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淺談春節作文

淺談春節作文

春節和年這兩個概念的原意來自農業。古代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合部說,“年也為谷熟。”夏商代出現了夏歷,以滿月的周期為壹個月,壹年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月亮消失的那壹天為新月,以正月初壹為壹年的開始。壹直延續到今天。但是在古代,正月初壹被稱為“新年”。直到中國辛亥革命勝利前,為適應農時,便於統計,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民間使用夏歷,在機關、廠礦、學校、團體等單位實行公歷,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1日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在國際上使用公歷紀元,並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俗稱公歷年。農歷正月初壹通常是在立春前後,所以農歷正月初壹被定為“春節”,俗稱農歷年。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臘祭祭竈,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在春節這個傳統節日裏,中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其中大部分是祭祀神佛、祭祖、辭舊迎新。

春節傳說之壹:熬夜過年。

守歲是在舊年的最後壹夜不睡覺熬夜迎接新年的習俗。除夕也叫守歲,俗名“忍年”。探究這壹習俗的起源,民間流傳著壹個有趣的故事:

在太古代,有壹種兇猛的怪獸散布在深山老林中,人們稱之為“年”。它的外表猙獰,本性兇殘,只吃飛禽走獸,天天變著味道,從磕頭蟲到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逐漸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正是烏鴉破曉的時候,它們才回到山裏。人們算好年關肆虐的日期後,把這個可怕的夜晚當成了關口,稱為“年關”,想出了壹整套過年的方法:家家戶戶在這壹天晚上提前做好晚飯,關好爐子,把所有的雞圈和牛棚都捆好,把房子的前後門封好,躲在屋裏。因此,它非常豐富。除了與全家人共進晚餐以示和諧團聚,還需要在吃飯前向祖先獻祭,祈求祖先神靈的保佑,平安度過夜晚。吃完飯,誰也不敢睡,就擠在壹起聊天壯膽。漸漸養成了除夕夜壹直熬夜的習慣。守歲之風興起於南北朝,梁代很多文人都有關於守歲的詩。

春節傳說2:萬年造歷論

相傳古代有個年輕人叫萬年,他看到當時的節日很亂,就有了壹個計劃,把節日設置得很準。但是他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壹天,他在山上砍柴砍累了,就坐在樹蔭下。影子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壹個日晷來測量壹天的時間。後來在懸崖上,他發現每三百六十天,四季輪回壹次,天氣的長短是重復的。當時的國君叫祖逖,經常被突發的天氣困擾。萬年識後,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帝,向祖逖解釋日月運行的道理。祖逖聽後覺得很開心,覺得有道理。於是他離開了萬依,在天壇前建了壹座日月亭。計算出早晚的確切時間,創造出歷法,造福天下所有的人。有壹次,祖逖去了解萬年歷的進度。當他登上日月神壇時,他看到天壇旁的石壁上刻著壹首詩:

日出日落360,從頭再來。

草木枯榮有四季,壹年有十二圈。

得知歷法成立壹萬年,我親自登上日月閣探訪壹萬年。壹萬年指著天象對祖逖說:“現在十二個月滿了,舊年過去了,新年也過去了。請君定壹節。”祖逖曰:“春為元年,故稱之為春節。”據說這就是春節的由來。冬去春來,年復壹年,長期觀察之後。他的臉上長滿了銀須。國君深受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將陽歷命名為“萬年歷”,並將萬年命名為日月壽星。後來,人們在中國新年掛上壽星圖,據說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的第三個傳說: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始於約1000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歷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集》、《燕京年》等著作的記載,春聯的最初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中國古代神話中,傳說有壹個鬼界,其中有壹座山,樹頂上有壹棵覆蓋三千裏的大桃樹。晚上遊蕩的鬼會沖回鬼域。鬼域之門位於桃樹區的東北面,門旁站著兩位神靈,他們的名字叫申屠和雷宇。如果鬼魂在晚上做了壹些不自然的事情,申屠和雷宇會立即找到它,抓住它,用壹根芒蘆葦做的繩子綁起來,送給老虎。因此,全世界的鬼魂都害怕申屠和雷宇。於是人們就用桃木把它雕成自己的樣子,放了它。人們幹脆把申屠和雷宇的名字刻在紅木板上,以為這樣也能辟邪。這種紅木板後來被稱為“符濤”。到了宋代,人們開始在紅木板上寫對聯,壹是表達美好的祝願,二是裝飾門戶以求美觀。他們還在紅紙上寫了象征幸福和吉祥的對聯,在春節期間貼在門窗兩側。它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好運的美好願望。為了祈求家庭幸福,壹些地方的人們仍然保持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著兩個門神,所有的妖怪都會被嚇倒。在民間,門神是正義和力量的象征。古人認為長相奇特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氣質和非凡的技能。他們正直善良,捉鬼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鐘馗,這個被人們推崇的捉鬼人,就是這樣壹個奇形怪狀的人物。所以民間的門神,外表總是怒目而視,面目猙獰,手裏拿著各種傳統兵器,隨時準備與敢於上門的鬼怪戰鬥。因為中國房子的門通常是兩個相對的,所以門神總是成對的。唐朝以後,除了和,人們把秦和尉遲恭並稱為唐朝的兩位武將。唐太宗病了,聽到門外鬼魅般的叫聲,整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兩位將軍帶著武器到袖手旁觀門口,第二天晚上就沒有幽靈般的騷擾了。後來,唐太宗讓人把兩位將軍的畫像畫下來貼在門上,這壹習俗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

