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是否會重生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認為,壹切眾生,除了已解脫生死的聖人(如小乘阿羅漢)或已獨立生死的聖人(如大乘菩薩)之外,都不能不受輪回的限制。
所謂輪回,其實就是生與死的起起落落,並不是真的像輪子壹樣循環往復。輪回的範圍有六流,佛教稱之為六,即自上而下:天、人、修羅(神)、祖命、鬼、地府,皆因五戒、十善十惡(十善的反義詞是十惡,殺父、殺母、羅漢、毀僧和諧、生佛身血)。做好事,生於後三,做壞事,生於後三。在每壹類中,享受祝福或滿足罪惡是壹個生命和死亡的結束,也是另壹個生命和死亡的開始。這樣,在六道中,人是生而死的,生而死,這就叫輪回。
但佛教特別認為,雖然眾生有六重生死範圍,但眾生善惡業的創造主要是以人性為基礎的。因此,只有人類是因果報應和被獎賞的雙重路徑,其他路徑只是被獎賞的單壹路徑。天道神道只享福報,無暇創造新業。接下來的三條路只有感受苦報的能力,沒有分辨善惡的能力。只有人類能苦能樂,也能分辨善惡。佛教的主要業障的創造和修煉,在於心意的感受。如果太忙或者分不清,就算是業障,也不可能是業障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別註重人生善惡的行為責任。
正因為因果報應的主因在人間,所以所有起起落落的眾生都還有機會起起落落,不是壹次永遠的起,而是壹次永遠的落。
世間萬物的產生都有善惡之理,也有輕重之理。人的壹生,造了各種各樣的業障,或善或惡,或多或少,或輕或重。所以被舉報的幾率也不壹樣。因此,在生命的第壹階段結束後,人們有三種可能的朝向輪回目標的引力。首先是遵循輕重:在生活中,善業重於惡業,所以可以善道,善自然業重於人情業,所以可以善天;如果說惡業比善業重要,那麽邊先生走的是邪路,惡地獄業比側業重要。卞先生在地獄道上,受重業報,再依次受輕業報。第二是遵循習慣:壹個人壹生沒有做過大善大惡,但壹生有特別強烈的習慣。在他死後,他會隨著習慣的偏離而在他的地方轉世。所以,修善學佛主要靠日常努力。第三是跟隨妳的思想:這是在妳生命的最後由妳的頭腦決定的。當妳快死的時候,如果妳的心念不好,比如恐怖、焦慮、色欲、憤怒等。,很難不墮落。所以佛教主張,當壹個人快死或快死的時候,他的家人不要哭,而要為他布施、修福,讓他知道,同時宣告他壹生的善行、功德,讓他感到安慰。如果沒有大的惡業,這種死的傾向會阻止亡者墮落,甚至會因為亡者之心而誘發諸佛菩薩住在佛國凈土的願望?這就是佛教提倡臨終念佛名的主要原因。
民間認為人死後是鬼的說法,在佛教的輪回觀念中是不能成立的,因為鬼只是因果報應之輪中六大司的壹部分,所以人死後可能只有六分之壹的人會生為鬼。
輪回的解釋,這是佛教術語。佛教講究輪回理論,認為人死後會進入來世,即輪回。根據妳壹生所做的善惡,有六個可能的去處。造惡,墮入地獄、餓鬼、野獸三種惡道;行善,行三善:天、人、阿修羅。
從壹個人死後各個部位的體溫,就可以知道他去了哪裏。
如果壹個人死了,從腳到頭頂都變冷了,最後只有頭頂是溫熱的,其余地方都是冷的,妳就可以知道他已經成了聖人。
如果壹個人死了,從腳到眼睛都是冷的,最後只有眼睛是溫熱的,其余的地方都是冷的,那麽他就可以知道自己已經升天了。
如果壹個人死了,從腳到心都是冷的,最後只有心是暖的,其余都是冷的,這樣就可以知道他的下壹代還是人。
如果壹個人死了,從頂部到腹部都是冷的,最後只有腹部是暖的,其余都是冷的,就可以知道他要當餓鬼了。
如果壹個人死了,從上到下都是冷的,最後只有膝蓋是暖的,其余都是冷的,妳就可以知道他要變成動物了。
如果壹個人死的時候,從上面開始降溫,壹直涼到腳,最後只有腳底溫熱,其余地方都是涼的,那他已經下地獄受罪了。
從佛教解釋靈魂。佛教相信靈魂的現實嗎?
