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19世紀中葉的日本

19世紀中葉的日本

明治天皇

生於嘉永武(1852)九月二十二日,是孝明帝的二皇子。母親是趙英皇後。但真正的生母是全大閻娜的女兒,鐘山的鐘能,和點石惠子。完顏元年(1860),封儲君,賜名牧仁。清瑩二年(1866),65438+二月,他十五歲,因父帝去世而繼位。次年10月9日,65438,舉行儀式。在革命黨人的鼓勵下,12年2月9日,堅決恢復了王政。慶應四世(1868)七月,江戶改名東京。8月27日舉行儀式,9月8日改國號為明治。5438年6月+10月,明治天皇抵達東京掌權。65438年2月,他回到京都,和壹個漂亮的孩子(昭憲皇太後飾)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明治二年(1869),明治天皇再次抵達東京,為了贏得新的人心,將東京定為首都。隨後,在明治政府的推動下,官銜回歸、廢除封建郡縣、制定征兵令等史無前例的改革相繼展開。其中,與天皇地位最相關的是《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制定。

明治政府於1889年(明治22年)制定了東亞第壹部近代成文憲法《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是壹部模仿普魯士憲法的帝國憲法。《明治憲法》第壹條規定:“大日本帝國由永恒家族的天皇統治。明治憲法以天皇主權原則為基礎,天皇掌管立法、司法和行政主權。此外,行政各部的官方系統、陸海軍總司令、宣布宣戰和締結條約都屬於天皇的權力。從此,天皇把自己變成了神聖不可侵犯的“神人”。“明治45(1912),7月30日淩晨0點43分,明治天皇因尿毒癥去世,享年61歲(虛歲)。他的壹生可以說是現代日本誕生的代名詞。

明治天皇是日本最特別的天皇。在他之前,女帝可以公開登基。在古代日本,有六個女皇帝。日本的題目是模仿中國的制度做的。只要有吉祥的標誌和其他因素,壹個皇帝可以允許改變多個年號。然而,自明治天皇以來,壹個天皇只有壹個頭銜。因此,天皇的頭銜也可以用年號來代替,如明治天皇、大正天皇和裕仁天皇。以前皇帝的權力要麽掌握在地方貴族或外戚手中,要麽掌握在吳家政權手中。皇帝可以說只是壹個傀儡。到了明治,他就掌權了。皇室典範是皇室制度的基本法,是在1889年(明治22年)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下制定的。在明治憲法下,皇室典範不同於壹般法律,是與憲法並列的最高法律。

現行的《皇室典範》是在日本憲法制定的同時修改的,通過壹般法律來實施。與舊模式最大的區別是王室繼承僅限於第壹位(妻子所生),私生子(妻子以外所生)不被承認。明治天皇和太史天皇都是嬪妃。這種改變是為了尊重婚姻制度。其次,現在的模式認可平民的太子妃。戰前,皇太子的公主必須從皇室或者三大貴族家族中挑選。在江戶時代之前,日本是允許女天皇存在的。但是明治以後的帝制模式規定只有男性可以繼承皇位。

日本的現代化進程必須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從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改變了傳統社會中的日本,但在文化上,日本民眾被徹底拖回了基於原始巫術的天皇信仰,民族主義是他們的根本支柱。正因為如此,雖然日本後來成長為世界強國,但強大的日本還是被侵略亞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了。

明治維新前,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出現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幕府雖然進行了壹些改革措施,但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幕府制度的弊端。17年末至18年初,幕府財政出現較大赤字,19年三四十年代赤字達到每年60.2萬。部分武士收入減少後,離開主子另謀出路。他們的忠誠很難維持。以武士為主體的木範體系面臨瓦解的危險。

1853年7月8日,美國政府任命的東印度艦隊司令佩裏上將,奉美國政府建立友好貿易的指示,率領遠征日本的子艦隊,強行駛入江戶灣浦和港。“裴力壹夥人不顧日本幕府的勸阻,橫沖直撞,甚至揚言要開戰。佩裏帶領三四百名水兵強行上岸,強行將美國總統的國書交給日本幕府代表。面對命運多舛的美國艦隊,幕府既驚恐又優柔寡斷,內部意見難以統壹。此時,裴力帶著人在江戶灣進行深水調查進行論證,江戶城內壹片嘩然。幕府拒絕談判,但經不起挑釁,經不起打擊,只好同意以次年回復為條件接受國書。”(豐丸:《日本國近代史》,第34-3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在裴力的武力威脅下,德川幕府被迫於次年3月30日與美國簽訂《日美和解條約》,史稱《日美神奈川條約》。

既然國家對美國人開放,日本幕府沒有理由不對其他西方國家開放。自1858年7月29日《日美友好通商條約》在江戶簽訂後,英法俄荷等其他西方國家就逼迫日本與自己簽訂類似條約。

日本正在走向半殖民地!

