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6月27日江陰市政府召開良田建設現場辦公會議以來,江陰市“良田建設工程”在霞客、青陽、月城三鎮大力展開。江陰市是該項目的試點單位,省、市、鎮各級政府在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過程中有很多討論,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從科學發展的角度正確看待“良田建設工程”。
1“沃土建設工程”是國土資源系統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壹項創新。
保護資源、保障發展是我們永恒的主題,面對不斷發展的社會,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走在時代的前面。“千公頃良田建設工程”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對“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壹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國策的創新。這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保護資源和保障發展問題、實現土地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快城鄉壹體化、推進農業規模化和現代化的需要。
1.1“萬公頃良田建設工程”是保護耕地的新舉措。
早在1995,江陰市就開始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保護了江陰市的耕地,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然而,經過十多年的變遷和調整,江陰市基本農田保護區逐漸暴露出面積小、基礎設施陳舊、生產效率低、土壤質量下降等問題。“良田建設工程”旨在建立壹個大規模、高標準、設施齊全的現代農業區,為江陰市乃至江蘇省農業向規模化、設施化、科技含量高、經濟附加值高的方向發展提供示範。同時,也為永久基本農田的劃定提供了模式和建設標準。
1.2“良田建設工程”是土地整理的新方法。
過去,土地整理主要是對荒地、廢棄地、坑塘水面和磚窯廠進行復墾。這主要是因為壹方面工作量小,成本低,另壹方面觀念陳舊,在因地制宜的思想制約下,沒想有所突破。而對於我國經濟發達地區來說,可供復墾整理的後備資源已經接近枯竭,只有采取新的方法才能走出困境,突破瓶頸。“萬公頃良田建設工程”通過區域層面的大規模土地整理,沒有回避村莊整理的問題,突出了綜合性強、系統集成度高、資金密集的特點,形成了市、鎮、村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共同參與。它改變了以往國土資源部門主導、鎮村兩級協調的小作坊式土地整理模式,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思路。
1.3“良田建設工程”是集約用地的新詮釋。
通常說起集約用地,我們的目光自然會聚焦在建設用地的利用方式上,但別忘了農用地也有集約用地的問題。“良田建設工程”改變了過去零、散、小的缺點,進行農地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科學配置各種配套設施,既節約了耕地,又提高了產量,可以說是集約用地的新體現。
2“良田建設工程”是國土資源系統在“三農”工作中的壹個突破。
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解決城鄉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良田建設工程”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良田建設工程”的成功與否關系到“三農”工作能否取得突破。因此,有必要以“良田建設工程”為切入點,推動農村發展和改革的進程。
2.1“良田建設工程”是“三個集中”的突破口
所謂“三集中”,就是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規模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通過“三集中”優化用地結構,以“集中”促“集約”,合理配置土地資源。農業規模化集中,就是把原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道路;農民向城鎮集中是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途徑,有利於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享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這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兩個集中的突破,即農業向規模集中和農民向城鎮集中,是“良田建設工程”,因為“良田建設工程”通過大規模的土地整理為農業向規模集中提供了基礎;通過土地使用權流轉和村莊整理,促進了農民向城鎮集中的進程。
2.2“良田建設工程”是完善農村土地制度的突破口。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用大量篇幅闡述了健全、嚴格、規範的農村土地制度。報告指出,要按照產權清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經營的原則,進壹步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堅決守住6543.8+08億畝耕地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立保護補償機制,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提高。繼續推進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耕地先補後占,不允許跨省區市占補平衡。做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依法保護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權利。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允許農民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以轉包、租賃、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良田建設工程”從土地整理復墾、耕地占補平衡、建立永久基本農田、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模經營等方面進行了科學實踐。“良田建設工程”在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方面發揮了實踐性的途徑和突破性的作用。
2.3“良田建設工程”是縮小城鄉差距的突破口。
以嶽城鎮3號地塊為例,通過實施“良田建設工程”,保護了耕地,提高了土地質量,經營了現代農業,拓展了建設空間,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加了農民收入。首先,改善了農村道路、水利設施等農業基礎設施,整治了農村環境,改善了村容村貌;其次,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了規模經營和產業優化。農民收入從流轉前每畝水稻200元/年提高到流轉後每畝600元/年,葡萄種植戶達到每畝2000元/年,個別優良品種年收入超過8000元;第三,通過土地復墾整理與占補平衡掛鉤,零星農戶和小自然村集中在城鎮,掛鉤指標為102畝,占平衡指標的160.7畝,既拓展了建設空間,又加快了城鄉壹體化進程,縮小了城鄉差距。
“沃土建設工程”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超前意識和深遠意義。關鍵是這是我們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邁出的堅實壹步。
論“良田建設工程”與“三農”
0簡介
“良田建設工程”是指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以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為載體,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為抓手,對農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將農村居民遷往城鎮,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建設大面積、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優化區域土地利用布局,實現耕地集中、居民點集聚、土地集約利用、效益集中的目標,是壹項系統工程。“三農”是指農村、農業和農民;“三農”是指中國的農村問題、農業問題和農民問題。解決“三農”問題的實質是增加農民收入、農業增長和農村穩定。摘要:本文從“富民工程”的內涵出發,分析了“富民工程”與“三農”的關系,進而提出了加快“富民工程”的措施和對策。
