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戲劇的起源是模仿別人的行為,抒情詩的起源來自於人的歌唱本能,那麽散文的起源則是人觀察生活並思考其觀察意義的本能。因此,西方散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聖經中的箴言和傳道書,以及古希臘和羅馬“智慧”作品中的思辨判斷。作者以諺語、格言或警句的形式,寫下自己在生活中對智慧、財富、婚姻或父子關系的思考。還有很多東方文學散文起源的例子。我們可以從孔子的《論語》、老子的《老子》、《孟子》中讀到這種先人對人生的格言式思考和判斷。而且這種警句判斷似乎貫穿了散文發展的全過程,在日記、雜誌、書信、旁註、格言警句和忠告集,以及現在的報紙評論中都不時出現。沒有壹種文學形式像散文壹樣,它最初的表達方式可以和它最前衛、更復雜的當代表達方式共存互補。也許這是因為它不斷提醒我們,散文的精神在於它的觀察和思考。
據說在西方,隨筆這種最新的文學形式是以法國作家蒙田1580發表的隨筆命名的。培根對蒙田的例子印象深刻。1597他把自己記錄的壹些隨想命名為隨筆發表,十篇* * *,後來陸續增加。1625最後壹版有25篇文章,標誌著英語散文的真正誕生。蒙田和培根都使用了“隨筆”(法語“assai”)壹詞的本義,即嘗試。散文是他們試圖反思和審視自己在特定時期所思考和感受的話題,探索自我的壹種手段。他們發現——從那以後我們也發現了——如果妳把想法寫下來,它會變得更清晰、更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