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南京宮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成為後來修建的北京宮的主人。明南京宮由內宮城和外皇城兩部分組成,均坐北朝南。宮城又稱大內、內宮,俗稱紫禁城、紫苑,是皇帝居住、處理國事、接待中外使節和皇室成員的地方。它位於南京四重城墻的最裏面,被皇家河環繞。元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下令,由精通風水學說占蔔的劉基修建,後填湖,地勢南高北低。宮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長方形。宮墻主體南北長約0.95公裏,東西寬0.75公裏,周長3.4公裏。
宮城城墻上,早期有四座城門,洪武“十年間改為大內午門,增加兩觀。”中間有三個門,東西各有左右兩個門。所以,* * *建了六個門:南面的正門是午門,午門左右兩邊的左右門,西門是西華門,東門是東華門,北門是玄武門。玄武門,俗稱“後宰門”(現誤稱為“後宰門”),取易經中的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午門前是傳達詔令、詔書的地方,也是皇帝懲罰大臣“張婷”的地方。據說朱元璋時代的“張婷”是比較文明的。受此懲罰的大臣並沒有脫下衣服和褲子,而是在受到懲罰後,不得不臥床數月,然後康復。從午門進入,四周是宮墻,穿過內五龍橋就是鳳天門。奉天門左邊有東角門,右邊有西角門,門上有亭子。據說皇帝的曾孫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子時,他的幾個叔伯都不服。皇帝的曾孫已在東門與太常寺的黃子澄商議對策。他即位後,文帝立黃子澄為學士。他想削諸侯王兵權之前,特地問黃:“妳還記得東門說的話嗎?”黃答道:“我不敢忘。”文健決心伐宗,引發了後來的“荊南之戰”。東角門以南有左順門,通往文華門,恭城左側至文華殿(太子講堂名為“大本鐘殿”,疑似在文華殿壹側),或至東華門;西角門南側有壹個右手門,通往武英門進入宮城,右邊到達武英店(明中葉,殿內供奉朱元璋和朱迪的畫像),或者到西華門。
在宮城的城門裏,午門的城墻部分依然存在,但城門上的五峰塔早已被毀,只剩下石柱基礎;東華門基本完好,西華門已毀。2000年,大門遺址因在原址上建房挖地基被有關單位發現,有關部門已對遺址進行了保護。
過了奉天門,是宮中最重要的三大殿建築。三大殿主體奉天殿,琉璃瓦覆頂,重檐脊,雕梁畫棟,紅漆金雕門窗,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金寶殿”。它是皇帝舉行重要儀式和接受數百名文武官員祝賀的地方。朱元璋“經商之初,勵精圖治。除了前朝,還有午朝和後朝,規定各政府各部有壹百八十五種大事必須奏告皇帝。”
奉天寺左邊西邊叫文樓,右邊東邊叫武樓。奉天殿的後面是蓋華殿,它看起來像壹個亭子,四面有檐,壹個金色的穹頂,頂部有壹個巨大的金球。東邊有壹個中左門,西邊有壹個中右門。每年春節、冬季至日和朱元璋生日,朱元璋都會先在這裏接受內閣大臣和宮廷執事的拜訪,然後前往奉天殿接受數百名官員的問候。
再往後是身殿,在規劃上僅次於金王殿,也是雙飛檐的大殿。奉天、蓋華、神神這三座宏偉的建築構成了宮城“前朝”的主體部分。