1“三農”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專家對“三農”的研究,農業問題主要包括: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農業市場競爭力、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業投入和支持、農業科技進步和推廣、農產品流通和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在農村,主要包括以下問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小城鎮建設、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雙層經營體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規模經營、農村經營體制創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村集體經濟、農村社會保障、農村社區建設、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和村民自治。
在農民問題中,包括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勞動素質、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農民的身份和社會地位、農民意願的表達和疏導、農民與城市的關系、農民的政治權利及其實現。
目前,中國的“三農”問題主要是糧食安全、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的保護和農民收入的增加。這些問題與我們國土資源部門密切相關。
2 .開展“良田建設工程”對解決“三農”問題意義重大
“良田建設工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保護資源、保障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出發點,通過大規模的農田整理,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和現代化;通過建設用地的空間整合,優化土地結構,節約集約用地;通過農民在城鎮的集中居住和享受社會保障,促進農民對市民的身份認同,加快城鎮化進程;最終有效聚集耕地資源、建設用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市場需求和公共服務資源。
“萬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實施,有利於解決農田經營分散、生產方式落後、村莊布局淩亂、戶均占地過多、保障水平低等問題,是促進農業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具體舉措;是解決保護資源、保障發展、實現土地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的有力手段;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
實施良田建設工程可以有效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的農民增收、農業增長和新農村建設問題。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規模經營,有利於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通過“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改善田蓉村面貌。
3措施和對策
3.1選擇合適的區域試點。
要以土地整理工程為抓手,選擇合理區域,開展“良田建設工程”。這項工作沒有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我們認為,所選項目區人民應有內在要求,當地政府應有壹定財力或社會資本匹配能力,土地權屬矛盾,這是實施“沃土建設工程”成功的基礎。以東臺市國土局初步擬定的“良田建設項目”區域新曹鎮為例,項目區周邊新曹鎮新賢村土地整理項目(2005年國家投資土地整理項目)實施後,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達到了預期效果,區內群眾滿意,區外群眾羨慕。因此,當地人民對“良田建設工程”的實施熱情很高。根據東臺市國土局的初步調查,項目實施後,90%的農民要求土地流轉。土地流轉後,有勞動能力的外出打工,在當地做臨時工,二三產業占比分別為50%、30%、20%,社會穩定性良好。如果資金能夠順利籌集到位,這壹地區“萬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實施可以事半功倍。
3.2實際規劃的編制
制定科學的項目計劃是搞好良田建設項目的首要條件,也是實現土地整理與生態建設相結合,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保證。因此,壹方面,我們必須遵循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制定詳細的土地整理規劃;另壹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對土地整理中采取的工程和生物措施,對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對有效耕地面積、土地質量和利用效率的增加,對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活動進行統籌規劃,並與交通、水利、電力設施、城鄉建設、新農村建設等各項規劃相銜接。同時,要充分征求項目區幹部群眾的意見,廣泛開展市場調查,了解群眾最需要什麽樣的項目和工程設施,現代農業需要什麽樣的農田和基礎設施條件才能承接種植業。在此基礎上,結合上級部門確定的工程質量標準,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良田建設工程”不同於現有的土地整理項目,禁止修修補補。項目實施後,應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最終達到增加有效耕地、整合原有建設用地、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最終目的。
3.3建立強有力的組織。
“良田建設工程”是由縣(市)級政府組織實施的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性經濟社會系統工程。它涉及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有許多矛盾和問題需要協調解決。沒有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各部門的密切配合,這項工作不可能順利開展,更談不上達到最終目的。縣(市)政府要成立良田建設項目領導小組,由縣(市)長任組長,分管國土資源、財政、農業的副縣長任副組長,國土資源、財政、農業、水利、交通、電力等部門主要領導為領導小組成員,從以上部門抽調業務能力強、協調能力強的同誌到項目區駐地辦公室具體負責。在政府的統壹領導下,充分發揮各自職能,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形成土地開發整理的強大合力,自上而下推進項目實施。
3.4制定運行支持政策
從以往的成功經驗來看,每壹項涉及農村改革的具體活動,都應該有壹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並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以保證活動的有效性。“良田建設工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創新,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手段,與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是壹致的。這部作品的提出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預見性。但是,目前還缺乏推動這項工作的政策和法律支持,必須創造壹些必要的條件在基層特別是蘇北經濟薄弱地區開展這項工作。建議江蘇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賦予地方政府壹定的權限,並建立專項基金加大對此項工作的投入,以彌補地方政府實施“良田建設工程”時拆遷補償和農民生活保障資金的缺口。在開展這項工作中,各縣(市)和有關部門要根據自身工作特點,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不斷探索、調整和總結各種實際工作經驗和方法,在國家法律框架範圍內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措施,為“沃土建設工程”的順利推進提供有力的基礎。
3.5營造項目實施的濃厚氛圍
土地整理是全國耕地質量建設的主戰場,也是“良田建設工程”的主要推手。在實施“萬公頃良田建設工程”中,壹是要統壹管理部門內部的思想認識,樹立依法依規、按規劃進行土地開發整理的理念,增強公眾參與和監督意識;二是要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在這項工作中的時代感、緊迫感和責任感;三是要加強對群眾的宣傳,通過群眾大會、動員會等形式,面對面地宣傳有關政策,講解土地知識,分析國情、市情、鎮情、村情,有針對性地消除群眾的思想疑慮,使“良田建設工程”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積極參與到土地開發復墾的行列中來。
4結論
“良田建設工程”不僅是土地整理的單壹內容,還可以借助這個平臺從根本上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因為“三農”的實質性問題可以通過“良田建設工程”的實施來解決。在全國都在努力探索“三農”出路的今天,這是壹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