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日本人不得不做出選擇,要麽像清朝的鄰居壹樣,壹天天淪為半殖民地。或者主動改革開放,向經濟、制度、文化先進國家學習。

65438+50年代末60年代初,日本列島廣泛興起“尊王拒洋運動”,這是壹次保護天皇、趕走列強的行動。但畢竟異能者比自己強。如果妳把別人趕走,他們會傷害自己而不是離開。我們做什麽呢於是我們只好揭竿而起,推翻保守的幕府,保持“尊王”宗旨不變,變“抗洋”為“反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對中央幕府長期不滿的薩摩亞和昌州改良派武士於1867 65438+2月9日(農歷)發動政變,組建了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次年宣布江戶為東京,牧仁天皇舉行了登基儀式。從此,日本走上了近代維新變法之路。

明治維新通過頒布五大誓約和政體詔書,建立了以天皇為國家元首的現代國家政治制度,直至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除了皇帝的權力是無限神聖的,其他個人或部門的權力是有限的。中央集權集中在皇帝手中。從復古的三職制到明治政府的三職八局制,以及官制書中以官員為中心的三職制(政務官、刑官、議事官)的發展表明,只有天皇不受世俗國家權力的制約,另壹方面,天皇最終制約世俗國家權力的擁有者,任何壹方的權力都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約。所以明治維新以後,中國古代沒有絕對的中央集權。

在封建幕府向明治政府過渡期間,德川幕府末代將軍清溪在《大政回歸》中將權力交還天皇;王權的恢復是建立在古代皇權制度的基礎上的,也就是五誓中所說的“皇權基礎”。同樣,明治政府將土地歸還天皇,中央政府加強了對諸侯的控制,而諸侯大臣則留在新政府中,成為天皇的地方長官。廢藩設縣,使地方自治,使地方政府成為中央政府的行政單位。從此內亂之禍已除,地方政府再無能力站出來對抗中央。征兵令將軍隊收歸國有,實行“全民皆兵”的原則,為天皇自由支配每壹個日本人的命運提供了法律保障。軍國主義的根源隱藏在天皇從人到神的集權過程中。這個過程隨著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公布而告壹段落。在這部憲法中,天皇成為日本唯壹的最高統治者。他主宰壹切,又不被壹切所主宰。他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他的命令不允許任何人違抗。

在經濟上,日本明治政府推行“富民興日”政策。明治政府接管幕府諸侯的工廠,興辦官辦工廠,開發礦山,引進先進技術,保護私營工業。它的最終目標是增強軍事和國力,而不是改善日本人民的生活。強兵的辦法是發展政治重工業,富國的辦法是增加生絲出口。近代日本資本主義從壹開始就具有政治資本主義和商業資本主義的特征,即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服從國家的利益和需要。皇帝代表國家,所以政治和商業資本主義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顯示皇權。這壹目的即使在如今已是經濟強國的日本也沒有改變。在西方七個發達國家中,日本的大眾服務設施最差,在醫療和公共設施方面遠遠落後於其他西方國家。

以上對明治政府政治經濟方面的分析,有壹條紅線貫穿始終,那就是壹切為了天皇,為了永恒系列的天皇榮耀。後來日本走向軍國主義,這和明治維新的初衷是壹致的。“開拓萬裏浪,向四面八方宣示國威”成為當時日本政府領導人最大的夢想。

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改革上的保守傾向,與以天皇對文明文明的信仰為核心的文化復興主義相呼應。