“前朝”後面,屬於“六宮”(又稱“後宮”)的範圍。後宮南面正中的大門是幹青門,門外左右各有壹只金獅,幹青宮的正殿在幹青門內。宮殿的左邊是日景門,右邊是月夜天。殿中之物有斜廊,廊後左有東暖閣,右有西暖閣。幹青宮的後面是省弓廳,比蓋華廳小壹點。省弓殿後面是皇後居住的坤寧宮。在坤寧宮的東西兩側,還有兩個大廳,即柔儀廳和何春廳。後宮的制度非常嚴格,被朱元璋修訂了五次。宮人不準出宮,連書信也不準流傳,違者殺無赦。
此外,宮城還有壹座供奉朱元璋祖先的“奉先殿”;收集和編輯經典書籍的“文遠館”位於奉天門東側;專為“東宮太子讀書”而建的“大本鐘堂”;和許多宏偉的宮殿建築。如今,後宮周圍僅存的遺跡是後宮西北角禦花園中的壹座假山(部分石雕和構件已移至太平門外的白馬公園)。
宮城還有壹個不算小的“動物園”,卻沒有大象房。可能是大象太大太重,放不下,所以東南亞各國使臣和南方官員進貢的大象大多是在南京聚寶門(今中華門)和通濟門(南京外郭門因此得名“大象馴門”、“小象馴門”)以外的地區馴養的。洪武十九年(1386)十二月,在南京南郊設立象舍。必要時馴養的大象會被送到皇宮表演。
宮城早期的建築比較簡陋,從南京住友和鳳陽住友的石雕對比就可以看得很清楚。1375(洪武八年)九月二十九日,“禦詔重修皇宮”。兩年後,“改之為大內宮,制度如前,但有少許增益,規模益大”(《明太祖實錄》卷壹壹五)。據說南京宮裏所有的廣場和牌匾都是詹西元寫的。宮城城墻的城磚早期是軍方在應天府當地燒制的,後來宮城重建時,使用了壹些在其他地方燒制的城磚。皇城,距離宮城最近的保護宮城的城墻,以相等的間隔圍繞宮城而建。永樂年間,皇城西墻擴建,導致西華門到Xi安門的距離比東華門到東安門的距離長壹倍左右,平面呈倒凸狀。皇城、宮城以及包括的建築統稱為“宮”。
皇城城墻上建有七座城門:皇城南門為洪武門,位於正陽門(民國改稱廣華門)北面。進入洪武門後,是南北方向的千步廊,兩側建有連續的廊房,由南向北分別轉向東西走向承天門前的十字街,成為彎曲的尺子形狀。千步廊後兩側是“五部六院”中央政府辦公地點。穿過外五龍橋就是承天門(相當於北京的天安門廣場)。
洪武二十五年(1392),重修了藕池金水橋。在宮城南面的午門和皇城南面的承天門之間,修建了五端門和五端門及承天門城樓。端門兩側的皇宮東西兩側,修建了南北宮墻,將東邊的祠堂和西邊的社壇隔開,使這座皇宮更加安全,成為通往宮城的唯壹交通。在承天門前的南北禦壁上,有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連接長安街的東西。東安門,西Xi安門,北安門在皇城主城的北面。
皇城西南角的禦墻下,是太監的監牢所在地。其他為朝廷服務的部、局、倉庫、住宅、工廠等機構都設在宮城和皇城。
在宮殿內外的河流上,除了內外五龍橋外,還有東長安門附近的青龍橋和西長安門附近的白虎橋,也就是風水學說中常用的所謂“左青龍,右白虎”體系。朱元璋在南京期間,反復強調簡樸,但在修建廟宇和寺廟時,根本不是這麽回事。其用心良苦,施工精美,壹點也不含糊。以祭祀祭壇和寺廟為例。朱元璋先後修建和重建的主要祭祀祭壇和寺廟有:瓦丘、方遒、天地壇、社壇、吉壇、社壇、禦殿、公仁殿等。大約有20座寺廟。當然,這些建築現在已經不在了,我們只能通過史料中的文字來想象這些散落在南京城墻內外的建築的模樣和規制。
穹頂(建於1367)是祭拜“天”的地方。在北京東南的正陽門外,中山(即今天的唐村壹帶)的陽是仿漢的,是壇的第二層。壹樓“寬七尺,高八尺壹寸,無處不在。”正南秩九,寬九尺五寸;東西南北也是九等,都是八尺壹寸寬。“從壇面到壇基,四周都是秋琉璃磚,四面都是琉璃欄桿。在第二層,它周圍的祭壇表面寬20英尺,高8英尺1英寸。正南秩九,寬壹尺二尺五寸;東西南北都是九級,都是壹尺壹尺九寸五分寬。壇面和欄桿都是壹樓做的。
