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七夕的典故

七夕的典故

牛郎織女傳說的產生——

郭翠曉:請問何老師,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中國四大傳說之壹,大家都很熟悉。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壹開始壹定不是這樣吧?能否介紹壹下這個傳說的發展演變?

何:好,那我們就順著歷史脈絡,來討論壹下牛郎織女的形成過程。

關於牽牛織女最早見於《詩經·瀟雅·大東》;

妳看那壹天的銀河,亮晶晶,閃閃發光。

織女,終日七事。

即使織女很忙,她也織不好壹條條紋。

不要去報箱報道。

《大東》原是表達西周時期東方諸侯國臣民對周王室的怨恨之詩。這壹節的大意是:銀河兩邊的織女星和牛郎星,盡管名字叫織女星,也不會拉車;今天的統治者也是如此。他們雖然身居高位,但對人民毫無同情心,只是名義上的。在這裏,織女和牽牛花這兩個明星只是作為自然的明星形象導致了壹種隱喻性的聯想,並沒有故事。此時人們對二星的認識,很可能與當時農耕信仰中的谷神(牽牛花)和桑葚女神(織女)有關,但只是壹個簡單的關於日月星辰的神話意象;對愛情的理解和想象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自然不可能是傳說的前身或胚胎。不過,和傳說不無關系。因為無論如何,在這個時候,牽牛和織女已經不再是純粹自然現象的星座,沒有其他的意義。這時,它們作為文化因素,已經開始進入文學的大體系。正是這個“因素”為這個傳說的產生準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

到了西漢時期,織女和佩妮被傳為兩個神,有雕像,相對而立。班固《西京賦》中有壹句:“對著昆明池,左邊牽著牛,右邊織著姑娘,像無邊的雲。”李善引《漢宮闕書》雲:“昆明池有兩石人,似牛似織女。”明確指出昆明湖左右兩側有牽牛和織女的雕像。他們從天堂來到人間,被隔離在湖的兩邊。臺灣省學者王孝廉也認為矮牽牛在《西遊記》中有擬人化的跡象(他認為矮牽牛的擬人化是這個傳說形成的“重要關鍵”,也是中國傳統思想追求“合理化”的形勢下的“必然要求”),並推斷其形成於西漢武帝和東晉漢明帝之間。這個觀點和作者想的壹模壹樣。當然可以。此時,還不清楚佩妮和韋弗是恩愛夫妻還是戀人,因為沒有充分的材料。但是,覺得兩人的關系比在大東更進了壹步,打開了人們想象他們是夫妻和戀人的大門,或許並不荒謬。這個時候,如果愛情的靈感註定要踏入這個“大門”,那麽它壹定會孕育出優美的詩篇和感人的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愛情因素與牽牛和織女傳說的結合越來越明顯。《古詩十九首》首次透露了這壹信息。其中《壹路牛郎星》唱道:

遙遠的牽牛星,嬌嬌河漢女。

用細纖維填滿妳的雙手,做壹臺織布機;

終日無章,淚如雨下。

河水清與淺,有多大區別?

英英沂水問,脈象無言。

在這裏,佩妮和織女這兩位明星已經有了角色——被機器編織,思念流淚;並開始被編織成恩愛夫妻飽受孤立的愛情悲劇。雖然詩中沒有佩妮和織女是夫妻的真相,但是織女整日思念佩妮,渴望相見,“水中無字”的情節卻十分清晰。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東漢應劭編著的《風俗依桐》,其中有壹段記載:

織女七夕渡河,鵲橋會。相傳第七天,喜鵲無緣無故地飛來,是因為梁壹渡越過了織女。(見《華·》)

這說明,在當時,不僅牛與織女是夫妻的理論得到了普遍的認可,而且他們每年以喜鵲為橋在七夕相遇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並融入習俗之中。顯然,要發展到這壹步,還需要壹個漫長而積極的進化過程。

