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壹詞(梵文為dharmarājan,巴利文為dhammarājā)最早用在佛教的釋迦牟尼身上,是後來僧人在他成佛後向他致敬的稱呼之壹。在現代,“法王”壹詞也會被視為對* * *佛教仁波切的尊稱。
漢譯佛經中有很多這樣的記載,比如《勝利頌經典》“降服心太惡,與身和諧,為禮法之王”,其中“法王”指的是佛,“王”指的是佛不受壹切束縛,自在於法中的意思。在經典的大乘佛教中,佛被視為“法王”,諸菩薩被視為“法王”。
在佛教中,除了尊稱開悟成佛者為“法王”之外,還有另外兩種身份被稱為“法王”,即奉行十德、通過佛法治理世界的“法輪王”,以及大公無私、治理地獄罪犯的“魔王”。凡是治理國家、推動佛教發展的君主,都會被認為是法王,可能類似於典籍中描述的輪聖王形象。但歷史上有兩種被稱為法王的君主,壹種是後人追認的,壹種是自封的。前者就像阿育王(A?大月國貴霜王朝的奧卡孔雀(約公元前304年-公元前232年)和迦膩色伽壹世(公元127年-公元151年)在位時,佛教發展良好。後者如明朝武宗皇帝朱厚照(1491-1521),自稱“大清法王”。“顏”壹詞出自翻譯《藥師經》的易經(公元635年-公元713年)和玄奘(公元602年-公元664年)。閻羅在中國俗稱閻羅王,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平王或者雙王。
在* * *佛教中,“法王”主要指將佛教傳入西藏的三位先賢,即:松贊幹布(617-615)、松德贊(公元前742年-公元797年)、墀祖德贊(公元802-802年)。松贊幹布將外來文化引入吐蕃,為當地建立了各種法律法規,為* * * *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德贊統治時期的吐蕃王朝是亞洲強大的王權,控制著廣闊的領土,在西藏歷史上絕無僅有。此外,宋德贊將佛教定為西藏國教,對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墀祖德贊繼承趙德松贊的王位後,進壹步推崇佛教。除了在政治上依靠佛教徒和僧侶之外,他還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來供養僧侶。
從元朝開始,法王也成了* * *喇嘛的稱號。元世祖即位之際(1215-1294),將薩迦派的八思巴封為“大寶王”,後來到了明朝成祖時期(朱迪,1360-1424)。後來到了明朝,噶舉派和格魯派也分別被封為大乘王、慈悲王,而馬寧派有比諾王,其服飾與普通僧人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