春節是中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壹些相對固定的風俗習慣,很多流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灰塵掃屋”。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根據民間的說法,由於“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去舊換新”的意思,其本意是掃除壹切不吉利、不吉利的東西。這壹習俗賦予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

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練、精致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的氣氛。這種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和清代。

春聯種類繁多,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條、春條、鬥方等。根據它們的使用場所,“門心”貼在門板上端的中央;“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附在門神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

倒貼窗花和“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剪紙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而且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也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表現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用輝煌裝點節日。有些人在貼春聯時,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壹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願望,壹些人

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濃的黑色和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許多繁榮幸福的節日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壹些年畫作坊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歡慶新年、祈福新年的美好願望。中國有三個重要的年畫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畫,各具特色。目前,我國最早的年畫是南宋木刻年畫,描繪了古代四大美女,即王昭君、趙、班戟和綠珠。民間流傳最廣的是壹幅嫁鼠年畫,描繪了壹個老鼠按照人類習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景。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見於西晉地方誌:除夕,各方互贈禮物,稱為“贈歲”;酒食相邀,謂之“不老”;當年輕人和老年人聚在壹起喝酒慶祝圓滿時,稱為“分齡”;大家徹夜不眠,等待天亮,所以叫“守歲”。“壹夜連兩歲,五更分兩日。”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點上蠟燭或油燈,圍坐在火爐旁聊天,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徹夜守夜,象征著趕走壹切邪惡的疾病和流行病,期待新年的好運和幸福。這種習俗逐漸流行起來。溫暖帶來春風”。直到今天,人們仍然習慣在除夕放哨,迎接新年。在古代,守歲有兩層含義:老人守歲,意為珍惜時光;年輕人關註他們父母的生活。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間通常是午夜。

鞭炮

中國有句話叫“開鞭炮”,意思是新年到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這是中國的特產,也叫“鞭炮”、“鞭炮”、“鞭炮”。它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鞭炮的用途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樣。每逢重大節日、喜事慶典,以及婚禮、建樓、開業等,都要燃放鞭炮,以示吉祥。現在,湖南瀏陽、佛山和廣東東姚、江西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煙花之鄉,生產的鞭炮顏色多、質量高,不僅暢銷全國各地,還遠銷世界各地。

支付新年電話

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由同壹個族長帶隊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請幾個人拜年;還有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由於在家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上層人士和士大夫就用各種貼紙互相祝賀,從而發展出後來的“賀年卡”。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長輩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貴”諧音。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把分發給孩子的錢用紅紙包起來。壓歲錢可以在拜年後當眾給晚輩,也可以在除夕夜趁孩子熟睡時偷偷放在孩子枕頭下。現在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仍然流行。

春節飲食習俗

在古代農業社會,從臘月初八開始,家庭主婦們就開始忙著為新年準備食物。因為腌制臘肉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必須盡快準備好。中國很多省份都有腌制臘肉的習俗,其中以廣東省的臘肉最為著名。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高年”,口味多樣,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必備食品。它象征著金銀,意味著在新的壹年裏發大財。年糕的味道因地而異。北京人喜歡吃紅棗、百果和用大米或黃米做的白米糕。河北人喜歡在年糕裏加入大棗、紅豆、綠豆,壹起蒸。在內蒙古和山西北部等地,他們習慣在過年時吃黃米粉炒年糕,有的還會塞紅豆沙和棗泥,而山東人則用黃米。有些人幹脆就著糖吃。南方的年糕有甜有鹹,比如蘇州和寧波的年糕,是用粳米做的,口味清淡。除了蒸、炒,還可以切片炒或煲湯。甜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花、桂花、薄荷、素菜等配料做成的,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也可以用蛋清炒。真正過年的前壹天晚上叫團圓夜。過年的時候,壹家人應該圍坐在壹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用面團做餃子皮,然後用皮包好。餡料的內容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可以填充。正統的餃子做法是用清水煮熟,撈起後用醬油拌醋、蒜末、香油即可食用。還有炸餃子和炸餃子(鍋貼)。餃子的“焦”與“膠”諧音,“和”與“膠”有團圓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相思團圓;取大齡交友之意,非常吉祥;另外,餃子,因為看起來像元寶,過年吃餃子,也有“生財之道”的吉祥寓意。所有的家庭聚在壹起包餃子,慶祝春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壹,也叫農歷年,俗稱“過年”。它是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它起源於殷商元年年底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根據中國農歷,正月初壹被稱為元日、陳元、鄭源、元朔、元旦等。,俗稱農歷正月初壹。民國時改為公歷,公歷1月1日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來了,萬象更新,植被更新,新壹輪播種收獲季節即將開始。人們剛剛度過了植被在冰天雪地中奄奄壹息的漫長冬季,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那壹天。當春節來臨的時候,自然要用喜悅和歌聲來迎接這個節日。