方丘,祭祀“土地”的地方(1377後廢棄)。“太平門外,中山以北,是20%(樓)的祭壇……”其格式與球球大致相同。壹個圓丘和壹個方丘,壹個祭天,壹個祭地,意思是“天圓之地”。洪武十年(1377),朱元璋覺得“天地尚父母,父母不同,人情不安”,“瓦丘舊址為壇,屋中覆之,謂天地壇,乃命也”。
社稷壇(初建於1367)是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在宮城的西南面,回到北面。俱樂部東西寬五尺,高五尺,四出位置,排名第五。壇用五色土,顏色各異……”。早期的社壇其實是兩個壇,分別是“社壇”和“小米壇”,* * *用壹個地方。直到洪武十年(1377九月10)秋八月,才“重修於午門右,* * *成壇”。
朱元璋家族的祖屋——祠堂(初建於1367),位於宮城東南,與社稷壇隔禦道相望。四祖各為壹殿,“漢高祖居中,太祖為東首,祖為西首,高祖為東首,均朝南”。每座廟都是供奉神的,東西兩個房間,兩個側面,三個門。每門“有二十四戟,以首都宮為外,正門南,不為齋戒……”。正殿兩廊兩室深,英雄當之無愧。左邊是神宮監。“洪武八年,重修祠堂,前有兩廟,廂房九間,作為同室之側。”如今,祠堂早已消失。但祠堂遺址留下的巨大石柱還在,成為今天南京某大學校園裏的壹處園林景觀。
奉先寺(始建於1371年)是朱元璋和禮部尚書陶凱說起父母恩情,覺得每年只能“四歲享太廟”而造成的。為了“朝見,祭必獻”,洪武四年壹月下令在宮城幹青宮東側修建奉先寺,同年十月完工。奉先殿坐北朝南,正殿五門,進深二尺五尺。大廳前面是五個亭子,壹英尺兩英尺五英寸深。
除了這些大殿和寺廟,明初南京建造最集中的寺廟是雞鳴山南側山腳下的祭祀廟。如:皇帝廟、城隍廟、真武廟、邊胡廟、江忠烈廟、劉廟、曹廟、元衛國廟、廟、五賢廟、關帝廟等。,被稱為“十殿”。雞鳴山腳下集中布置的祭祀廟宇和祭祀物品,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廟宇的功能。此外,洪武時期在南京修建的寺廟也較多,如金川門外的龍江寺、定淮門外的寺、門外的無鬼寺、獅子山上的徐將軍廟等。
朱元璋修建的這些祭祀用的寺廟,體現了當時民眾對這種社會文化的認同,為北京的官民提供了壹個處處寄托精神寄托的場所。中央衙門基本都在皇城洪武門前部廊兩側。前部郎從南到北,東側為工部、兵部、禮部、戶部、吏部、宗仁府,西側為太常殿、前軍、前軍、右軍、左軍、漢軍,基本按照“文佐武攸”的格局。《洪武都城圖序》說:“六卿居左,經緯在文;五宅在西,靜下心來動武。”這就是布局。
千步廊後面,東側有東城兵馬司、太原、詹士府、翰林書院。西側有秦(氣象站在雞鳴山)、旗手魏、錦衣衛、總政治部。中央政府的六個部門中,只有刑部不在洪武門。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又稱“三法司”,位於今南京太平門外太平堤西側。據說:“三法寺門、舊墻以北地區,涵蓋三法寺和京畿道。”明代鄭德十四年(1519),“今長城多,行人自三法司起,直入佛寺”(《客言話》卷十)。從朱元璋在南京期間所建的大概念來看,這些“大城墻”雖然比不上宮城、皇城、北京、外郭城墻,但建築材料和民工的消耗確實相當可觀。
當時政府全面負責南京的建設,工部是其首要任務。具體負責南京建設項目的單位是營修辦,目前仍歸工業部管轄。研究所位於今天南京的通濟門大街上。朱元璋於1368年從“舊宅”遷至“新宮”後,袁禦史府故居成為應天府署所在地。當時南京分為兩部分,分別掌管江寧縣和上元縣。江寧縣衙位於北京聚寶門槐橋鎮西北,上元縣衙位於城中正街以西。相當數量的其他中央和地方政府機關遍布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