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明朝那些事的讀書筆記

明朝那些事的讀書筆記

《1》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加入了大量的現代詞,帶著調侃的語氣。有時像寫個人日記,有時像寫小說,情節引人入勝。比如書的開頭,采用了我們通常的簡歷格式,解釋朱元璋的化名也很有意思(註:那個時代真可恨,普通人不能取名字,只能用出生日期或者父母出生日期取名字)。看了這個人寫的書,還記得很多東西,只是不知道他寫的是不是史實。書中的壹些歷史記載和我從朋友口中聽到的不太壹樣,比如劉伯溫為什麽要跟隨朱元璋。

2.文章中有幾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壹,壹個著名的歷史學家說,農民起義無非是壹塊地。這個總結太精辟了。封建社會的農民只想靠自己的雙手掙壹碗飯。當連這壹權利都被剝奪時,他們被逼得走投無路,不得不反抗。

第二是元朝的滅亡。元朝的勝利從壹開始就掩蓋了其滅亡的必然性。那些蒙古人非常殘忍。他們屠殺每壹個勝利的城市,無論是占領還是投降。他們真的很殘忍,很血腥。他們拒絕外國人。占領中原後,他們依然視自己為上賓,而不是把這個國家的人民當成自己人。他們的所作所為缺乏道德,這是他們徹底失敗的根源。在古代,個人即使有政治圖謀,想上戰場,也得有道德口號,那就是揚名立萬,否則會遭到他人道德上的強烈抨擊。蒙古通過武力“在槍口下”獲得了權力。雖然奪取了土地和金融,但並沒有贏得人心。其實他們壹直想寫不久前看的電影《王者之心》裏管理朱元璋的侄子和國王侄子的關系(名字記不清了,外國人的名字很難記)。兩人都死於戰爭,雖然方式不同,但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壹樣的:背叛叔叔。為什麽他們都背叛他們的叔叔?那是因為他們叔叔認為他們是自己人,雖然貢獻很大,但還是要先獎勵國外部門(這個國內外都壹樣)。國王想,畢竟妳是自己人,官位有限,能理解我的苦心。到最後,國王都是錯的,連兒子都是,更別說侄子了。都是人,都有強烈的欲望。有時他們很謙虛,這只是表面文章。國王對此不予理會。這就是我被背叛的原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

看完第壹部的片尾,大概能想起來。朱元璋死了還談什麽兒子孫子。畢竟開國皇帝大多有著驚人的毅力、能力和傳奇。說到他們的後代,就沒有那麽多的傳說了,自然也就沒有開始的精彩了。看完這部片子,現在最大的感嘆是,朱元璋為了後代更好的治理這個國家,竟然殺光了所有的開國大臣,只留下了唐河(在朱元璋打算殺他之前,他已經老得站不起來拜見朱元璋)和另壹個只擅長保密而不擅長工作的人才(名字暫時忘了)。這導致他孫子在位時戰爭人才嚴重不足,最後孫子被兒子打敗(當然這不是戰爭失敗的唯壹原因)。壹個莫須有的罪名,可以害死壹個人的壹家三代。朱元璋做壹件事夠狠,要麽不做,要麽做。

《明史》是由明朝第三任皇帝朱元璋的兒子朱迪編纂的。據說朱迪在繁榮時期寫了書。雖然他通過謀反獲得了皇位,但他仍然是壹個好皇帝,壹心為國。我也做過很多很有意義的事情,其中壹件就是修書。《永樂大典》記載了從南北朝到明朝幾千年的智慧,包括天文、地理、占蔔、經濟等各個方面,樣樣都很齊全。二是鄭和七下西洋。看了這本書,才知道鄭和是這個時代的人。鄭和全家都信奉伊斯蘭教,祖父和父親都去過伊斯蘭教第壹聖城麥加朝拜。麥加位於沙特阿拉伯,只有通過遙遠的海路才能到達。因此,鄭和從小熱愛HNA,對航海知識非常精通。鄭和十壹歲時,朱元璋叫雲南。雲南失陷,朱元璋閹割了所有男性戰俘。把他們放進軍隊去打仗。後來,鄭和被朱迪所吸引,跟隨他直到朱迪成為皇帝。鄭和(原名馬)被賜姓鄭。後來,朱迪派兩個人去找文健皇帝朱允炆,鄭和是壹路。然而,鄭和有其他任務,如與海上國家開展友好外交。鄭和下西洋的成功吸引了許多外國使節前來朝拜。鄭和直到最後壹次下西洋(此時朱迪已經去世),才實現了幾十年前朝覲麥加的夢想。回來的路上,鄭和在古裏病逝。