文明的本質是文明和古文化的西化。與日本相比,西方只是技術文明而非思想文化進步。西方技術和日本文化是日本和西方的學術差異。日本以天皇信仰為核心的文化傳統,依然是日本人生存的根本。開放的明治政府將日本人的思想從狹隘的地方主義中解放出來,成為統壹的大日本帝國的壹員。但是,在外國人面前,在古老的日本文化傳統中,這種思想是封閉的。但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政策不同,明治維新也將開放的範圍從經濟擴大到了政治和文化,只要文化的核心——天皇信仰不被批判。因為壹旦日本人離開日本列島去了異國他鄉,他的根只能留在心裏。所以,只有沈默,才能保持日本人背靠的文化傳統。歐洲人坐火車,最怕遇到日本人。壹路上,如果妳和他坐在同壹天,妳就無法和他自由交談。

早期的明治政府和許多落後國家壹樣,只看到西方發達國家在物質文明上的進步,拒絕探究這種進步的原因,甚至否定西方文化本身的根本價值。他們利用西方現代科技文明來保持日本的原始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明治維新確實是壹場改革而非革命。改變的是那些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現代的東西,保留了最古老的日本文化傳統。

正如《五誓約》所指出的,革除舊習,是為了彰顯天地正義,追求人間知識,是為了振興帝王基業。以前基督教的傳播被拒絕,是因為天皇大道的開放性在日本沒有體現出來。改革不應該動搖皇帝的統治,而應該加強他的領導。

“東方道德,西方技術”,佐久法史把東西方文明的差異區分得像座大山。

在他的自傳中,福澤諭吉比較了“東方儒學和西方文明”。然而,日本的儒家思想長期以來壹直以對天皇的信仰為導向,這與中國的傳統儒家思想有著明顯的不同。

教化和吸收西方的技術文明,使日本能夠屹立於民族之林,展現日本固有的以對天皇的信仰為核心的文化傳統。在明治政府內部,木戶隆吉主張設置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忠與仁”,而久保敏壹則重視道德教育。但這個“德”就是“幫助國家富強,最終讓皇權輝煌海外”。明治教育走上了民族主義、帝國主義、軍國主義的道路。日本人除了是國家的代表之外,還是國家的壹員,這與征兵令中全民皆兵的原則壹起,構成了日本日後發動軍國主義戰爭的歷史原因。

所以可以說,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就壹直在為軍國主義侵略做準備。第二次世界大戰只是這壹侵略野心的具體實施。

在這壹目的的驅使下,明治政府派遣留學生前往西方,組建了文明的中心——“劉明學會”,出版了《劉明雜誌》。但這壹切和所有自上而下的改革壹樣,都是為了適應明治政府發揚國體的精神。壹旦言論自由有損於政府的文明宗旨,政府就強行關閉劉明學會。

在生活方式上,人們在政府的壓力下穿上西裝和軍裝,養成了吃動物肉、喝牛奶和啤酒的習慣。但在文化上,明治政府強調天皇信仰的神聖性,將日本確立為永久的神聖國家。

明治五年,政府頒布“三教原則”,要求所有教民敬神愛國,明白天理人道,尊敬天皇,服從朝廷命令。這裏所說的神,當然是日本神話中以天皇為代表的神,壹個世俗的神,為了把日本人從唐和佛的心中解放出來,回歸大和。

1868年,神道教國家開化,神道教作為政治宗教。由於神和佛不能共存,作為神的佛像不得不從神龕中移走。然後出現了大規模的廢佛滅佛運動,人們用暴力破壞佛像和佛寺。這種對待佛教的粗暴態度,只是強調了為天皇思想服務的國家神道的絕對性。因此,明治政府將神武天皇這位傳奇人物指定為紀念我國誕生的時代節日。皇帝的出生日是天長節,代表著皇帝永遠的家。

明治政府壹再主張神道與佛教分離,不是為了廢佛滅佛,而是讓佛教從屬於神道。這當然與寺廟的反擊和民眾信眾的反抗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日本佛教早已發展成為具有神道性質的宗教。它的壹個重要使命就是祈求以天皇為首的日本帝國的和平與繁榮。

明治政府對西方文化的保守和復古傾向典型地體現在對基督教的態度上。

基督教起源於中東,但在西方文明的發展中,卻有機地形成了其中的壹部分。自從傳入日本以來,它遭受了比佛教更可怕的排斥。因為基督教信仰的是唯壹的神,這與天皇信仰的神——多神教是根本沖突的,因此也與明治政府的建國理念相沖突。所以建國後繼續奉行禁教政策,對基督徒始終保持警惕。明治9年65438+10月,35人聚集在熊本郊區花岡山,立下了“為報國教民而信仰基督教”的誓言。這裏所說的“國”不是指基督宣稱的神國,而是指天皇統治的日本。