幾千年來,人們把壹年壹度的習俗慶典搞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臘月二十三到三十,人們把這段時間稱為“春節”或“除塵日”。春節前大掃除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慣。然後,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忙著購物,包括南北的雞、鴨、魚、茶、油、醬、炒貨。過年走親訪友也要準備壹些禮物,孩子過年要買新衣服新帽子穿。在節日之前,我們應該在房子的前門上貼壹張紅紙和黃色字符的新年信息,即紅紙寫的春聯。房子裏貼著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下漂亮的窗花,貼在窗戶上。紅燈籠掛在門前,或吉祥人物、財神、門神等。,而且幸運字還可以被路人倒貼。

春節的另壹個名字是中國新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壹種虛構的動物,會給人們帶來厄運。年關到了,樹枯草瘠。新年過後,萬物生長,鮮花遍地。新年怎麽過?我們需要鞭炮,所以我們有燃放鞭炮的習俗,這其實是另壹種烘托熱鬧場面的方式。

春節是壹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離家的孩子會在春節回家團聚。春節的前壹天晚上是臘月三十晚上,也叫除夕,也叫團圓夜。在新舊交替的這個時候,觀察老年是最重要的年度活動之壹。除夕夜,全家人會熬夜壹起歡度晚年,聚在壹起好好喝壹杯,享受天倫之樂。餃子的餃子諧音,意思是聚壹聚,也是年紀輕輕就能交到朋友。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年糕又甜又粘,象征著新的壹年生活的甜蜜,步步為營。當第壹聲雞鳴響起,或者新年鐘聲敲響,街上鞭炮齊鳴,喧鬧聲此起彼伏。每個人都喜氣洋洋,新的壹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的服裝。吃過年夜飯,大年初二、初三開始走親訪友,互相祝賀,說恭喜發財,發財,過年,祭祖等活動。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彌漫在家家戶戶,也彌漫在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有些地方有舞獅、玩龍燈、表演社火、逛花市、逛廟會等習俗。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滿族、蒙古族、瑤族、壯族、白族、高山族、赫哲族、哈尼族、達斡爾族、侗族、黎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但節日的形式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有意義。

元宵節的起源

農歷正月十五,春節剛過,就迎來了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把夜晚稱為“曉”,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元雜劇春回團圓之夜。人們慶祝它,慶祝春節的延續。元宵節也叫“上元節”。

根據中國的民間傳統,在這明亮的夜晚,人們點亮成千上萬的燈籠來慶祝。外出賞月、點燈放火、猜燈謎、過元宵節、合家團聚、歡度佳節都是令人愉快的。

元宵節,又稱燈節,始於漢代,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繁榮。宮殿和街道上到處都掛著燈,還建造了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代大詩人陸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點燈的盛況:“漢朝的星星落下來,就像月亮掛在地板上壹樣。”

到了宋代,對元宵節更加重視,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持續了五天,花燈的樣式更加豐富。在明代,賞燈持續了65,438+00天,是中國最長的元宵節。清代的賞燈活動雖然只有三天,但賞燈活動規模之大,史無前例。除了點燈籠,煙火也被用來招待客人。

“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加的活動,出現於宋代。南宋時,都城臨安每到元宵節都會做燈謎,猜燈謎的人也很多。當初是好心人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猜。因為謎語可以啟發智慧和興趣,所以很受各行各業的歡迎。

元宵節吃元宵的民俗。元宵是用糯米做的,或實心的,或帶餡的。餡料有豆沙、糖、山楂、各種水果料等。吃的時候可以煮、炒、蒸、炸。起初,人們稱這種食物為“漂浮的紫苑”,後來它被稱為“湯團”或“湯圓”。這些名字發音相似。

有些地方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也叫“烤百病”、“散百病”。大多數參與者是女性。他們結伴而行或靠墻而行,或過橋而行於郊外,目的是驅病消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很多地方增加了打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跳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間表演。這個傳承了2000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在海峽兩岸流行,在海外華人聚居的地區也每年都會慶祝。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始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元宵節始於東方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他聽說正月十五,和尚們觀舍利子,點燈拜佛,於是這壹夜所有的士紳和普通百姓都掛燈。後來,這個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了盛大的民間節日。這個節日經歷了從宮廷到民間,從中原到全國的發展。

