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壹次又壹次的遷徙過程中,客家人形成了“愛國愛鄉、尊教誠信、團結包容、勤儉節約、開拓創新、剛柔相濟”的文化心理和人文精神,這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優秀傳統的精髓。客家山歌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的這些人文精神。
客家人原是晚唐五代兩宋時期從中原、江淮地區遷徙到閩粵贛邊的漢族平民和衣冠士紳的後裔,具有中原士紳的正統血統。所以他們繼承了強烈的中原文化意識,心理上有根深蒂固的優越感。這種士紳意識頑強地潛伏在移民中,並流傳下來。經歷了遷徙的痛苦和山區的惡劣環境,鍛造了客家人的堅忍不拔。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在困難中奮起;為了發展,他們必須提高自己的地位來滿足自己潛意識中的優越感。於是乎,這些在南方傳播的漢人,都是非常崇尚和教導的。客家先民壹方面以農耕生活為基礎,另壹方面通過刻苦學習而為官。因此,客家人普遍具有愛國、愛鄉、建功、謀發展的意識。這種意識使得客家人不僅對那些永載史冊的英雄人物表現出無限的敬仰和熱愛,而且在自己的行動中表現出強烈的政治抱負和愛國熱情。正如民謠所唱:“月色,圓叮當;打日本,愛用槍;如果槍太難,就用炸彈;炸彈貴,刀太賺錢;刀太賺錢了,兩三段”;“人生就像壹根紅燭,其中壹部分熾熱而分裂;為後代做貢獻,雖然人生短暫而有意義”;“生活就像壹棵李子樹,在十壹月和十二月的雪中開放;不是李子樹不怕凍,而是要為世人報春。”“生活就像壹盞燈,日夜不停地點燃。燈無油滅,人無誌氣消沈。”這類民歌既表現了客家人愛國愛鄉的熱情,又以隱喻的形式表現了客家人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後人要胸懷大誌,才能升官發財。為此,客家人經常教育後代:“人不識字沒文化,人被看不起壹地雞毛”;“秀才不怕長衫,就怕肚子裏沒貨。”
在長期的遷徙和奔波中,客家先民鍛造了勤勞、節儉、敢於冒險、開拓創新的堅韌人格和務實樂觀的精神。這在客家山歌中也有充分的體現。比如“藤斷自有枝反駁,舟駛向沙灘”,表現了客家人的樂觀和理性。“我勸妳不要擔心,因為擔心太多會傷害身體;不要讓別人來看便宜,做贏家等等。,勸說人們放松心情,表達自己在逆境中的平靜心態和樂觀態度。但壹首“人本吹花落地,農欲風吹花落枝,父母貼黃蠟花到死”,表現了客家人的樂觀、積極、堅韌、執著。
客家人的實力有目共睹。沒有這種精神氣質,就沒有遷徙的毅力,沒有闖過難關的勇氣,就沒有遍地開花。這種為生存而戰的剛毅精神,在它的民歌中有所體現,即“吹小號拿槍,多兵不送喪。”很多官員都是孝子,死在冥界都是冷冰冰的。“死亡,慷慨激昂。以及“唱山歌不停歇,唱著唱著飛進雲端久久不散。“心不畏天之惡,收之有賴於火。”它所表現出來的是迎接命運挑戰,扼住命運咽喉,甚至無視“天”的大無畏精神。至於表現自強不息的民謠,更是比比皆是:“臘梅不畏霜雪,霜雪越打,花開越多”,“我也不怕隨心漂在河裏,竹枝是槳,是槳。”同時,寬容、平和、圓通也是客家人的壹大特點,表現在客家山歌中,即表達的圓通,音色的柔和和諧。比如“做壹個月,做壹個月,做壹個春,做壹個四季春,做壹場雨,做壹個愛人”;“枯木逢春,人永遠不會兩次變成少年”。在對比和雙關中,富有氣質。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民族心理和精神傳統的壹種深刻而優美的藝術表現。了解和欣賞客家人及其文化特征,欣賞客家山歌,是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
關於客家山歌的信息,請參考資源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