這壹點在漢代的壹些畫像中也可以看出來。據吳增德《漢畫像石》壹書記載,山東省黎城縣小裏鋪小湯山郭氏家族墓中有壹座石雕仙人像。圖中有牛郎星和織女星相對而立。織女星下,壹個女人坐在織布機上,旁邊有壹只鳥。大概是傳說中牛郎織女以喜鵲為橋,在七夕相會的反映。此外,河南南陽漢畫館還有壹幅牛郎織女像。在這幅畫像的右上角,有壹個牛郎星,牛郎星下面畫著壹頭牛,牛的前面,有壹個人做鞭子牽著牛;左下角有壹個織女,那裏跪著壹個高髻的女子。這顯然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藝術反映。

到了後來的三國時期,很多詩歌都反映了這個內容。如唐代李善在評論魏文帝《葛炎行》文選時引用曹植《九歌》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妻,織女為牽牛之星,七月七日會。”可見,牽牛和織女已經成為詩人表達愛情和向往的突出而常用的意象。

在這裏,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第壹,決定牛郎織女生活特征的傳說基本情節或原型已經形成。這就是:①牛郎織女愛情關系的確定;②天河分開;③七夕見面。三者中,①是關鍵,促成這壹關鍵情節的是愛情主題的註入(即群體主體的壹種情感儲蓄)。隨著愛情的註入,兩個毫不相幹的星座,兩個傳說中的神,有了人性,成為體現人情的夫妻,從而產生了獨立的藝術生命體系。這個生命壹旦誕生,就會以自身潛在的結構功能定義和影響未來的發展。受其約束,原本是天體自然現象的銀河系,壹進入這個系統就擺脫了原有的物質,形成了新的物質,成為阻礙牽牛花和織女團圓幸福的象征。愛情受阻,然後七夕相見,這是自然合理的。從牛郎織女傳說的歷史發展來看,上述三個基本情節構成了其生命體系的核心要素。如果把後來全面展開的牛郎織女傳說比作壹棵枝葉繁茂的樹,那麽這三個情節就是它的樹體和主幹。後來的發展,比如它與“兩兄弟”的故事、“毛衣女”的故事、“難纏老公”的故事的結合,繁衍出許多豐富多彩的劇情網絡,都是由此而生。

其次,牛郎織女作為傳說產生的大致時間,在東漢初,也可能在西漢。因為,雖然上述材料在東漢,甚至更晚的三國時期都可以引用,但都是文人加工轉化的文字記錄,而這樣的記錄必然是建立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傳說之上的。我們知道,壹個傳說要廣為流傳並不容易,即使在信息媒體發達的今天,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古代更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它的實際形成要早於記錄的時期。

傳說背後的社會背景和民俗

郭翠曉:從牛郎織女傳說的發展可以發現,在傳說的完形過程中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比如老牛、壹雙兒女、織女下凡洗澡、王母娘娘的阻礙、鵲橋相會等。這些元素增加的社會歷史背景是什麽?它們反映了哪些民間觀念?