在漢文帝統治時期,正月十五被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當司馬遷創立“太初歷”時,它已經被定為壹個重大節日。

另壹種說法是,元宵節燃燈的習俗源於道教的“三元論”;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是夏媛節。掌管三大元素的是天、地、人、天官樂,所以上元節要點燈籠。

元宵節的節日和習俗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續和擴大。就節日的長度而言,漢朝只有壹天,唐朝是三天,宋朝是五天。明代從初八開始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晚上,持續了十天。和春節聯系在壹起的時候,白天是城市,很熱鬧,晚上就亮燈,很壯觀,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燈。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有幾個有趣的傳說:

燈的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有許多兇猛的鳥獸,到處殘害人畜。人們組織起來對抗他們。壹只神鳥因為迷路被困降落在世界上,卻意外被毫無防備的獵人射殺。天帝知道後,非常生氣,立即下旨,讓山兵在正月十五放火燒天下,燒光所有的人畜財產。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因為不忍心看到百姓無辜受苦而冒著生命危險。他偷偷把祥雲趕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時,猶如當頭壹棒。他們非常害怕,不知道該怎麽辦。過了很久,壹個老人想出了壹個辦法。他說:“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家家戶戶都裝飾房屋,放鞭炮,放煙花。這樣天帝就會以為人都被燒死了。”

大家點頭說好,就準備分頭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天帝往下看,發現連續三個晚上,世界都是紅色的,噪音震耳欲聾。他認為這是壹場大火的火焰,所以人們挽救了他們的生命和財產。為了紀念這壹成功,每家每戶都在正月十五掛燈籠,放煙花來紀念這壹天。

漢文帝為紀念平陸而設。

另壹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期為紀念“平陸”而設的。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的兒子劉英成了惠帝。惠帝軟弱而優柔寡斷,權力逐漸落入呂後手中。惠帝死後,壟斷了劉的國家事務,變成了魯國的天下。舊朝臣和劉的宗室深感憤慨,但他們害怕的殘酷,不敢說出來。

呂後病逝後,朱呂壹直處於焦慮狀態,害怕受到傷害和排擠。於是,他秘密聚集在大將的家中,密謀起義,企圖徹底奪取劉的江山。

這件事傳到了劉氏宗室的齊王劉囊的耳中。為了保護劉的國家,劉囊決定攻打朱呂。後來,他聯系了開國元老周波和陳平,並設計解散呂祿。“朱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叛亂後,大臣們宣布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為漢文帝。文帝深深感受到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繁榮,他把平定“朱魯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的日子,北京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慶祝。從此,正月十五就成了全世界都慶祝的民間節日——“元宵節”。

東方朔和元宵女孩

這個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據說漢武帝有壹個寵臣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壹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去禦花園為武帝折梅花。壹進園門,她就發現壹個宮女滿臉淚水準備投井自盡。東方朔急忙上前救她,問她為什麽要自殺。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有父母,還有壹個妹妹。我再也見不到我的家人了。每年春天的時候,我都會比平時更想念我的家人。感覺在父母面前不能盡孝,不如死了算了。東方朔對她的遭遇深表同情,並向她保證她壹定要努力與家人團聚。

壹天,東方朔離開皇宮,在長安街上設立了壹個占蔔亭。很多人爭著找他占蔔,占蔔。沒想到,大家想要的只是“正月十六燒我們”的牌子。頓時,長安城內壹片恐慌。人們紛紛詢問災難的解決方案。東方朔說:“在第壹個月的第十三天晚上,火神會派壹個紅色的女神來拜訪,她會為我們服務。

漢武帝接過壹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燒皇宮,火燒十五天,火紅小吃”。他嚇得急忙請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想壹想,說:“我聽說瓦肯人喜歡吃湯圓。十五晚上的宮燈會給妳做湯圓不是很常見嗎?香火萬歲,獻上。壹起祭拜火神王。然後告訴臣民在十五晚上壹起掛燈,點鞭炮,全城放煙花,好像全城都是火,以此來欺騙玉帝。另外,通知城外的百姓,十五晚上到城裏看燈,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漢武帝聽了非常高興,就下令照東方朔的話去做。

正月十五,長安城張燈結彩,遊人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看花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訝地大叫:“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過了這麽熱鬧的壹夜,長安真的安全了。漢武帝喜出望外,於是下令正月十五要為火神做湯圓,正月十五全城張燈結彩,燃放煙花。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是最好的,所以人們稱之為元宵,這壹天被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慶祝元宵節。大部分地區的風俗都差不多,但每個地區還是有自己的特色。

吃元宵

元宵在正月十五吃,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元宵,或稱“湯圓”,由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和黃桂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