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古代天文歷法是什麽?(比如:楚陽,4點)

古代天文歷法是什麽?(比如:楚陽,4點)

古代日歷

選自古代漢語

古代歷法始於商代之前,後來逐漸完善。經過天文學家祖沖之、和尚及其隨行人員、郭守敬等人的研究,到清代,中國的歷法已經達到了完善的水平。下面簡單介紹壹下中國古代歷法(1)。因為歷法與天文學密切相關,所以我們也講壹些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常識。

壹歲,壹歲

年和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2)。

十二個月是壹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平年有354天(包括六個大月和六個小月),閏年有383天。

太陽每周壹歲。所謂“太陽壹日”,就是太陽經過春分點,沿黃道(3)向東運行,回到春分點的時間。其實是地球公轉的壹個周期。所謂古人年,也就是現代天文學中所謂的回歸年,也叫太陽年。這樣壹歲就是365 1/4天(實際是365 38+099天)。《書經·要訣》雲:“三百年有六日。”“我”表示壹歲,三百六十年有六天,表示整數。這實際上是陽歷的壹年,在中國歷中被稱為“年中之年”。

註:1。主要參考書:秦惠通《觀象與授時》(《清釋》卷三十五)

2.年年歲歲,卻喜憂參半。《爾雅》雲:“夏為歲,商為崇年,周為歲,唐虞為歲。”

3.黃道是古人想象的太陽每年運動的軌道,也就是太陽每年視運動的軌道。

2008年是陰歷,2008年是陽歷,所以中國古代的歷法是陰陽結合的。中國的節氣是陽歷(下)。中國的閏月是用來解決農歷的矛盾的(下圖)。

歲的意思來自歲星,也就是木星。這壹年大約是十二年。古人將黃道周圍的壹周自西向東分為十二星,歲星壹年運行壹次。十二時辰的名字是吉星、徐安畢、Suan、樓樓、大梁、石神、鵪鶉頭、鵪鶉火、鵪鶉尾、壽星、火、析木。《左傳·相公二十八年》中,年齡在星齡;相公三十年,年齡在下降;而在國玉。於今司,年齡是在火,所有這些都是根據年。這是最早的年表。後人寫文章為了仿古,也采用了這種編年方法。比如的《西征賦》就有“時代在神秘”。

由於歲星自西向東逆時針運行,在實際應用中不太方便。為此,古人設想了壹個假歲星叫“太歲”,它與真歲星從東到西背道而馳,將黃道附近從東到西分成十二等份,稱為十二辰,即醜子毛寅辰巳正午申海,與十二辰方向壹致。這就是“太歲年表法”。年初見,年末見。

據《韓石田文誌》記載的戰國天象記載,某歲星在星象中,老年在析木(陰),今年是“太歲在陰”;第二年,歲星去了,太歲去了火(毛)。這壹年是“太歲在毛”。諸如此類。此外,古人還為十二陳作了壹些別稱,分別為佘緹(陰)、善娥(聲善惡、毛)、(陳)、(羅)、(午)、(非)、戚譚(申)。“南方之歌。《離騷》:“我在孟茜被拍到養貞,卻被庚寅降服。”也就是說,屈原出生在銀月銀日(1)。

註:1。最近,林庚先生說屈原不是在銀月出生的。

據《爾雅》記載,服用提格等的十二天稱為歲陰,另壹年的十天稱為歲陽。隋煬帝的名字是扶風(A)、幽夢(B)、柔昭(C)、(D)、(E)、屠維(Ji)、(G)、(Xin)和宣諾(Ren)。甲子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更早的年表是根據陽歲和陰歲的結合。《史記》、《歷書》的記載有“太初元年(甲寅)如何拍照”、“段孟二年()如何拍照”、“尤昭許三年()如何拍照”、“強武四年(丁四)”等。後世的古董,也都采用了傳統的編年方法,如司馬光的《子同治鑒》。

木星繞天空壹周,實際上不是十二年,而是11.86年。所以每隔83年就會有壹次恒星的誤差,這種誤差被稱為“超時”或“超時”。(漢代劉欣已經發現了陳超,但他說144年,陳超是第壹個。由於超陳關系,漢代以後的舊星年表逐漸與現實脫節,誤差越來越大。因此,司馬光《子同治鑒》的年代實際上只等於甲子的年代。