何:前面說過,牛郎織女傳說的發展有壹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壹開始是兩個明星之間的故事。顯然是比較晚的故事,直到老牛和他孩子的故事出現。在以後的傳說中,這只懂人性,懂人類語言的老牛,對故事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常是牛郎的好夥伴,關鍵時刻的得力助手。比如她嫂子要毒死牛郎,是老牛告訴他不要。織女下湖洗澡時,是老牛指出他偷了衣服,得到了壹個漂亮的妻子。織女被帶回天宮時,是老牛舍命,讓牛郎自盡,飛上天追上了她。壹些傳說強調宇迦在《老牛》中的角色。比如牛郎的姐夫經常帶著牛郎自己做的扁食,饅頭,油餅等好吃的。在老牛的幫助下,牛郎每次都能回家趕牛。老牛設計了牛郎和大姑的分離。分家後,牛郎在市場上想吃什麽就吃什麽,費用都記在賬上。老牛還叫牛郎喊三聲“老牛”,才把織女的衣服還回去。因為牛郎忘記了這件事,織女得到了衣服,飛回了天宮。但後來,牛郎乘牛皮追到天宮,按照老牛的指示,成功突破了金獅、銀獅、鬼控制的“三門”,終於按照老牛指點的方法找到了妻子。在傳說中,老牛既不是真牛(普通牛),也不是真人(普通人)。具有牛性、人性、神性的特殊形象。故事中人與牛的親密關系不僅傳達了早期人類與動物的關系,也清晰地反映了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形式。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是各種與土地有關的牲畜,有些甚至是壹個社會群體或民族的圖騰,因此被賦予神性是非常自然的。Catal Huyuk在新石器時代(公元前6000年)巖畫中的巨大公牛形象暗示著公牛不僅是狩獵對象,也是神聖的對象。牛郎織女傳說中老牛被賦予超現實的技能和性格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壹方面,中國勞動人民對牛的崇拜來源於現實生活。在農業經濟社會中,牛是人的忠實幫手,與人的命運有著直接的聯系。也可能和佛教的影響有關。在南亞佛教國家,牛被視為神聖的動物。印度、尼泊爾等國都有拜牛的習俗。牛被稱為聖牛,受法律和社會保護,有教規禁止宰殺牛。佛教記載,濕婆、毗濕奴、梵天住在牛的臉、頸、背上,牛屎是聖河,奶是聖海,牛眼是日月神,牛尾是蛇王神。牛的全身都是神聖的。在中國甘肅天水東南90裏的麥積山石窟裏,有壹座專門供奉牛的“牛二堂”,裏面有壹尊牛的雕像。當地農民稱其為“金蹄銀角的牛娃”,並前來祈求豐收以觸摸“神牛”。另外,我認為老牛的忠誠正直等人性與牛郎的品質融為壹體,可以說是牛郎品質的延伸和升華。它生動地體現了壹代又壹代勞動人民對勤勞、善良、受欺負的牛郎的深切同情和真誠幫助,是正義和美麗力量的體現。至於“壹雙兒女”,是農業社會普通人理想的家庭模式。是中國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的傳統家庭倫理的典型反映。至今仍有“壹子壹女壹花”“有子不怕老”的諺語。

《仙女下凡洗澡》的劇情至少傳達了兩個文化信息,1,人神界限,湖作為“水”在習俗中的重要作用。仙女變成了人類,因為她脫下了衣服或羽毛,在湖裏洗澡。因為沒有衣服和羽毛,他們回不了天。表面上看,衣服和羽毛是它們蛻變的重要媒介,但隱藏的功能應該是“水”。“水”是人成為神或者神成為人,甚至人成為鬼的重要媒介。這可以在許多民族的習俗和儀式中找到。舉個小例子,但可以說是非常典型的。在中國的南方,孩子們曾經受到驚嚇,有壹種召喚靈魂的儀式。壹個裝滿清水的碗蓋上了壹層薄紙。大人們壹邊喊著孩子的名字,壹邊用手指蘸著大盆裏的清水,扔在紙巾上。當紙巾上出現小水圈時,就認為孩子的靈魂回來了。這碗有“靈魂”的水被孩子喝了,孩子的驚嚇被治好了。大盆,小碗裏的水,紙上的小水圈,都被認為是靈魂可以停留的地方。另外,洗澡改變了人的社會角色。比如壹個贊比亞女孩的成年禮,有壹個“沐浴”的儀式,只有通過“凈化儀式”,才能轉化成壹個可以談愛的“成年人”。

