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州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捶著胸痛哭說:“我家半邊天都塌了。”後來張汝舟因為師範不收學費,還管夥食,已經考過師範了。考試那天,別人坐著轎子,穿著錦衣,張汝舟穿著打了補丁的舊衣服,走了幾十裏路到考場。成績列出來,他排第壹。老師遺憾地對他說:“伢子,雖然妳考了第壹名,但學校只收富家子弟,不錄取妳。”回家後,父子倆相擁而泣,感動百姓,讓張如舟種下了村裏僅有的六畝公地。
憑著這個,張汝洲考上了全椒中學,當時不收學費,但是不包飯錢。他帶著大米和蔬菜到學校附近的壹個小店搭夥。高中畢業後,我無法繼續深造。我在壹所私立學校教了8年書,在同學於的資助下考入東南大學。我師從黃繼綱(Kan)先生。之後,張汝洲去了合肥教書。每年寒假,村民們都去合肥打工,吃住都在那裏。他特意請了兩個人做飯炒菜,臨走前給了每人壹筆路費。貧苦農民被惡霸欺負,張汝舟總是不遺余力地為他們寫壹份訴狀。有壹次,當地壹個土匪抓了壹個無辜的農民,張汝舟就進了土匪的窩,要報復那個農民。
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裏,張汝舟心系國家,心系人民,教育學生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積極投身抗日戰爭,驅逐日本侵略者,重建家園。他對蔣介石政府的投降政策極為不滿。張汝州的老同學,湖南省主席陳東源以招賢納士的名義高薪聘請他為省政府秘書長,但他寧願過清貧的教師生活也不願應聘。
1947期間,張汝洲從貴州回安徽,路過貴定。他看到很多修路的人在修黔桂鐵路,就是寫了壹句詩:每天的活都幹完了,路方便了。我曹又醉又餓,誰拉壹毛錢換壹千!講述勞動人民千百年來的血淚史,表現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切關懷。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當局發動內戰,政治更加腐敗黑暗,經濟瀕臨崩潰,人民苦不堪言。當時的貴州大學校長張廷秀不顧師生員工的饑餓,挪用大量公款到廣州從事囤積商業活動。張汝州聞訊後,以1949開頭,派出大批教授串聯抗議,強烈要求收回挪用的經費,解決大家的吃飯問題,令校方名譽掃地,尷尬不已。
張汝舟信佛真誠,壹味強調學生好好學習,本著慈悲救世的原則四處奔走救助進步學生。不畏惡勢力,被同事們戲稱為“鬥佛”。他常說:“與心生,行天下事。”
1949,全國範圍的學生絕食運動蔓延到貴校。外語系安徽籍學生石堅當選學生會主席。他組織和指揮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和罷工鬥爭,沈重打擊了反動派。石堅成為反動派的主要迫害對象,大批間諜來到貴校搜捕石堅。危急關頭,張汝洲夫婦將史建藏在自家廚房的天花板夾層裏,偷偷將史建轉移出來。對於被捕的學生,他用自己的社會聲譽到處呼籲救援,用自己全家的性命擔保被捕的學生。反動當局在壓力下被迫釋放學生。
1955年八月肅清反革命運動中,張汝州被隔離審查,無辜群眾被關押10個月。後來因為沒有證據,就被洗清了。重獲自由後,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寫了壹首《途中雨》的詩:突如其來的風雨突然放晴,軟泥使草鞋變輕。行人忙著收拾行李,只好在夕陽下搭順風車。感受到黨的實事求是政策的智慧和偉大,他應該加倍努力,彌補失去的寶貴時間。1978年,在《八十度》這首詩裏,他豪邁地寫道:“八十天才能成事,但躺下還能發出三五聲。.....窮州繁華,紅燈照我前程。”他忘了自己老了,要上進,要努力。
