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代詞在文言文中是什麽意思?

代詞在文言文中是什麽意思?

代詞是文言文中使用頻率很高的壹類詞。了解代詞的分類和用法對於閱讀和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義。從用法上看,文言文中的代詞可分為三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

先說第壹類,人稱代詞。

和現代漢語壹樣,人稱代詞也分為第壹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

第壹人稱代詞:我,我,於,於,我等。

這些詞雖然都是用第壹人稱,但用法略有不同。先看“我”和“我”這兩個字。從語法功能來看,“我”常作主語和定語,“我”常作賓語,有時作主語。比如:

1,我和徐紅梅是誰?(《鄒忌諷刺王琦不才》)

2,客人的美是我,我想從我這裏得到什麽。(同上)

3.我和徐紅梅在城北是誰?(同上)

當“我”和“我”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在壹個句子中時,主語和賓語的語法分工就更加明顯了。比如:

1,老婆的美是我的,我也是私的。(同上)

2、拿我的寶,不拿我的城,我能怎麽辦?(《廉頗藺相如傳》)

3.我知道兒子離我而去的原因是我什麽都不說。(“輸”)

先說“於”和“於”。這兩個詞在文言文中可以做主語,也可以做賓語。比如:

1,多了壹個仆碑,也隨著古籍的流失...(王安石《遊寶蟾》)

2、古人不欺。(韓愈《世說》)

3.當官兩年,感覺很舒服。(《琵琶行》)

4、屬於作文要記。(嶽陽樓的故事)

“我”字從秦開始就是皇帝的第壹人稱代詞,皇帝以外的人不能自稱“我”。但在先秦時代,無論等級高低,大多數人都可以自稱“我”。比如:

1,榮祖考,沒有浪費我的生命。(《詩經》?Daya?韓偉”)

2.萊文皇帝的苗族是Xi,我的皇帝考伯雍。(《離騷》)

第二人稱代詞:女(如)、(兒)兒、若、兒、乃等。

“女(如)”、(兒)兒、“若”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比如:

1,妳懂什麽?(《石鐘山的故事》)

2,壹個三歲的女人,我願意關心。(《說書》)

3、如果有毒呢?(《捕蛇者說》)

4.如果是服和福呢?(同上)

“二”用於公休,與“二”相同。比如:

1,字幼,故雞豚。(《種樹駱駝傳》)

2,而母親在這裏。(《吉翔選誌》)

第三人稱代詞:之、之等。

“之”、“氣”都可以翻譯成“和”、“他們”,只是用法不同。“之”主要用作賓語;“氣”主要用作定語。比如:

1,請打孩子違法者。(《蠟燭之燭》)

2.我不知道我失去了什麽。(同上)

“他”在文言文中壹般不是人稱代詞,而是壹種帶有“他者”、“他者”意思的代詞。比如:

1,沒別的,就是壹只熟悉的手。(《石油人》)

2,陛下,如何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西遊記》)

另外,文言文中的人稱代詞沒有單復數之分,單復數的區別主要看上下文。比如:

1,對方精疲力盡我過剩,所以是克。(曹劌辯論)“我”被翻譯成“我們”。

2,如果或者知道,那為什麽?(魯茲、曾勇、尤然、龔西華坐下)“兒”翻譯成“妳”。

表示復數時,有時用“友”、“屬”、“曹”、“代”、“等詞。都加在第壹人稱和第三人稱之後。比如:

1,如果是全部且俘虜。(《鴻門宴》)

2.二曹身名滅,江河永流。(杜甫《戲為六絕句》)

3,所以我們也是說書人,今天豐富!(劉敬亭傳)

4.我們今天生活在中國。(與妻子的書)

還有,在文言文中,表示第壹、第二個人名時,往往用表示謙稱和尊稱的詞語來代替。壹般自稱用謙虛。比如:

1,妾留空,往往難得相見。(孔雀東南飛)

2.大臣和將軍努力攻打秦國。(《鴻門宴》)

3.傻子都覺得宮裏的東西沒大沒小。(“模型”)

4.我獻身於我的國家。(《我在鄉下》)

如果妳是在稱呼對方,妳經常使用妳的尊稱。比如:

1,而妳的味道是金君給的(《蠟燭之燭》)

2.大師的理由是什麽?(《魯茲、曾勇、尤然、龔西華坐》)

3.再次崇拜國王。(《鴻門宴》)

4,我去部隊,公進。(同上)

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中代詞所指的人不是固定的,有時三個人名可以互換使用。比如:

1,會不會生來就有憂愁?(捕蛇者說)“誌”翻譯過來就是“我”,捕蛇者就是這麽稱呼自己的。

2、嘗其名,仍不輸曹。(赤壁之戰)“齊”指的就是魯肅本人。

先說第二類:指示代詞。

古漢語中的指示代詞有三種類型:近代詞、遠代詞和不定式代詞。

接近代詞有:這、四、是、子、之等。,可以翻譯成“這個”和“這個”。比如:

1,我使人看了,都是龍虎,五采,這天子也生氣了。(《鴻門宴》)

2.維斯,我們和誰壹起回家?(嶽陽樓的故事)

3.這是我的錯。(《蠟燭之燭》)

4,而母親在這裏。(《吉翔選誌》)

5.妳對第二條蟲了解多少?(《逍遙遊》)

代詞遠的有:彼得、老公、齊等。可以翻譯成“那個”、“那個”等等。比如:

1,男孩的老師,教這本書,並從讀者那裏學習它的句子...(《老師的理論》)

2,天就是天,而且是極端的極端。(《送十二郎文》)

有時“那裏”這個詞可以指特定的人或事。比如:

1,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陰謀攻擊)“那裏”翻譯成“敵人”

2,我累壞了,所以我會克服。(辯)“他”譯為“齊軍”。

在大多數情況下,“福”是作為結構助詞和語氣助詞出現的,即使作為距離代詞使用,其指示功能也不是很明顯。比如:

1,老公的三個兒子有什麽話?(《魯茲、曾勇、尤然、龔西華坐》)

2、為了看民風。(《捕蛇者說》)

3,我也很遺憾,這將不是壹個愉快的旅行。(《遊寶蟾》)

“氣”這個詞的用法是多變的。用作人稱代詞還是指示代詞,要看具體語境。當尋找詞作為遠指時,它通常充當定語。比如:

1,西藏名山,傳其人。(《向任安舒報告》)

2.壹個好的旅行者不會貧窮。(《遊寶蟾》)

不定式代詞有兩種:空指和無指。其中“壹個”或“或”是虛指,是肯定不定代詞。翻譯要看上下文。比如:

1,某處,而母親在此。說話人記不清是哪個地方,就用“壹些”表示。

2.臨川王某吉。(《寶蟾山之行》)當時,壹篇文章是按慣例寫成的,相當於“某人”。

3,或者是老師,或者不是。(世說)譯為“是”或“某人”。

“莫”、“無”、“壹”是無所指、無定性與否的不定代詞,壹般譯為“無名之輩”。比如:

1,宮女都是私王。(《鄒忌諷刺王琦不才》)

2,看它漂亮的走廊,都感嘆。(王子廣場)

3、有始無終。(“詩?Daya?搖擺

最後,第三類,疑問代詞。

指人、事、物、地點、原因等的文言文詞語。要問的是疑問代詞。它們經常被用作高級對象。誰,誰,什麽,誰,誰,胡,,閻,安,邪等。

“誰”這個詞主要用來問人。可以做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等。比如:

1,誰贏誰滅。(秦朝上)

2.亭子是誰?(醉翁亭)

3.維斯,我們和誰壹起回家?(嶽陽樓的故事)

4.龜玉毀於椽。誰錯了?

“誰”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主語,用來問人。比如:

1,哪個可以嘲諷?(《遊寶蟾》)

2.和徐工在壹起誰漂亮?(《鄒忌諷刺王琦不才》)

“他”在文言文中經常提前作賓語,語境不同,翻譯方法也不同。比如:

1.國王在這裏做什麽?(《鴻門宴》)

2.傅瑾,妳討厭什麽?(《蠟燭之燭》)

3.妳對第二條蟲了解多少?(《逍遙遊》)

4,東野之書,庚藍之報,我這邊是什麽?(《祭十二郎文》)

“地”這個詞用得不多。壹般翻譯成“什麽”。比如:

1,不管死,是不是也很別扭?(《五墓銘文》)

2.那些被綁的人呢?(《晏子使楚》)

“戶”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作主語和賓語。可以翻譯成“為什麽”、“什麽”等等。比如:

1,回到Xi,農村就廢了,胡不歸?(《回到Xi詞》)

2.胡偉想要什麽?(同上)

“”的用法與“胡”相同。比如:

1,Xi到九萬裏還有南?(《逍遙遊》)

2.愛情命運存疑?(《回到Xi詞》)

“焉”作狀語時,壹般譯為“為什麽”和“在哪裏”。比如:

1,怎麽用死人鄭陪鄰居?(《蠟燭之燭》)

2.不想念秦,拿什麽?(同上)

“顏”作兼語時,相當於介詞短語“那麽”、“這裏”,具有指示功能。比如:

1,積土成山,風雨繁盛。(《勸學》)“顏”譯為“此處”。

2.不想念秦,拿什麽?(用蠟燭戒秦氏)“顏”譯為“從何處來”

“安”在文言文中壹般翻譯為“何處”、“如何”。比如:

1,安平方60或70,如50或60,而不是狀態?(《魯茲、曾勇、尤然、龔西華坐》)

2.裴紅安在嗎?(《鴻門宴》)

“惡”可以做狀語,也可以做賓語。常譯為“如何”、“何處”、“什麽”等。

1,小易大,他知惡?(《齊歡·金文·史鷙》)

2.他怎麽了?(《逍遙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