註:1。無論什麽時候遇見,都會被遇見,最後被遮蔽,也會被遮蔽。妳趙就軟,妳強就強。

第二,月份

月亮運行在太陽和地球之間,與太陽同時出現。古人以為是日月相會,稱之為陳(上陳下陳,又稱寫陳),又稱新月。月球繞地球壹周需要29499/940天(實際是29.53059天),然後返回和碩,稱為壹個月。這個數少則30天,多則29天,所以農歷跟月亮壹樣大。月大30天,月小29天,大月和小月交替,差不多。都差不多,所以有時候兩個月都是大月。

古人有所謂的月樓,把壹年的十二個月和天上的十二天聯系起來。按公歷:鬥柄(北鬥之柄)指陰,稱正月(壹月),鬥柄指毛,稱二月,辰為三月,斯為四月,午為五月,非六月,申為七月,聯為八月,緒為九月,亥為十月,子為十壹月,醜為十二月。但按陰歷,醜是正月,按周歷,醜是正月。三代人的歷法不壹樣。《詩經·七月》是夏歷和周歷的結合,其中所謂“四月”“七月”指的是夏歷,所謂“壹日(壹月)”和“二日(二月)”指的是周歷。從漢武帝元年(公元前104)到清末,中國壹直使用夏歷,以殷鑒月為壹年的開始。今天所謂的舊歷也指夏歷。

三,黑暗,新月,希望,舔,弦

每個月的最後壹天叫黑暗,第壹天叫新月。新月是太陽和月亮相遇的日子。古人非常重視新月,因為新月的日期定錯了,時間安排混亂。皇帝告群臣,群臣告宮主。歷史學家指出,當事件發生在朔日時,必須清楚地說明。“書之書。順電”“我壹月巡邏。”“詩經。瀟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艷陽高照,日日有食。”《左傳·Xi公五年》:“春正月,春王,壹九壹壹年新月,抵南,眾盼之。”這種方法被後世的史書所采用。

在古代,史書上記載的不是月份的日期,而是月份的日期,所以壹定要找出月份的日期,然後根據月份的日期來推斷月份的日期(如下)。可以查壹下杜預的《春秋長歷》和陳垣的《史記二十二》。

每個月的15號(有時是16號,甚至17號)被稱為旺旺。此時,地球運行在月球和太陽之間。因為日月升降,壹東壹西,遙遙相對,所以叫望。名與天釋義:“望月也,滿月之名。月十六日,月十五日,太陽在東方,月亮在西方,遙遙相對。”後人盼十五,盼十六。蘇軾《赤壁賦》:“任旭之秋,我盼(1)七月,紫蘇與客乘船遊赤壁下。”《後赤壁賦》:“是十月之望,從踏,將歸臨高。”

每個月的第三天叫“遼”:“遼,月未滿,出月也。”“庚”的意思是月亮出來了,但不是很亮。

月亮和太陽成90度角,稱為弦。名與天釋義:“弦,又名半月,壹面曲,壹面直,似弓壹弦。”上弦和下弦是有區別的。第壹和弦指的是第七天或第八天,第二和弦指的是第二十二天或第二十三天。

在商周時期,壹個月被分成四部分。第壹部分叫初幾,指的是初壹到初七或者初八這段時間,也就是初壹到第壹個季度。青銅器銘文“敦(左右耳)”:“始二年正月初,王在周紹宮。”第二部分叫“瞬生”,是指從第八天或第九天到第十四天或第十五天,也就是從上弦到仰望太陽的這段時間。“書之書。武城》:“即吾生而有靈,蜀邦中軍、百工皆周所令。”第三部分叫希望,指的是從15日或16日到22日或23日這段時間,也就是看太陽到下弦月。“書之書。呼喚生蠔》:“唯有二月盼,初六未過,朝從周踏,則豐。”第四部分叫死魂,指的是23日到29日或30日這段時間,也就是上弦月到黑暗日(2)。金文《西博紀浮盤》:“五年三月才死。”還有壹個養靈,指的是初二或者初三。“書之書。高康》:“才三月,周公就開始在東郭洛造新城了。”瀕死,指二十五日③。“書之書。武城》:“獨月死於陳辰旁,羽翼已過,朝從周至征伐商賈。”