春風桃李滿天下,張汝舟壹生教書,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在進入中央大學之前,我在江蘇省江浦縣的農村教書。1930從仲達大學畢業後,壹直在中學和大學任教,1982年初卒於安徽滁州師範學院。60年桃李滿天下。
上世紀50年代,張汝舟在貴陽師範學院(現貴州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漢語。他的學生張國光回憶說,汝州先生是當時幾個老師中最不起眼的壹個,“黑瘦矮個子,壹頂布帽,深度近視眼鏡”,衣著暗淡厚重,看上去相當冷漠。但他很快征服了學生。他不懼權威,從不人雲亦雲,充滿創新求實的精神。他中山裝的右上角口袋裏總有壹個小筆記本。他遇到提問的學生或者回答得有點過的學生,就立刻拿出筆記本,然後從深度近視的鏡片裏往外瞟,盯著那個學生,寫下他的名字,用紅筆圈起來。這是他的“紅三角”。張汝舟承諾要下大力氣培養紅三角,於是不在紅三角的人就“被迫”往圖書館、資料室、家裏求教,爭取成為紅三角。
他上課不看講稿,有時候好像沒帶講稿。聊個沒完,百家爭鳴,先秦經典,詩詞歌賦,爛熟於心。
張汝舟因材施教,把優秀生和尖子生餵夠了,加課題,多讀書,多讀語法資料,擴大知識面和科學視野,才能有特別的造詣。聽從中專生的引導,引導他們深入挖掘教材,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以便他們將來能夠獨立學習。對於劣等生,擺脫厭學情緒,壹天天進步,畢業後才能勝任中學語文教學。
他教書育人,充分考慮青年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總是在復雜中見本質,在混亂中明事理。教語法的時候,我很容易理解,尤其是遇到壹些老大難問題的時候。我不做繁瑣的引用,只是簡單的深入淺出的解釋壹下。實用性強,通俗易懂,會引起學生學習語法的興趣。在音韻學上,有人寫了幾十萬字,但在課堂上,可以分為“諧音”和“同時符號”兩類,可以通過這兩類來解釋。瀟雅在談《詩經》時有句“君子為壹效”,在鄭玄《朱註》等諸多論者中被解讀為“君子法效”。他認為“君子的法律效果”和“壹種效果”是同義詞,都是模仿的意思。這句話是介詞賓語的“唯利是圖”句,應該翻譯為“模仿紳士”。真的很簡潔。他在談到六書中的象形字、能指、聲時說:“象形字、能指是唯壹的,有形的可以像象形字,無形的可以像能指;知、聲、形是壹個組合,意可以是知,無意可以是聲、形。”說重點。
張汝舟言傳身教,對學生也很嚴格。他常說:只有品德好,才能做好學問。抗戰初期,他帶領安徽合肥廬州中學的學生流亡西南,從安徽翻越大別山,經湖北、湖南,渡過洞庭湖,到達湘西永綏縣。壹路上,光著腳穿涼鞋,在風中露宿,極其辛苦。人所到之處,不準學生住裏間,也不準下車開門。他們只能睡在地下。他們走的時候要把裏裏外外打掃幹凈,絕不會擾民。學生們深信並遵守它。他經常以老師的言傳身教來警示學生,希望學生“以氣節激勵行為”,“以修身為本,以博學為枝葉”。同學們也自覺以王老師為榜樣,向他學習,學習他對待學習的認真態度。
誠識映山川。張汝舟在中央大學讀書時,就有“博學多聞,書卷氣重”的美譽。在古代哲學、古代星歷、古代文學、漢語、佛教等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音韻學、訓詁學的研究,可以為古代天文歷法找到壹條新路,撥開迷霧。他信奉桐城學者姚基傳的名言:“義、辭、考,不可偏廢。必須有理有據,然後言之有據,考證歸之。”他壹直堅持到生命的盡頭。植根於哲學,思想深邃;依靠修辭,他的文字氣勢磅礴;屬於考證,他的研究必然豐富。所以他在對任何壹門學科進行深入研究的時候,都能做到體系完整,自成壹家。