表面上看,王太後設置的障礙是封建社會反對男女自由戀愛的壹種反映,深層次上看,則是成年禮和役婚的壹種曲折反映。小說《牛郎織女》中有很多作品,在少數民族地區流傳。牛郎追織女到了天宮後,織女的父母(神和母親)不服,不承認。他們給牛郎制造了許多困難,企圖破壞他和織女的婚姻。比如苗族的《牛郎織女的故事》裏說:牛郎上天,上帝很不滿意,屢次出問題,想害他。壹是帶他去抓現場,趁他不註意,悄悄溜回來,試圖讓他迷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無法回家;然後讓他爬到樹上去剝樅樹皮,然後趁機把梯子挪開,企圖把他摔死或者餓死在樹上;然後讓他燒山柵欄。當他爬到半山腰時,他從下面放了壹把火,試圖把他燒死。當牛郎在妻子的幫助下克服了上述困難和風險後,上帝親手用毒酒毒死了他。善良聰明的織女邀請動物來救她的丈夫。這時,上帝不得不同意他們的婚姻。他們把他們的孩子帶回地球。上述“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完成生產勞動任務;二是經得起生死考驗。表面上看,這些內容是公公婆婆對女婿的制作技藝、智慧、才華、膽識、意誌的考驗。但進壹步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到早期人類歷史上“服役婚姻”和“成年禮”的遺留。

郭翠曉:妳能給我們解釋壹下什麽是“服務婚姻”,什麽是“成年禮”嗎?

何:役婚曾是人類婚姻史上流行的壹種婚俗。這是壹種婚姻形式,條件是男人去女方家免費勞動。其具體表現是,男子到女方家,與女方家庭生活在壹起,無償從事女方家的壹切生產勞動,等到壹定年限(勞動收入相當於妻子的身價)後,才可以帶妻子(子女)回父家或自立門戶。男方“伺候”女方有兩個目的。壹種是用勞動補償妻子的價值;首先是接受女方父母主持門戶和贍養妻兒能力的考驗。這種婚俗是對偶婚向壹夫壹妻制個體婚姻過渡的產物,符合古代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對偶婚時期,男方嫁到女方家,參加女方家的勞動,所生子女歸女方。在壹夫壹妻制時期,女子嫁到男方家工作,所生子女歸男方所有。這樣女性的便利就從多壹個勞動力變成了少壹個勞動力,經濟上受到了雙重損失。為了彌補這種損失,富裕家庭用彩禮作為妻子的贖金;那些“窮得沒錢雇”的人,就得“以己為質”,用努力證明自己的能力,作為對妻子的經濟補償,否則得不到妻子。於是服務婚姻出現了。

就職儀式是未開化部落通過壹系列艱難而嚴峻的考驗,接納壹個適齡青年加入俱樂部的儀式。經歷這壹儀式的年輕人,表明他從“男孩”進入了“成年”,從此對社會(部落)承擔了壹定的責任,獲得了壹定的權利,包括結婚成家的權利(有些部落也為女孩舉行這壹儀式)。這是壹個非常古老的習俗,曾經存在於世界各民族,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它的“儀式”非常神秘,嚴禁女性和部落外的人提問。主要內容包括兩部分:壹是知識教育,二是身心折磨。根據民族學家的調查,成年禮中的教育內容非常豐富和廣泛,如掌握部落所信仰的神的名字,熟悉相關的神話和祭祀方法,熟悉部落的禁忌和秘密,掌握農耕、狩獵和捕魚等生產技術,這包括了壹個成年男子必須具備的所有社會生活知識。身體和精神上的磨難更是詭異而殘酷,有些孩子就在這個儀式中被殺害了。具體做法,有的是讓男孩脫離家庭和部落,被流放到森林或荒野去體驗艱苦生活的艱辛;有的是割包皮、紋身、拔牙、燒傷疤痕;有的被關在神秘的房子裏,不準說話,不準笑,不準睡覺,只吃壹點點食物;有的讓他們隱居,把他們全身塗成白色(表示童年的死亡),接受儀式後把白色洗掉(表示成人社會中的再生),或者讓他們全身流血;還有人要求他們在火中穿行,或在暴風雨中奔跑,或在冰水中遊泳,或被昆蟲咬傷;還有各種突如其來的威脅。

郭翠曉:牛郎織女的傳說是從兩個神之間的愛情演變成壹個成年神的愛情。是牛郎從神變成了人,而不是織女。故事不是人間女子嫁給了天上仙女,而是天上仙女嫁給了人間牛郎。有學者稱這類故事為“仙女嫁窮人”,這不是偶然的吧?可以請妳談談原因嗎?