壹個月分為三部分,稱為旬(甲骨文有“旬”字)。十天就是十天,也叫“歡日(4)”。“普通話。楚語》:“不晚也。”12日是“生日慶典”。《左傳》。《成公九年》:“顓頊與陳之間。”

註:1。壹般來說,《赤壁賦》中的“望”指的是7月16日,其實是7月17日,因為那壹年7月是大月。

2.這裏所謂的“希望”,和後世所謂的“希望(十六)”是不壹樣的。

3.關於“初霽”、“升破”、“死破”、“希望”等名稱,今王國維有不同意見。

4.甲子之日在古代被稱為“末日”,即甲子到癸的壹個周轉的第10天。

四、日、小時、小時、分鐘和秒

地球自轉壹周的時間稱為壹天。古人以壹晝夜為壹天。壹天分為十二點(小時)(1)和壹百分鐘。

古人用十二生辰來標記時間,所以後世也稱之為“時”。從子夜起,稱為子時。“午夜”是午夜的意思。今天,人們把晚上十壹點到壹點的時間當作童年,壹點到三點為醜,三點到五點為印石,五點到七點為石矛,七點到九點為時間,九點到十壹點為年齡,十壹點到下午壹點為中午,下午壹點到三點為不合時宜,三點到五點為應用,五點到七點為酉,七點到九點這符合古代的制度。

古代用銅鍋滴水法計時。收壺有箭,箭分壹百分,故稱“刻”。古代的所謂“刻”,和今天的所謂“刻”略有不同。現在壹晝夜分為九十六刻,而古人把壹晝夜分為壹百刻②。

註:(1)現在我們按照國際慣例把晝夜分為24小時。壹個小時只有半個小時,所以叫壹個小時。

(2)在田亮服刑期間,曾壹度改為96分鐘,但很快又改了。銅鍋滴水法每時每刻有十個點;被鐘表計時後,每壹刻十五分鐘,每分鐘有六十秒。

晝夜長短隨季節而變化。根據《後漢書》記載,夏季至日是白天六十五分鐘,夜晚三十五分鐘。東到白天45分鐘,晚上55分鐘。春分是白天55.8分鐘,晚上44.2分鐘。秋分是白天55.2分鐘,夜晚44.8分鐘。這只是就中原而言。至於其他地方,晝夜長短不壹(1)。

早在商朝以前,古人就用幹樹枝來標記這壹天。10莖12枝,得60個“甲子”。下表:

賈籌兵銀丁卯吳任申貴由

賈海丙子丁醜毛辛四仁吳桂偉

沈嘉易友兵許定吳海子醜耿殷新毛任晨鬼絲

吳佳譯沈定友,戊戌變法,紀海庚酬仁銀桂茂

陳佳、貝斯、丙午丁、戊申、姬友、耿旭、辛海、壬子、癸醜

賈殷、茅毅、陳兵、丁思、吳武和心有還沒有申請這個職位,他們都失敗了。

如前所述,在先秦兩漢時期,每個月的日期都沒有提到是初壹、初二、初三等等。,卻被幹部和支部盯上了。如左傳《Xi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死,陳賡將葬曲沃。”據後人考證,這個陳賡是在魯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十日。後來用了初壹、初二、初三,但史學家還是用幹支法。

六十個月大致相當於兩個月,但是因為大月和小月加起來只有59天,所以每月支出和日期的對應關系往往是不壹樣的。假設正月初壹是甲子,三月初壹是癸亥,以此類推。

註:(1)根據清代《解記》方書,夏季至日為白天59: 05,夜間36: 00,冬季至日36: 00,夜間59:05;春分、秋分,晝夜各48小時。壹天九十六個小時。這是按鐘算的,和後漢書略有不同。

五四點鐘,節日,等待

壹年分為四季,現代稱之為四季。1、2、3月為春季,4、5、6月為夏季,7、8、9月為秋季,10、11、12月為冬季(1)。

壹年分為24個節氣,古代稱之為“節”或“氣”。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前者叫節氣,後者叫中氣。平時二十四節氣和四季十二個月的協調如下:

(1)春天

鄭月(孟春)春雨初現

二月(仲春)春分

三月(季春)清明谷雨

(2)夏天

四月(夏夢)小滿,長夏

五月的夏日至日(仲夏)

6月(夏季最後壹個月),有微暑,也有大暑。

(3)秋天

七月是初秋的夏天(秋夢)