古代天文歷是張汝舟壹生的絕活。1957後,他在沒有上課的情況下,利用業余時間致力於古代天文歷法的研究,從而建立了完整而獨特的古代天文歷法體系,自成壹派。他對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科學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許多著名學者都給予了他很多贊譽。山東大學的尹夢倫曾稱贊他“學習刻苦,文筆細膩;對自己漠不關心,忘記它的名聲。細數天數,尤其是絕唱,以光大張、黃誌學之傳,不愧為壹代名家。”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天文歷法是祖國燦爛文化寶庫中的壹顆璀璨明珠,但自古以來就被認為難以研究,難免望而卻步。想刨根問底,什麽都做不了,費時費力事倍功半。再加上“四象說”、“三正說”、“星宿說”、“三歷說”、“歲歲說”、“占筮說”等傳統觀念的影響,整個古代天文歷法千百年來壹直迷煙彌漫,早已失去了應有的光彩。張汝舟根據國內外天文科學提供的可靠數據,研究地下出土文物,研究古籍記載。經過認真研究,駁斥謬誤,仔細推演,得出結論:司馬遷的《歷書·歷書甲子》是中國第壹部歷法寶典,也是第壹部完整的四季歷法——陰歷。他揭示了李殊甲子的內在規律,作為季度日歷的“方法”。基於祖沖之關於四分法“三百年缺壹日”的論斷,他確認四分法歷法每年有3.06分的浮動差,並以此為基礎推算出接近實際的天象。根據他的研究,我們用兩張表就可以很容易地推導出未來五千年的任何壹年的新月之氣和閏,而只是加減乘除,解決了歷史上許多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具體年代問題。就這樣,《賈黎姿書》這本被烏雲迷霧籠罩了壹千多年的輝煌歷書又重見天日,壹部奇書天書也終於成為大家可讀的文獻了。
張汝舟高度評價韓曙《歷誌帝度》,認為它是四分法的天文學基礎,與李殊甲子壹起構成了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的雙寶石,使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的真相為世人所知。他用充分的材料斷定殷在周用了十四年(公元前427年)。他不僅分析了戰國傳世的“三正統”和“星宿紀年”,而且對“三統歷”和“二十八宿四象”進行了批判,指出了它們在古代天文歷法研究中的不良影響。他肯定了古代月相固定的理論,認為王國維的“月相四分”是理所當然的誤解。《西周考年》是壹部天文歷法應用於年表的專著,集中體現了張汝舟整個古代天文歷法的核心觀點。他認為武王做生意的確切日期是公元前1106年,並指出日本天文學和文學專家晉三犯了錯誤,把武王做生意的日期定為第壹個1066年。可以說,《歷甲子略解》是他天文歷法觀點的入門書,《西周考年》是他研究歷法的最高成就。
張汝舟早在解放前就非常重視學習漢語語法。為適應教學需要,著有《漢語語法》、《簡明語法》、《漢語語法發展綱要》等專著。這部分文字已由貴州大學張汝洲整理團隊編為《二烏石漢語語法論》,由貴州人民出版社於3月1987出版。這些著作是從古代章句訓詁中整理出來的壹套漢語語法。張汝舟主張漢語語法要簡潔適用。通過長期的探索,他在漢語語法研究中建立了自己鮮明簡潔的語法體系。
張汝舟還致力於漢語音韻學。我在大學期間,潛心研究黃繼剛先生的《古音19》和《古韻28首》,推動了黃研究。音韻學方面的學術論文主要有《切韻外篇校誤》、《段十七段註》、《音韻教案》、《詩經韻讀例》等。它運用傳統的語言學研究方法,繼承和發展了黃章學派的音韻學成果。其中前兩種在兩個房間裏合成兩種音韻。他將紀綱先生的28部作品與清代甘家學派各派的研究成果進行對比,然後得出結論。他認為黃先生的28部作品是由戴震、段玉裁、王念孫、孔廣森四人共同組成的,而季剛先生是古音學大師。
此外,在古詩詞考據和訓詁方面,張汝舟還撰寫了《漢字通論》、《老莊補義》、《疑要錄》、《齊魯考辨》、《南宋九經考辨》、《九歌新論》、《談杜詩書》等論文。,涵蓋面廣,足以展現壹代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