殷墟甲骨文是從盤庚遷到帝辛270多年的商朝遺跡。大多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或附近。(見商代祭祀狩獵用朱牛骨繪的刻字)。自光緒二十五年(1899)發現以來,大量甲骨銘文被私人發掘,並被古玩、學者和壹些在華外國傳教士收藏。直到1928年秋,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才組織了壹次科學發掘。到1937抗日戰爭前夕,殷墟發掘總量為15次,頗有收獲。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隊先後進行了十幾次發掘。其中,1973小屯南的發掘收獲最多,* * *得到了5000多塊甲骨(主要是骨頭)。90年來,出土甲骨總數為154604。其中中國大陸38個城市98家單位收藏95,880件,47家收藏單位收藏65,438+0731件,臺灣省省收藏30,204件,香港地區收藏89件。此外,還有2萬多塊散落在日本、加拿大、英國、美國、德國、蘇聯、瑞典、瑞士、法國、新加坡、比利時、韓國等12個國家,基本都是1928年以前私人挖掘的甲骨,是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竊取的。
最早的甲骨文是由江蘇丹徒劉鶚編纂的。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羅振玉的幫助下,劉鶚編纂出版了第壹部甲骨文合集《鐵雲藏龜》。此後,在眾多學者的努力下,關於甲骨的書籍陸續出版。早期的貢獻最大的是碑刻家羅振玉。羅氏單槍匹馬獲得甲骨3萬余片* *,先後出版了《殷墟書契》(1913)、《殷墟書契》(1914)和《殷墟書契》(65433)在國內外其他學者編纂的甲骨文集中,收藏了1000余片,如明義士的《殷墟書契》(1938白瑞華的甲骨蔔辭《庫房二石》(1935)、郭沫若的《殷琦四編》(1937)、金祖同的《殷琦朱義》(1939)。1928後,考古隊15次發掘的甲骨文由董作斌編輯,編為殷墟系列(1948,3942片)和殷墟系列(1948,1948)。抗日戰爭結束後,甲骨學家胡厚宣完成了甲骨文獻的搜集整理工作,貢獻最大。胡編著了《甲骨誌》(1945)、《二次大戰後南京、上海新獲甲骨誌》(1951)、《二次大戰後南北見甲骨誌》(1951)、《二次大戰後北京、天津新獲甲骨誌》(1)等六部,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來,國內外學者陸續編輯出版了壹些甲骨文獻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藏甲骨文(1959)、著加拿大和加拿大華裔學者徐主編的《殷墟甲骨文》(1972)、藏甲骨文集(1972)和徐著的《殷墟甲骨文》。美籍華人學者周鴻祥的《美國甲骨錄》(1976),雪梨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編輯的《英國甲骨集》(1986)。建國後出土的甲骨,主要記載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的《小屯南甲骨》(第壹冊1980,第二冊1985),* * *接收4589件。到1990年,國內外所有的甲骨蔔辭,已經奉獻了80多種書籍,記載了近65438+萬片甲骨。1979年至1982年,郭沫若主編、胡厚宣主編的《甲骨文合集》由中華書局出版。《甲骨文合集》是由各種學者記載的、收藏於海內外的甲骨文拓片、照片或抄本數十萬件(不包括《小屯南地甲骨》和後來出版的《英國所藏甲骨》,計劃收入《甲骨文合集》續集),經過復制、辨認、綴合、再拓補全的整理過程,被選入更多的研究。《甲骨文合集》是80年來甲骨文貢獻的傑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周元甲骨文是西周早期(包括前周文王時期)的遺物,主要出土於陜西省岐山縣鳳雛村(原名周元)。1977年夏,陜西周元考古隊在發掘建築遺址時發現。鳳雛遺址兩個坑共出土甲骨65,438±07,000余片,其中289片為甲骨文。此外,陜西省扶風縣齊家村、陜西省趙紅縣方堆村、北京市昌平縣百福村等地也發現了西周甲骨。各地出土西周甲骨302件,共計1041字。與殷墟甲骨相比,西周甲骨的銘文小而潦草,在甲骨的翻新、鉆孔形式、燒兆等方面也顯示出獨特的風格。但總體來說,西周甲骨和殷墟甲骨是壹脈相承的,文字也屬於同壹個系統。關於周元甲骨的專書還沒有出版,只有零星的復制品和照片。《四川大學學報》第10輯《古文字學論文集》和王雨馨的《西周甲骨探源》是壹部比較完整的抄本。
除殷墟和周元出土的甲骨文供品外,1986 ~ 1989年,在Xi安發現的西漢動物骨(主要是牛骨)甲骨文有3萬多件,總字數達數十萬。這說明甲骨文的供品在西漢時期也有使用。
郭沫若主編書目:《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 1982。
陳:殷墟甲骨文概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王雨馨:甲骨文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