八月的千年秋分(中秋節)

九月(秋)寒露初霜。

(4)冬季

十月初冬小雪(蒙東)

11月(仲冬)大雪紛飛的冬季至日

12月(季節性冬季)小寒和嚴寒。

起初,只定義了四個節氣,即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和冬季至日(2)。簡稱“分支”③。《詩經·堯典》中稱之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下)。後來增加到八個節氣,也就是《左傳·Xi公五年》中所謂的“開合”。“分”是指春分和秋分;“至日”指的是夏天的至日和冬天的至日;“氣”指立春和長夏;“閉”指的是立秋和立冬。最後的規定是二十四節氣。在《淮南子》中,有2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壹個太陽年的二十四等份,所以節氣是按照陽歷固定的。壹個太陽年* * *大約是365和1/4天,所以每個節氣是15.2天(4)。所以陽歷年的前半年,每個月的6日、21日為節氣,後半年,每個月的8日、23日為節氣。

比節點小的單位叫“後”。每個節氣都有三個時期。壹等就是五天。古人所謂的“時”,指的是季節性的河流季節和氣候。梁健文帝《與劉曉卓書》:“玉霜夜落,大雁晨飛。如果妳想酷,那就不酷了。”古人所謂的“歲”,也是指季節和季節、氣候。《文選》顏延之詩《夏夜是從哥哥到長沙的壹程》:“上半年已過,受益久矣!”

在這裏,我們可以總結壹下。所謂歲末,就是壹歲的數字(壹個太陽年)。八級分八段(分開合),二十四級分節氣,中氣,七十二級分氣候。

古人為什麽要規定節氣?通過天文學。具體方法是:白天測日影,晚上考中星。

古人用土規來測量太陽的影子。夏季至日的影子是壹英尺五英寸,影子是最短的;冬季至日的影子有壹英尺和三英尺,影子最長。其余節氣等等。具體可以參考後漢的歷法。

所謂夜測星,就是觀測到第壹個微弱時刻的淩日星座。白天看太陽看不到星星,所以壹開始就要看星星。《尚書要典》說:

陽光下的星鳥,與尹中春;

太陽永遠火花四射,為的是仲夏;

夜中星辰空,有陰;

白天短,星星長,所以是仲冬。

仲春和仲秋指的是春分和秋分。中間的意思是晝夜平分。日指晝,夜指夜。如果晝夜平分,那麽“日中”和“夜時”是壹樣的。仲夏和仲冬是指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太陽總是指夏天的至日,白天很長;短天意味著冬季至日的短天。春分中天鳥,是指春分初的昏中天是鵪鶉鳥(即二十八夜中的星星);仲夏永恒的火花,是指昏星是初夏至日的壹團火(即心留);中秋之夜的星是空的,意味著秋分初的昏星是空的;仲夏的短星昴宿星意味著冬季至日開始時的暗星是昴宿星。

古人以星辰為背景觀察日月五星的運動。他們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28顆恒星作為坐標(5)。日晷(chan,太陽穿過的星座)在二十八宮。二十八夜是:

黑龍七夜,東方,墻角滿是心和尾;

北方玄武七夜,鬥牛女臨危;

白虎留西天七夜,夔樓滿肚人參;

南朱雀住了七夜,與井鬼張留星易。

我們已經觀測到了第壹顆昏暗的中星,因此可以推斷出日晷的位置和節氣。比如姚典《第壹昏》裏的星是群星,所以太陽照在肚子裏,就是當時的春分時節。這裏就不詳細介紹了。

註:(1)周歷以二月為正月,所以四點比夏歷早兩個月。孟子論滕文公:“秋日驕陽暴。”“秋日”指的是夏歷中五六月的太陽。

(2)農歷每年的節氣並不完全固定。

(3)“分”表示晝夜相等,“至”表示極端、極。夏季至日最長,白天最北,影子最短。冬季至日最短,白天最南,影子最長。

(4)這裏是所謂的恒氣,但實際節氣並不是分成二十四等份的。每天的行程又晚又快,冬天的至日最快,春分前三天已經是象限(90度),以此類推。後世歷法精密,節氣以日常行度規定,稱為定氣,與恒氣略有不同。參見下面的“贏和縮”。

(5)這裏所說的赤道不是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