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報告中指出:“易經影響了中國文化中的思維方式,這種影響是近代科學在中國沒有萌芽的重要原因之壹。”
老陽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點是有歸納,但沒有演繹。歸納法的源頭是《易經》。是貫穿易經的精神,是向上求整體象的方法,即歸納法。演繹和歸納是科學產生的兩個必要條件,缺壹不可。
歸納和演繹有什麽區別?下面簡單介紹壹下。
歸納法是壹種通過對個別事實的觀察、實驗和調查來概括壹般原則的思維方式。
比如:A變老了,B變老了,C變老了……我們觀察的所有人最終都會變老,所以我們得出結論,每個人都會變老。
演繹是根據概念、公式、定理等客觀規律,從已知部分得出結論。
比如大前提:每個人都會變老,小前提:A是人,所以結論:A會變老。
可見,歸納推理是由特殊到壹般的認知過程,演繹推理是由壹般到特殊的認知過程。因為歸納是憑經驗判斷的,結論不壹定正確,而演繹只要大前提正確就壹定正確。
演繹法的前提來源於歸納法的概括和總結,歸納法的每壹個具體案例觀察結論都來源於演繹法,兩者相輔相成,缺壹不可。
此外,老陽指出《易經》中“天人合壹”的觀念把天人合壹混為壹談,認為天人的規律是壹回事,這是阻止近代科學思想產生的另壹個因素,因為自然規律和人類運行規律是不同的。
楊振寧老師是壹位著名的世界聞名的科學家。當時他的觀點壹發表,立刻引起了轟動。人們對此議論紛紛,贊同的也有,反對的和持保留意見的也占很大比例。直到今天,他們還在爭論不休。
事實上,邊肖對老陽的言論也有所保留。
我對老陽的觀點持保留意見的原因之壹是,我誇大了《易經》的影響。
易經的主要內容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最初是用來占蔔的。因為遠古祖先未能完全理解自然和生物現象,如雷電、動植物、人類來源等。他們相信這壹切背後都有神秘的力量。所以每當遇到重要的事情,人們為了趨利避害,保護自己,習慣了“請示”和“咨詢”的神秘力量。易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隨著後人的不斷註釋,《易經》不僅是壹部民間巫術的占蔔書,而且逐漸演變為中國傳統的自然哲學,被稱為“道之源”。雖然對後世影響深遠,但不足以影響整個中華文明科學的誕生。其實壹個文明古國的科技發展,不是壹本書可以耽誤的!
第二,中國古代並非完全沒有科學思維。
早在周朝,數學家商高在《周快舒靜》中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定理,三國時期的趙爽對商高的勾股定理做了詳細的推導和論證,記載在《九章算術》中;春秋時期的墨子做了世界上第壹個小孔倒置的實驗,做出了光沿直線傳播的判斷,這是第壹次對光沿直線傳播的科學解釋。此外還有數學家劉徽的不定方程,祖沖之的圓周率。
第三,中國古代的經驗和技術早已領先於世界。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輝煌的“四大發明”,深刻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馬克思都曾給予高度評價。事實上,直到15世紀,中國的科技水平都是世界壹流的,並且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
據統計,從公元6世紀到公元17世紀初,中國在世界主要科技成果中的比重壹直在54%以上。如果易經真的影響了中國人的科學思維,怎麽會有四大發明?雖然四大發明屬於經驗技術,而非科學,但至少說明中國不是科技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