5《明朝那些事》。看完之後感觸良多。

首先是“先火槍,後騎兵,後步兵”的作戰方法。這是朱力想出來的。蒙古騎兵比明朝騎兵強多了,明朝那些騎兵很多都是雇傭的士兵,不是蒙古人。讓他們打蒙古兵,自然不會那麽辛苦。楚帝最早使用火槍是在形式上嚇唬敵人,也是很有殺傷力的。但當時的火槍也有缺陷——射程有限。蒙古騎兵逼近時,士兵需要更換火藥,時間不夠。這個時候士兵就好殺了。換成騎兵,第壹排的兵就往兩邊退,可以減少這種危害。雙方騎兵激戰時,估計有不少蒙古騎兵下馬,正好發揮了步兵的優勢。在古代,這是壹個非常聰明的戰術。而且在後來拿破侖占領半個歐洲的戰役中,也充分發揮了這種方法的威力。當然,他沒有照搬朱迪的戰術。我應該說英雄所見略同。

二是關於宦官。明代宦官等級的稱謂與我們現在理解的有很大不同。當時的太監是第壹太監。太監有很多等級,名字也不壹樣。我不記得每個年級的名字了。太監的權利更大。

第三個是東廠。曾經在壹部電視劇上看到東廠的描述,都是壞事。當然也是這種情況。但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東廠的成員都是太監。明朝朱元璋時期,已經有了壹個特殊的軍種——錦衣衛。但錦衣衛都是普通人,沒有生理缺陷,很多都很有野心。當他們的權利擴大時,壹方面,與他們勾結的大臣增多;另壹方面,他們對政局的影響擴大,皇帝的權利逐漸受到威脅。後來朱元璋取消了錦衣衛。但是朱元璋的兒子朱迪恢復了特務機關。然後到朱瞻基,朱迪的孫子,他建立了東廠。它被命名為東昌,因為它的辦公室在宮殿的東部。之所以設立東廠,是因為他現在連錦衣衛特勤都不相信了。東昌的宦官是和皇帝壹起長大的,感情很好,更容易獲得皇帝的信任。就這樣,又壹個特勤局成立了。最終這個特務機構的權力比錦衣衛還大,這個機構後期做的很多壞事都超出了皇帝的管轄範圍。

四是批紅和宦官當權。與紅批相對應的壹個字是草稿。有了票稿,那批紅就產生了。這是在朱迪的孫子朱瞻基時期出生的。票稿是指內閣大臣宣讀各種奏折,奏折附有初步起草說明,供皇帝審閱。朱元璋和朱迪都是精力充沛、勤奮努力的大師。他們不需要別人替他讀報,也不會讓別人分享自己獨有的權利。在朱瞻基,雖然他不是很懶,但他不如前兩個智者。奏折太多,寫不完,所以交給內閣大臣起草。但是即使有部長的草稿,朱瞻基也無法讀完。所以奏折總會很多,最終還是大臣說了算。如果這樣下去,平民集團將控制整個政權。為了平衡權利,朱瞻基開始教宦官讀書。並出臺政策,允許在當地做不好的公務員去北京做官。當然不是其他官員,而是後宮的官員和宦官。朱瞻基讓這些能幹的太監壹個壹個地檢查內閣大臣的草案。這個時候就不會再有疏漏,他自己只需要時不時的檢查壹下這些太監的工作就可以了。在這場文官集團與皇帝的拉鋸戰中,雙方的權利再次得到平衡,但皇帝卻把自己的壹部分權利讓給了宦官。

還有壹個很有意思的是,上面說的地方做不好的文官,可以入宮做太監。在今天看來,誰會這麽做?在當地做不好,就回家種地。誰想被閹割?不過,當時也有人願意。估計今天,如果條件足夠誘人,就會有人去。當時有壹個人,在當地做官不成功,心中有大誌。為了接近皇帝,得到重用,他甘願做太監。後來,他不僅是個小卒,而且很優秀。他教太監和王子讀書,官越做越大。由於這項政策,他有壹個光明的未來。

明朝那三樣東西我都讀過。對於朝代的更叠,這本書體現了利益主體的變化與沖突,才華與心智的較量,得意時的驕傲與失意時的蒼涼,人性的包容與狹隘,權利的集中與分散。

很顯然,歷史上有太多的人自以為是英雄,而當他們受到皇帝的寵愛時,就開始拉黨拉派,開始壯大自己的力量,直到威脅到皇帝的權利,最後落得個悲慘的下場。但是,總有人在往前沖。在他們的腦海裏,從來沒有“得意時淡泊,失意時淡定”這句話,雖然這句話他們已經看過無數遍了。有些是剛開始做的,最後也是隨大流。

看到作者對各個朝代時局的深刻分析,我漸漸感到有些慚愧。慚愧不是因為我沒有作者那樣的分析能力,而是因為我沒有那些歷史人物那樣的智慧。從壹件看似很小的事情,或者壹句簡單的話,就能看出背後的深刻影響。對人性的理解和把握,遠非我力所能及。和自己相比,我經常沖動,情緒化,生氣,總是寫在臉上。深入思考問題真的很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