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松果體是人體的第三只眼。說人體有第三只眼睛,似乎不可思議。事實上,生物學家早就發現壹種已經滅絕的古代動物的頭骨上有壹個洞。起初生物學家對此感到困惑,但後來證實這是第三只眼的眼框。研究表明,無論鳥獸、青蛙、烏龜和蛇,甚至人類祖先,都有過第三只眼睛。只是隨著生物的進化,這第三只眼逐漸從顱骨移到了大腦,成為了“隱藏”的第三只眼。雖然松果體移入了黑暗的顱腔。“隱居”和“與世隔絕”使人無法直接觀察五彩繽紛的世界。但由於它曾經執行過清除人類第三只眼睛的功能,憑借其獨創的“獨門絕技”,仍能感受到光信號並做出反應。例如,人們會感到舒適,精力充沛,在晴天睡得更少。相反,到了陰天綿綿細雨的時候,人就會情緒低落,郁郁寡歡,常常想睡覺。這種現象正是松果體正在做的。
因為松果體細胞富含5-羥色胺,在特殊酶的作用下轉化為褪黑激素,這是松果體分泌的壹種激素。發現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光照限制。強光照射時,褪黑素分泌減少;在暗光下褪黑激素分泌增加。但是,人體內的褪黑素會長期被壓抑。相反,當人體內的褪黑激素較少時,“人高興就高興。”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的情緒受光線影響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松果體是人體“生物鐘”的控制中樞。因為褪黑激素的分泌是受明暗調節的,晝夜循環中明暗的周期性交替會造成褪黑激素的分泌晝夜周期性變化。實驗證實,血漿中褪黑激素的濃度白天降低,晚上升高。松果體通過褪黑激素的這種晝夜分泌周期向中樞神經系統發出“時間信號”,進而觸發多個與時間或年齡相關的“生物鐘”。如人的睡眠和覺醒,月經周期的排卵和青春期的到來。最近發現,人體的智力生物鐘運行周期是33天,情緒生物鐘是28天,生理生物鐘是23天。這三個生物鐘的分配也是由松果體進行的。
▲褪黑激素是松果體分泌的壹種激素,可以影響和幹擾人體的許多神經活動,如睡眠和覺醒、情緒和智力。顯然,松果體在神經信號和激素信號之間起著“中介”的作用。因此,松果體在人體中執行神經興奮轉換器的功能。這也是松果體的第三個功能。
▲松果體可以合成GnRH、TRH、8精胺-催產素等肽類激素。許多哺乳動物(大鼠、牛、羊、豬等)松果體中的GnRH。)比同動物下丘腦中的高4-10倍。有些人認為松果體是GnRH和TRH的補充來源。
然而,我們認為松果體的功能遠非如此,我們對松果體的了解還很膚淺。由於埋藏在顱腔深處,給我們對它的研究增加了客觀困難。但無論如何,隨著研究的深入,它的“真面目”終將出現在人們面前。
關於松果體作用的壹些現有推測;
推測能力
現代生物的松果體都有壹定程度的退化,其中人類屬於退化較多的壹類。自然界中的動物可以提前應對自然災害,而人類通常對此毫無察覺。所以有人推測松果體掌管預感能力,人類的這種能力退化了;根據松果體可以對光波做出反應的事實,推測松果體也可以以壹種特殊的方式對某些射線做出反應。此外,在古代,神職人員往往會在皇冠上鑲上與松果體相對應的大粒寶石,在進行占蔔等儀式時,會讓光線照在唐寅或眉心和靈魂上,都指向松果體;眉毛壹直被認為是精神集中的地方。當人們遇到厄運時,他們會稱之為“黑唐寅”。不知道這些是不是巧合。
松果體的生物學意義
松果體細胞受來自頸上神經節的交感節後纖維支配,可刺激交感神經,促進松果體褪黑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松果體的分泌功能與光密切相關。持續光照可使松果體變小,抑制松果體細胞分泌,黑暗則可促進松果體分泌。因為褪黑激素的分泌和合成受光照和黑暗的調節,其分泌在晝夜節律上發生變化。在人的血漿中,中午十二點的時候,它的分泌量最低,午夜時分,它的分泌量最高。此外,其周期性分泌明顯與動物和人的性周期和月經周期有關。松果體可能通過褪黑激素的分泌周期向中樞神經系統發出“時間信號”,從而影響睡眠、覺醒等時間的生物效應,特別是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周期性活動。
光線抑制哺乳動物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的方式大致如下:由於松果體由頸交感節後纖維支配,當光線投射到視網膜上,其部分信息傳遞到視交叉上核時,視交叉上核通過內側前腦束將光線信息傳遞到交感下中樞,再通過脊髓傳遞到頸上神經節,從而抑制了松果體的活動。因此,破壞視交叉上核,切斷頸部連接交感神經節的神經,或者切除頸部交感神經節,都會使松果體的節律性活動隨著明暗的變化而消失。光照和刺激視神經,或直接刺激視交叉上核,抑制頸交感神經節的活動,然後松果體的活動減弱。
由於松果體的活動明顯受光照影響,生活在兩極的動物松果體的季節變化尤為顯著。在太陽不落山的夏季,松果體的活動幾乎完全停止。在漫長而黑暗的冬季,松果體活動極度增強,產生大量褪黑激素,從而抑制生殖活動。也許正是這個原因,生活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由於冬季黑暗中光線不足,增加了褪黑激素的分泌,抑制了下丘腦-垂體-卵巢系統,所以女性在冬季停止月經,愛斯基摩女性的初潮最晚可出現在23歲。近年來研究發現,光和自然光壹樣,也會抑制松果體褪黑素的分泌,從而減弱對性腺發育的抑制,導致性早熟。
日本和美國的科學家通過對鳥類松果體的研究,證明了鳥類活動的生物鐘位於松果體細胞。他們發現鳥類的活動受到褪黑激素的抑制。日本科學家在實驗過程中,取明暗交替餵養12小時的雞的松果體,培養並分散成細胞,然後觀察合成褪黑激素所需的酶在明暗環境中的活性。結果表明,每個松果體及其分散的細胞都具有生物鐘功能,它們能夠記住明暗規律並逐漸適應新的規律。美國科學家成功移植了第壹只鳥類生物鐘。他們在實驗中發現,如果摘除麻雀的松果體,它們活動的晝夜節律就會喪失,整天變得活躍。比如把壹只麻雀的松果體移植到另壹只松果體被切除的麻雀身上,活動節律就恢復了,並與給予松果體的麻雀原來的活動節律壹致。
松果體是壹個約7×4mm2的扁錐形小體,位於丘腦後上部,以壹個柄附著於第三腦室後部。松果體在兒童期發育,壹般7歲後逐漸萎縮,成年後有鈣鹽沈積。
松果體的主要激素是褪黑素,屬於吲哚類化合物,其分泌呈現明顯的日周期變化。兩棲動物體內的褪黑激素會促進皮膚褪色。在哺乳動物中,這種效應已經消失。褪黑素的生理功能可能通過下丘腦或腦垂體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抑制性腺活動,抑制性成熟,防止兒童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