綜上所述,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領域確實表現出了現代化的特征,但在文化上卻表現出了反現代的復古特征。而且在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的改革上,明治維新最終都是從屬於宣揚天皇神性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明治維新既清醒又迷茫。清醒的表現是明治政府知道應該在落後的地方大膽改革,而困惑在於明治政府居然以古代神話為依據,把天皇制發展成君主立憲制。在聖皇面前,誰敢阻擋他的個人意誌?明治時代以後的歷史說明了這壹點。

美國學者諾曼在《現代日本的建立》壹書中寫道:“明治維新後,日本在工業技術、銀行制度、軍事組織、教育制度等方面被西化,但在精神領域,卻保留了‘舊制度的烙印’,‘封建忠義理想、家長制、對女性的態度、昂揚的武學’。這些古老的思維習慣緩解了工業化下人們生活的緊張、興奮和沖突。”事實上,意識形態上的反現代主義是日本實現明治維新的根本動力。

明治維新所開創的日本現代文化的兩重性,使日本的經濟政治和商業資本主義與封建寄生地主制並存,在政治、法律、日常生活和大眾文化中包含著現代與非現代的兩重性。西餐、西裝,政府機關、公司、軍隊的歐式建築,個人家裏的日式建築,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現代日本人的雙重性格:城市與農村,西歐與日本,現代精神與封建意識,現代工業技術與前現代習慣。壹些熱情主張婦女解放和人人平等的人在家庭生活中首先是丈夫。日本* * *產黨領導人主張廢除天皇制,後來又向天皇制和民族傳統讓步。醫學與易、占蔔、巫術並存。有些人在開始工作前必須舉行壹個城鎮儀式。這種最先進和最落後的結合被壹些人描述為亞洲現代化的成功模式之壹。中國今天的現代化道路,很明顯就是這個落後國家的特征。

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明治維新作為改革的不徹底,把日本引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在這條路上,壹旦皇帝真正登上神聖的寶座,誰也無法撼動。天皇作為日本的靈魂,其形象在明治維新後逐漸確立。日本從此以天皇榮耀為國家富強的目標,與軍國主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要天皇動動手指,整個日本對他來說都只是祭品。

明治維新把日本從閉關鎖國的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雖然在二戰前暫時帶來了日本的強大,但其以天皇信仰為核心的文化思想,加上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結合,葬送了幾代日本人的努力。這種再次毀掉日本人創造的文明的可能性,不會因為戰後的民主改革而消失。相反,今天的日本和明治後期的情況很像。右翼勢力擡頭,軍國主義猖獗,與中國的領土爭端靠武力解決...但是,如果這場戰爭爆發,日本將永遠沒有明治維新和戰後改革的機會。至少,日本列島很可能像1945的廣島、長崎壹樣化為灰燼。

由於明治維新,日本幸免於淪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命運,但日本從此在亞洲各國播下了殖民的罪惡種子。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勝利,使得日本無法尊重亞洲國家作為獨立主權國家的地位。因為曾經在亞洲的俄羅斯也被壹個小日本打敗了。1910年,日本幹脆吞並了韓國,韓國的主權“完全永久”歸“日本天皇陛下”所有。明治維新培育的這種日本軍國主義、大和民族優越論、天皇不可侵犯,貫穿了大規模侵華戰爭,甚至今天壹些日本人對外國人的無理和傲慢,只記得戰爭時代別人對自己的傷害。

由於日本人是天皇統治下的臣民,由於天皇的永恒家族是在戰後改革中以“皇室模式”體現的,所以在明治維新建立的現代日本天皇制中,不可能尊重外國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至於日本,明治以後,日本人只致力於天皇的大腿和手臂,戰後,日本人只是為天皇工作的機器。奉獻方式的改變並不意味著奉獻目的和對象的改變。日本人應該為天皇而活,為日本而工作。否則,人生毫無意義,毫無價值。在天皇面前,日本人不需要理想,更不用想了。這是明治維新後被闡明的日本人的生存觀。它不同於1978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確立的存在觀,即以肉體生命的生存和延續為內容的存在觀,是壹種肉體音樂文化的本體論。

但是,日本的生存觀念不可避免地與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聯系在壹起。所以對於除了日本人以外的其他國家的國民來說,明治維新帶給他們的既不是好消息,也不是好消息,而是侵略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