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壹部主要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再弟子言行的匯編。它也被稱為理論、語言、傳記和記憶,是重要的儒家經典之壹。十三經之壹,壹卷***20。《論語》重在背單詞,因其對話眾多,故重在選取教育對話。理論意味著選擇、討論和交流,語言意味著話語。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漢武帝采納儒學,於是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On”讀作“lùn”。從字面上看,《論語》是部分言論的匯編。
《易經三變》之壹的《易經》(另壹種觀點:易經是三變,不是易經),是傳統經典之壹,據說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易經》和《易傳》。經典主要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組成,每壹卦都有自己的解釋(卦爻辭)用於占蔔。易經並沒有提出陰陽和太極的概念,而是受道家和陰陽學說影響的《易傳》。傳載七種文字* * * 10篇解釋卦爻辭,合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作。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它最初被稱為“詩”或“詩三百”。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11世紀至六世紀)的詩歌305首,其中有6首是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奴隸社會的解體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歷史時期稱為“春秋時期”。《魯史家》按年、季、月、日記載當時各國報道的重大事件,壹年中春夏秋冬都有記載。壹言以蔽之,他把這部編年史命名為《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