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閩南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閩南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元宵節快到了。俗話說,閩南元宵節的習俗各有特色。閩南元宵節有哪些習俗?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壹下閩南元宵節的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點擊獲取元宵節相關內容↓↓↓

★元宵節謎語及答案★

★莆田元宵放棕轎子習俗介紹★

★元宵節用英語怎麽說★

★為什麽元宵節不是法定假日★

除了壹般的祭神、吃元宵和猜燈謎之外,閩南還有自己獨特的元宵節習俗:

閩南元宵節習俗1,穿燈腳

閩南壹些地方的元宵節,如漳浦,有壹種叫“穿燈腳”的習俗,即元宵之夜,村裏新婚的新娘和歲男孩的小媳婦,都要穿上紅綠,打扮得漂漂亮亮,由婆婆或其他老年婦女陪伴,手持吉祥物,說吉祥話,走在大足祠的燈棚下,炫耀自己的風采。這樣做的目的是把新媳婦介紹給祖先和村民。至於已經生了男孩的小媳婦,也是通過燈腳來告慰祖先的。

閩南元宵節習俗2,請體雙。

舊春縣元宵節有“邀身雙”的習俗,“身雙”又叫“代人”,是壹種能直立的小紙人,其數量應與自己人口數相同。晚上“邀身雙”時,要擺放五味碗、酒瓶、酒杯。

主婦先燒香倒酒。隨後,她壹個接壹個地拿起“身體替身”,讓它接觸五味碗和酒杯的邊緣。同時,她口中說:“吃肉急,吃酒東奔西跑,吃主人的糧食和酒,為主人消災。”然後把“屍體替身”送到室外燒掉。人們認為這可以在新的壹年裏消除災難,有壹個光明的未來。

閩南元宵節習俗3。棕色少女

每個崇拜“棕色少女”的未成年少女都需要提前準備壹只壹寸長的小紅鞋或者壹件小禮服,然後壹起上廁所表白。祝:“褐姑娘,水無邊(美),教阮弼(織)和阮芳。教阮弼布下擺,教阮做鞋跟。教阮舉壹大針,補壹大索。舉針摘繡球花。舉起剪刀,剪圖案,剪得像人壹樣。”

祭祀結束後,燒掉小紅鞋或衣服,拿回供品。它的意思是乞求將來的聰明才智。

閩南元宵節習俗4。走在街上

泉州“踩街”的主要傳統藝術形式有大家熟悉的“鑼球舞”(彩球舞)、“捶胸舞”、“火燒婆”、大鼓吹、吹籠、、南音清唱劇、串管、十調、五調、舞獅、舞龍、亭子車、高腳戲、歌仔戲等。

閩南元宵節習俗5。金錢鼓勵

傳統的古典舞蹈。表演者手持皮錢鼓,隨音樂節奏起舞。形式多樣,有彩女金錢鼓勵,有《昭君出塞》的遼人金錢鼓勵。

閩南元宵節習俗6、聽香

“聽香”的壹般都是小姑娘或者少婦,主要是預言婚姻,或者祝願丈夫外出打工,下海乞討,平平安安賺大錢。

“聽香”的人,先在自己的廳堂裏燒香祈求神靈指引,然後手裏拿著壹炷香,按照占蔔允許的方向移動到目的地,躲在壹戶人家的門窗下,聽屋內其他人說的壹句話,分析問題的結果。以前泉州有句話叫“正月十五,可聽香仙夢”。如果對宵夜不滿意,那就耐心等到中秋之夜,有機會再聽壹遍。

閩南元宵節習俗。假裝是壹個人

即偽裝成古代戲劇中的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稱“裝人”。領隊手持卷軸牌,寫上表演單位名稱(疆域、村落),接著是五音鑼鼓。演出節目膾炙人口,如《陳三五娘》、《鄭元和》、《親大木》、《西遊記》、《白蛇傳》、《打鐵》、《騎驢探親》、《拱北婆》、《西遊記》等

閩南元宵節習俗。馬隊館

孩子們穿著嶄新的服裝,裝飾著劇中的人物,騎著盛裝的馬背參加遊行。亭采用古亭棚,因其床形又叫“亭床”。上面有兩種長方形的棚子,分別是“粗亭”和“細亭”。地上有彩帛或布景,有1到3個孩子,扮成劇中人物,坐在棚裏,前後四個人擡著亭子。這是壹個“粗亭”。“西閣”裏有壹個古裝少女,坐在瓷鼓上,手裏拿著壹把琵琶,“彈著唱著”。形象素雅。

閩南元宵節習俗9、獵戶座陣

獵戶陣成員數十人,各穿“獵服”,持各種兵器(十八般武藝齊全)。領導穿著制服,騎著馬開路。陣中還有壹些人背著動物和虎皮,頗有威嚴。時不時還玩各種套路,非常壯觀。

元宵節的起源和傳說

元宵節和元宵節是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第壹,元宵節存在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元宵節始於東方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正月十五,和尚們觀舍利子,點燈拜佛,於是下令當晚在宮殿、寺廟點燈拜佛,讓所有火葬的和普通百姓都掛燈。後來,這個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了盛大的民間節日。這個節日經歷了從宮廷到民間,從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漢文帝時,曾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壹:主宰宇宙萬物的神。司馬遷在創制《太初歷法》時,就已經把元宵節確定為壹個重大節日。

其次,元宵節燃燈的習俗源於道教的“三元論”;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是夏媛節。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官分別是天、地、人,天官高興,元宵節要點燈。元宵節的節日和習俗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伸和擴大。就節日的長短而言,漢代只有壹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從八月初八開始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晚上,壹共十天。與春節相連,白天是城市,熱鬧非凡,晚上燈火通明,蔚為壯觀。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燈光,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到了清代,更有舞龍、舞獅、旱船、踩高蹺、跳秧歌等“百戲”,但節期縮短為四至五天。

據了解,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根據壹般資料和民間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已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乙”的活動,被後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神的第壹聲。但是,正月十五確實是漢魏以後的民間節日。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元宵節習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元宵節傳統童謠

第壹,“正月十五”

正月,正月是正月,正月十五掛燈籠。

玩舞獅舞龍,圓圓的湯圓盛在碗裏。

妳咬我,甜蜜的生活,美好的心情。

第二,元宵節

廣場真熱鬧,擺滿了元宵原料。

妳揉,我按,大家開始做元宵。

讓我們來壹場比賽。多麽精彩的元宵節遊戲。

三。元宵節

元宵節,月圓。圓圓小又粘又甜。

看燈籠,踩高蹺。大街小巷真熱鬧。

嬰兒對著月亮微笑,又壹個春天來了。

第四,“十五元宵節”

十五的月圓也是園,十五的湯圓甜甜的。

十五的鞭炮聲響起,煙花被點燃歌唱。

十五的燈籠明晃晃的,舉著蠟燭想著。

五、“元宵節快樂”

元宵好,元宵妙不可言,好吃。

賞花燈,猜燈謎,歡度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