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自成和朱元璋的差距在哪裏?
李自成(1606-1645)和朱元璋(1328-1398)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們都有壹些共同的優點,比如,他們都是在刀光劍影中死裏逃生的英雄,他們都勇敢,足智多謀。但是,朱元璋和李自成顯然更不壹樣。
比如朱元璋是漢族,而李自成是西夏國黨項的後裔。
再比如,朱元璋在加入起義軍之前沒有不良記錄,而起義軍之前的李自成是殺了很多人的重罪犯(雖然可以理解,畢竟殺了太多人)。
再比如,兩人的出身明顯不同:朱元璋窮得只能靠出家來生存;李自成雖然不如劉邦的亭長地位,但也比朱元璋強——李畢竟是明朝的後來人——以現在的任期來說,雖然是最底層的公職人員,但實際上是從朝廷領薪水的。
類似的差異似乎不勝枚舉,但這些差異主要是因為李自成在很多方面都不如朱元璋。比如朱元璋的軍隊自始至終紀律嚴明,而李自成的軍隊進京後卻沒能做到。比如朱元璋在打天下和建國過程中,盡最大努力團結和籠絡各界人士,沒有出什麽大問題,而李自成沒有。比如朱元璋,在他無數次戰爭的軍事生涯中,幾乎沒有輸過壹場戰役,而李自成卻屢戰屢敗,甚至敗到只剩下幾十人的地步。再比如朱元璋的高端決策總是正確的,他的戰略眼光也是李自成望塵莫及的,等等。
也許正是朱元璋和李自成的分歧,最終造成了他們最大的分歧,那就是事業的成敗和命運的終結——朱元璋不僅率軍推翻了蒙元的統治,成為了壹個偉大的皇帝,還成功地將自己壹手建立的大明帝國變成了壹個延續了近300年的輝煌王朝。而李自成只當了壹天皇帝,就死在了湖北九宮山。
讓我們進壹步闡述這兩位農民起義領袖的不同之處,尤其是他們在即將得天下的前壹夜截然不同的表現。
2.李自成1644攻北京是大招!
朱元璋的策略是先平定南方富庶之地,然後在北伐中率兵進攻蒙古的首都和北方的重要地方。
至於李自成,趁著戰火紛飛的長江以南廣大地區還在明朝統治之下,而另壹個競爭對手張又占據了四川的重要位置,他置之不理,猛撲北京。他拿了某個點——明朝的精銳之師基本上是守山海關來防備滿清。如果他的大順軍沖過來,朝廷就很難應付兩條戰線同時作戰的局面——多好的勝算啊!
表面上看李自成善戰,乘人之危,實則李自成目光短淺,愚蠢至極。看來李自成沒有站在國家的角度考慮問題。他沒有考慮過。滿清有沒有可能利用兩軍在山海關的競爭坐收漁利?而且,為了跟他爭奪天下,張有沒有可能抄他的後路?
其實李自成攻京是整個漢民族的大問題。
如果吳三桂的軍隊早幾天到達北京,如果負責鎮守北京的宦官等人不打開城門叛變投降,李自成的軍隊勢必會與明軍血戰,兩敗俱傷。先不說這場血戰會是什麽結果,但雙方實力註定大損!
壹旦事態發展到這壹步,關外清軍必然會敲開關外,攻占北京。至於南方,恐怕張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吧?他壹定會利用李自成的重大損失奪取其在Xi安的基地。之後,情況恐怕會更復雜。從這個分析可以看出,李自成進軍北京的決定是如此的昏昏沈沈!
當然,實際情況的發展是出乎意料的。壹是吳三桂在營救行動中的陰險拖延,二是明對唐統等人的背叛,三是宦官的開門——這些意外讓大明與大順的大決戰沒有真正上演,甚至讓李自成的軍隊輕松占領北京。雖然李自成的運氣極好,但這並不能證明李自成的決定是輕率的、糊裏糊塗的。
由此可見,李自成的戰略眼光有多差,與朱元璋的軍事才能相比,李自成簡直就是走樣。
我們再進壹步分析壹下:壹直以“王來無食”為口號號召窮人的李自成順利進京,但他的幾十萬大軍真的要吃飯,要不餓死!不得已,李自成只好想辦法拿軍餉和糧食,於是把城裏的官員都抓起來拷問,逼著金銀交軍費。在特殊時期,這樣做似乎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但他的錯誤在於他根本不區分紅白,他的軍隊和士兵在這種行動中有自私的攻擊行為,破壞了軍紀,使他失去了北京的民心,導致他在山海關戰敗後失去了在北京的立足之地。
吳三桂這個以帝國軍為砝碼的家夥,此時此刻的心思當然是復雜的,但李自成連他的後起之秀的心思都不明白。李自成連吳三桂壹家都沒放過,就這樣被抄被掠。結果吳三桂在關鍵時刻倒向滿清,而不是投降李自成。結果有了李自成的山海關大敗,有了滿清的大舉入關!於是,李自成在那個微妙的時刻是那樣的驕傲和大大咧咧,顯然沒有朱元璋那種極其清醒冷靜的頭腦和聰明才智。
還有壹點就是,李自成的軍隊進京後,土崩瓦解,軍紀松懈,貪婪放縱導致戰鬥力銳減,以至於在山海關戰爭中,不再威風,兵敗如山倒——由此,恐怕李自成的治軍之道並不高明,甚至很有問題。
至於朱元璋,無論是東探西探,還是南平北伐,無論是起義之初,還是勝利在望,他都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始終用冷靜理性的目光審視著局勢的每壹個角落,他的軍隊也自始至終保持著嚴明的紀律和強大的戰鬥力。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李自成遠不如朱元璋。難怪李自成在北京只呆了四十天就不得不撤退。
我們現在的史書,對歷史上的每壹次農民起義及其領導人,壹直都是高度肯定的,甚至高度贊揚李自成。我對歷史上所有的農民起義都有好感,或者至少有點惡感。畢竟,這些起義的發生是有原因的。明朝末年,由於天災人禍,由於整個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嚴重,政府未能以鐵碗手段加以管理和改善,生計極其困難甚至絕望的民眾無疑是反叛的。我沒有批評這種起義的意思,但我實際上覺得這在道德上是站得住腳的。但在明末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非常復雜尖銳的關鍵時刻,李自成的軍事謀略和諸多作為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3,李自成不是良民,起義軍怎麽會是他領導的!?
