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奈真皇後攝政時期,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兒子,漸漸三十多歲了,腦子裏暗暗想為大蒙古帝國做壹件驚天動地的事情。作為蒙古宗王和成的第壹個孫子,他有責任也有實力,需要等待時機。
忽必烈從青年時代就開始關註歷代皇帝的軼事。他特別喜歡唐太宗李世民做秦王時,把士子從四面八方傳播開來,最終成就壹番大業的故事。於是他亦步亦趨,極力招徠四面八方的士人成為他的封臣。他謙恭地向他們討教治國的良策和方法。“壹度士子同心,為所聞而戰。”在漠北的時候,他們身邊聚集了壹批。
劉見多識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下知典籍,下知歷法,下知宗教,下知陰陽。蒙古南下,父親投靠蒙古,而他則被送到蒙古帥府當了幾年的人質,然後做官,辭官隱退壹段時間,出家,四處遊歷。
忽必烈請禪師海雲講佛法。在北上的路上,禪師海雲遇到了劉。看到他的博學,就邀請他壹起去。
忽必烈汗第壹眼就非常欣賞。海雲南回來後,忽必烈用真心打動了劉留下來,成了忽必烈的“謀士”。他寫了幾千字,主要包括:“壹下子取天下,卻不能壹下子治好”,“所作所為大異其趣,可引百官,化眾為壹;若在外,則統三軍,固四域。”“天下壹百多萬戶,又自事變突然爆發,出兵兵馬甚難,使臣煩悶。官求之,民不能為之,所以逃亡。”減輕人民的負擔;“闋並行,人無為。宜從舊例出發,甚至從輕,止繁止征,不能獻利者,削民害國。”“使臣去郡縣,宜設館,切不可安在官家。”
公元1247年,河東交城人張德惠被忽必烈召至漠北府為師,詢問聖人孔子的情況,進而詢問國家的存亡,這壹切不僅豐富了忽必烈的知識水平,也為他日後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
公元1250年,曾任燕京大夫、潁州柳城人的姚樞被召至忽必烈在漠北的住處,作為客人對待。姚樞看到忽必烈“聰明神聖,但非出世,大有可為”,於是結合兩帝三平天下之道,概括為修身、力學、尊賢、親親、畏天,等等。並整理出30條來挽回當前的劣勢。
劉和姚樞所說的話,多是針對蒙古的弊政,收集漢朝的統治經驗,啟發忽必烈。
金朝末年的狀元王鄂,文學大師元好問,都與忽必烈有過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