不。佛教不相信永恒的靈魂。如果妳相信靈魂的真實性,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徒,而是?我是異教徒?。
是啊,在老百姓心目中,除了他是唯物主義者,大家都會相信每個人都有壹個永恒的靈魂,這是最近歐美提倡的?精神社會?他們研究的對象是靈魂。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道教等宗教,某種程度上也屬於靈魂信仰的範疇,認為人做了善惡之後,死後的靈魂會受到神或閻的審判,好人上天堂,壞人下地獄。
在中國,民間對靈魂的迷信根深蒂固,其中有壹個最大的錯誤,認為人死後的靈魂是鬼,靈魂和鬼魂,這是中國民間信仰的壹大問題。更可笑的是,因為鬼有壹些小神通,就以為靈魂是?三魂六魂?的集合。
其實鬼是六道眾生之壹,就像我們人類也是六道眾生之壹壹樣。做人,當然有生死;生為鬼,也有生死(人胎生,鬼化生)。況且人死後也不壹定生為鬼,這壹點下壹節再講。
中國有很多關於靈魂的民間傳說。人們常常把靈魂作為生與死之間的橋梁。生是靈魂的輪回,死是靈魂與肉體的分離。靈魂和肉體的關系,和房子和主人的關系是壹樣的。舊房子破了,搬進了新房子。房子經常以新的方式搬進搬出,但住在房子裏的人卻不斷地來來往往。也就是說,人是靈魂上有身體的東西,身體可以反復變化,靈魂是不變的,以為靈魂是我們生死之流中的主體。
事實上,作為真信徒的佛教並不接受靈魂這個概念,因為它在緣起緣滅論中是無法成立的。生死無常?從我們的立場來看,壹切都是無常的,物質世界如此,精神世界也是如此。肉眼看東西經常發生?變得壹樣?如易經所說,用精密儀器觀察任何事物,所有事物都在瞬間改變的錯覺?活著?其實生的背後,也有死,就是變還是變。
既然物質世界中的物理現象是無窮無盡的,那麽如果我們看看精神世界中的心理現象就更容易察覺到,因為心理現象是因為精神的變化而產生的。心理現象的變化促成了行為的善惡、善與惡,它會反過來影響心理現象的傾向。我們未來的前景取決於這種心理提升行為,這種行為影響了心理周期。
然後問:靈魂有沒有可能是不變的,永恒的?當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說人死後沒有固定的靈魂。即使在活著的時候,我們的身心也在不斷地變化和改變。據此,佛教不相信靈魂。那麽,佛教中的業障之輪與超越成聖中的六大司的本體是什麽?
這是佛教的特殊優勢,它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價值,又肯定自我提升的價值。
佛教提倡?因果?自性空?佛教視物質世界為業,視精神世界為業。因果聚合生,因果分散滅。大到壹顆行星、壹個天體乃至整個宇宙,小到壹棵草、壹粒灰塵、壹個原子。所有這些都是在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聚集的幌子下存在的。除了因和因的要素,什麽都不能存在。所以,從根本上說,是空的。研究物理化學的科學家可以給我們正確的肯定的答案。
至於精神世界?佛教雖然不承認靈魂的概念,但絕不是唯物主義者。佛教的精神世界是怎樣的?知道嗎?字名,小乘佛教只講六識,以第六識為基礎,大乘佛教加二識,* * *有八識,以第八識為基礎。先把小乘放在壹邊,介紹壹下大乘八識。
大乘佛教的八識,前六識與小乘的名稱相同,但對小乘第六識的作用分析得更詳細,對第七識和第八識進行了劃分。
八個知識分子其實只有壹個主體,因為職能的劃分而被賦予了八個名稱。因為前七個知識分子是善惡的,所以會以第八個知識分子的名義記錄他們的賬目。第八知識是所有行業的倉庫。這個倉庫的管理者是第七知識,第六知識是進出,制造操作是前五知識。
這樣看來,第八感的作用是儲存,但不代表只能進出的吝嗇鬼。不斷的從外面藏起來,也不斷的從裏面搬出來,藏起來的是行為影響心理,印在心裏,叫因果報應或者種子,搬出來的是心理推動行為,感受行為,叫因果報應或者當前。這樣種子出來又進入,種子就有了,現在就是種子,人生第壹期如此,第二期、第三期乃至無數期也是如此。從此生到無數前世後世的因果對流,並不是因為這顆種子,而是種子的當下和當下的規律,從而形成了生命和生死的連續性。
正因為種子和當前的不斷進出,所以八識的本質也是不斷變化的。不要說這輩子第八識的品質和前生不壹樣,就算前生和後生不壹樣。正是因為思想的不同,才會有大起大落的可能。所以第八識的存在是在因緣和業的不斷變化之間,除了因緣和業的不斷變化之外,第八識沒有本質。就像水的趨勢是因為水的連續性,沒有水的連續性,就沒有趨勢可尋。佛教教人修行解脫的目的就是切斷這種生死因果之流,而當第八意識的作用完全消失,什麽也不藏也不拿出來,就成了空性,這在佛教裏叫什麽?化(煩惱)為(清凈)智慧?,不受生死支配,可以在生死中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