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認為歷代史書都沒有甲骨文的相關記載,所以甲骨文可能是偽造的。以下是問題截圖:
這個問題是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提問者懷疑壹切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但是他的問題真的讓人摸不著頭腦。
以下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修正回答,從四個方面證明甲骨文壹定存在。
讓我們先談談王,看看他是否真的有能力發現壹種新的寫法。
王並不是提問者所說的古董商。他在光緒六年中進士,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和古文字學家。
1899年在壹種叫“龍骨”的中藥上發現甲骨文時,他在國子監擔任祭酒,掌管皇室最高機構——國子監。
可能我們對國子監當祭酒沒有什麽概念,所以數壹數歷代國子監當祭酒的人,妳就知道當時的王有多厲害了。
如唐宋八大家領袖韓愈、王陽明好友、明代著名理學家詹若水、擺脫嚴嵩的徐階等都曾擔任此職。國子監開設酒學作為管理學院,說明的學術水平是毋庸置疑的。
活躍於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的甘家學派,除了個人能力外,善於考究,為後來的王等學者留下了豐富的考究技巧和經驗。因此,受時代和環境的影響,王對的考究能力足以使他確定壹種新的寫法。
提問者提到,歷代史書都沒有提到甲骨文。
的確,沒有任何壹本史書提到過甲骨蔔辭這種東西,但《史記·龜策列傳》中有壹句話:“聞古時候五帝三王開大事,必先舐龜。”也就是說,據記載古代君王在做事之前都會進行占蔔。
雖然沒有提到蔔筮中使用甲骨文的記載,但是使用龜甲蔔筮是毫無疑問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動物骨頭上的甲骨文。
另壹方面,其實史書沒有具體記載用什麽樣的文字記載也很正常。
先民書寫的主要目的是記錄和傳遞信息,所以在早期的書寫中,它是作為壹種工具來使用的,很少有人把這種基本工具作為學術研究對象或者歷史記錄對象來思考。
只有當文字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進化的時期比較多的時候,才會有人想到研究文字的進化。
青銅器上的銘文早就確定了吧?先秦兩漢史書中關於金文的記載有多少?翻開先秦兩漢的史書,不僅是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記錄,更是制度和習俗的記錄。
對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意義的系統研究,應該等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出現。
提問者說甲骨文只存在於商代。
認為甲骨文只存在於商代的觀點其實是不正確的。甲骨文在商代以後並沒有消失,而是以金文的形式存在。
我們知道,文字是壹種東西,它的演變是漸進的。為什麽甲骨文能被羅振玉、王國維等人快速解讀?如果甲骨文與已知文字有很大不同,幾乎不可能快速解讀。
甲骨文雖然古老,但與現存文字並不完全不同。事實上,金文中的許多文字與甲骨文中的文字非常相似,或者有明顯的演變和繼承的痕跡。
即使是我們現代人,也能壹眼認出很多甲骨文的字。比如我這篇文章的幾個小標題都是甲骨文。妳認識他們嗎?
這裏我舉幾個例子。
可以看出,青銅器銘文中的“女”字比甲骨文變得更加圓潤,這主要是由於書寫工具的變化和人們對美的追求,但除了書寫風格之外,並沒有發生更多的變化。
由於車的演變(馬車在周代有了更多的零件),“車”字也有了相應的變化,但還是很容易判斷它是壹個字。
看到這裏,相信大家都發現了,青銅器銘文中有很多字形和甲骨文中的非常相似。所以甲骨文在商代以後並沒有消失,而是以金文的形式繼續存在。
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反映了當時器物的形狀。想知道甲骨文是不是當時學者偽造的,只要看看甲骨文的字形和後來考古發現的器物形狀是否吻合就可以了。
這就是大家熟悉的“酒”字。
可以註意到,字的右半部分是盛液體的容器,底部是尖的。商代沒有使用這種容器,這顯然是更早器具的反應。
事實上,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出土了大量類似的小口尖底瓶,在陜西省博物館可以看到,如下圖:
甲骨文發現於1899年,20世紀初被密集解讀,而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直到20世紀中葉才被發現。所以當時的學者不可能偽造這個字形。
同時,半坡遺址比商文化早得多,商文化的文字實際上更早地反映了半坡遺址的器物類型。
此外,甲骨文是壹種成熟的文字系統,因此我們可以推測,甲骨文不僅不是偽造的,而且在甲骨文之前很可能還有更古老的文字。
所以從以上四個方面來看,甲骨文是真實的。
最後在河南安陽放個廣告:有興趣可以去安陽殷墟遺址,那裏陳列著大量的甲骨文實物。還有中國文字博物館,介紹中國文字的發展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