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已經具備了現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雖然其書法風格經歷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的演變,但以形、音、義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語法卻保留了下來。
成為今天仍被世界五分之壹人口使用的方形文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產生了重要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甲骨文
又稱“文琪”、“甲骨文”、“殷墟”或“龜甲獸骨”,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體系,是漢字的源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商代早期甲骨文遺存主要見於鄭州商城,商代晚期以安陽殷墟為代表。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最重要的文字。考古發現表明,這裏有大量的甲骨,有10萬多塊。內容主要是商王室的占蔔記錄,也可以看出很多國家部落的族徽都有命名。甲骨文約有4000字,反映了書寫符號系統的基本構成。
漢字的起源
甲骨文相對於定型的古文字既定符號體系,已經有了多種類型的漢字構形,也有了傳統“六書”中的“四體”,即象形、表意、會意、形聲、音韻,這表明在商代晚期,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漢字已經基本確立了構形模式。
配置體系逐漸發展成熟。從字形構成、象征程度、書寫形式和功能等方面可以看出。商代晚期的甲骨文是壹種發展時間長、結構成熟、功能完備的文字符號系統,是可以確定漢字進入成熟階段的系統而完整的文字樣本。
2017 10,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截至2022年6月5438+065438+10月,中國甲骨文已發現約15萬件,科學考古發掘3.5萬余件,字數超過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