回過頭來,我們不妨考察壹下李自成反叛的個人原因。
李自成的升旗起義是因為失業而下崗,但更重要的原因似乎是他有多宗命案——1628年,李自成無力償還欠同鄉艾的債務,於是艾將李自成告上縣衙,縣衙壹方面將李自成押上街頭示眾,然後投入大牢。李自成出獄後,大怒,壹怒之下殺死了艾舉人等人。然後,李自成因為妻子和村上的人通奸而殺了她。
失去兩條生命的李自成逃到甘肅邊緣,參軍當了壹名普通士兵。而且因為參賽王國的賞識,很快就被王國提拔擔任了大將軍的官職——按說王國也是李自成的恩人,但是李自成卻恩將仇報,同年因為拖欠工資而殺了王國和當地縣令,發動兵變。李自成於是在家鄉米脂舉反旗,很快就投奔了其他先起事的農民軍。
從上面李自成的經歷來看,似乎很難說是壹個好公民。李自成人品的問題還體現在他對起義兄弟的殺戮上。比如張在李自成落魄的時候幫助過他,但是當張在李自成落魄的時候來找李自成的時候,李自成就想殺張(好在李自成手下的羅汝才也跟隨張多年,暗中挑選了五百兄弟護送他,跟隨張逃走)。比如李自成筆下的羅汝才、左金玉、葛麗艷、千裏眼、袁等造反兄弟,都是被李自成設計害死的——“革命”還沒成功,李自成就舉起了屠刀向英雄砍去!身在冥界,在冥界連“義”字都不會說。這就是人們印象中的“英雄”李自成。
當然,老百姓造反不僅僅是因為連年饑荒,還因為社會黑暗,朝廷政治腐敗(明末也不例外)。當壹個社會的貧富分化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而政府又不能用果斷的手段堅決解決的時候,造反是很自然的事情。
李自成謀反是因為當地天災人禍讓很多民生無法維持的大勢所趨,但就他個人而言,他謀反的正義性明顯值得質疑——李自成身上流著幾個人的生命之血,遲早會死於法律制裁,如果沒有,或許還有發展的希望。或許這就是李自成決心造反的原因。而這種心理上的黑暗,似乎已經註定了他的遙遠。
再看看朱元璋的情況。朱元璋為躲避饑荒,遊歷三年多後回到家鄉。雖然他仍然壹貧如洗,但他沒有背棄。他還是待在出家的寺廟裏敲木魚。朱元璋之所以改變主意,是因為他收到了唐河的入會邀請,做決定時猶豫不決,謹小慎微,甚至反復問吉兇。經過深思熟慮,朱元璋最終做出了參軍的決定。朱元璋個人沒有殺人罪。他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去反抗。壹方面,唐河的信泄露了,元兵隨時可能來殺他。另壹方面,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朱元璋多受起義軍的啟發:朝廷腐敗,社會黑暗,異族統治嚴酷不堪。在這個天下大亂的時刻,有什麽理由不隨大流,翻身做主人?!
從朱元璋的反叛來看,他的目的無疑更加純粹,他的行為也因此具有更大的正義性。而且,朱元璋無意恩將仇報欣賞自己的貴族,這壹點從他始終全心全意支持和維護郭子興在軍事上的領導地位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
綜上所述,可見李自成在很多方面都遠不如朱元璋,所以李自成會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在我看來,還不如說是李自成運氣太好,最後沒有成功(李自成運氣好,最典型的例子是這樣的:1634年,李自成等起義軍被楊嗣昌、洪承疇、孫傳庭等人指揮的明軍殺死,不得不跑到山裏躲起來。明軍正要做最後的清理,遼東戰局突然變得很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