何:我看過《故事類型索引》。好像沒有仙女嫁窮人的,有的是天鵝處女,七夕,字謎,但是有這類內容的故事還真不少,比如七仙女,畫中人,龍女,甚至蝸牛女。我認為這類故事的出現、豐富和長期流傳,主要有三個原因:壹是現實中有很多窮人娶不到老婆;二是男女婚姻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禮教束縛,不能自主;第三,男女都有強烈的美好婚姻願望。最後壹條最重要。對於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人們會在“喋喋不休”、“龍門陣講故事”、說唱等民間藝術的精神世界中找到並得到滿足。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女性說書人和聽眾也喜歡這類作品了。當然,它們反映的不是無序婚姻和群婚的社會階段,而是夫妻婚姻社會中的情況。

神秘的壹天——7月7日

郭翠曉:牛郎織女的傳說壹開始並沒有“七夕相會”的情節。妳為什麽選擇7月7日?這種選擇有什麽必然性嗎?

何:《七夕相會》是壹支傳奇的精致之筆。這種神奇而神秘的想象似乎近乎荒謬。正是在這種想象和荒誕中,人的勇氣和力量得到充分的表達,人的願望在心理上和情感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見面日期被安排在“七七”節,被認為極不尋常,除了包含了人們美好的期盼和期待,顯然還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這絕非偶然。首先,人們對“七”有壹種神秘的感覺,這與數字崇拜有關。不僅中國有,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不僅常見於民間文學,也常見於宗教儀式和經文中。佛教中有釋迦牟尼七天變臉成功的傳說。基督教說上帝在七天內創造了壹切,所以壹周有七天。伊斯蘭教把天堂分為七層,分別是純銀、純金、珍珠、白金、紅寶石和高不可攀、說不出的聖光。古巴比倫人、埃及人和中國人認為天空中有七顆神聖的星星:太陽、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和土星。現在西方世界仍然推崇所謂的“七德”,回避所謂的“天罰七宗罪”;阿拉伯人還是喜歡用“七”來罵人;日本人經常祈求所謂的“七福神”保佑;中國說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懼、驚;光有七種光譜:紅、橙、黃、綠、青、藍、紫;聲譜有“七調”:宮、商、角、征、羽、變宮、商;寶藏中有“七寶”;金、銀、玻璃、蜻蜓、瑪瑙、琥珀、珊瑚。另外,立體化學理論中有“七味”,人的記憶常數是七;諸如此類。可見,對“七”的崇拜是壹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壹個“七”是不尋常的,那麽由兩個“七”組成的“七七”當然更加神秘。中國古籍記載,“七月粟熟,初七為正數,故麋鹿珍貴”(《太平玉蘭》(卷31),“七月七日是吉日”,故視為慶祝秋收的吉日,漢魏時視為集會遊樂之日。那壹天也是天宮仙人聚會的日子。《續和》中“七月七日,織女渡河,諸仙學歸宮”。當然更多的是把這壹天看做戀人相遇的美好壹天。《漢武故事》敘述漢武帝與西王母五次相見,每次都是在七月七日。以後牛女的日期被“創造了戀人相會的太後”定為七夕,真是人們對“七月七日”的期盼,以及“七月七日”所包含的壹切美好寓意。不得不說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民俗學專家王俊嶺先生認為,“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正是因為有很多關於中國情人節的傳說,情人的相遇,牛和女孩的相遇才最終放在了這樣的壹天。至於與中國情人節有關的習俗,乞求孩子,乞求聰明,乞求所有的幸福都來自於此。我很同意她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