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伊通滿族自治縣博物館什麽時候開門?

伊通滿族自治縣博物館什麽時候開門?

伊通滿族自治縣博物館開放時間:8: 00-17: 00。

伊通滿族自治縣博物館景點介紹;

伊通滿族自治縣位於吉林省中南部,面積2523平方公裏。境內有七座火山拔地而起,形似北鬥七星,故稱“七星登陸”。伊通歷史悠久,是滿族的發祥地之壹。從古代的沈曦到宋遼元明的女真,滿族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是滿族的“祖居地”。

清初,這裏設立了黃旗和黃征旗的辦事處,設有驛站和柳樹。光緒八年升為國政。1988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伊通縣,成立伊通滿族自治縣。回到過去,關心現在。清朝唐太宗、皇太極的母親孝慈高皇後就出生在伊通,留下了她的足跡。在這片被“公山”和“共和”包圍的沃土上,伊通滿族茁壯成長。至今,伊通滿族的風俗習慣和心理素質仍具有鮮明的特點。1987年3月,他們保存的滿族宗教文物代表吉林省在北京展出,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贊揚。伊通滿族民俗博物館創建於1987年6月25日。它是中國唯壹壹座展示滿族傳世文物和民俗的博物館。截至目前,館藏文物已達610類、3000余件。* * *接待各級來訪團組1500余個,各界來訪人員20余人。來此參觀的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的國際友人和港澳臺同胞紛紛豎起手指,留言稱贊。1995年3月,四平市委、市政府將其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9年5月,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將該圖書館作為學術基地。展廳分為起源、生產、生活、禮儀、文化習俗、今日伊通六個部分。采用專題展覽的方式,以實物展品和照片、畫板、模型、視頻等形式向觀眾展示伊通滿族獨特的民俗世界,讓參觀者了解伊通滿族的傳統風俗習慣,觀察伊通滿族的傳統意識和生活情趣。滿族的生產活動反映了幾千年來從漁獵采集到農耕的歷史過程。長期的漁獵生活構成了其民族文化的底蘊,鑄造了濃厚的民族性格。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曾經以弓馬聞名。傳統狩獵大多是“聚眾圍獵”,狩獵練兵,培養“赫赫有名,令人肅然起敬”的八旗。滿族人有馴鷹狩獵的古老習俗。在原始信仰的薩滿祭祀儀式中,鷹神被列為第壹靈鳥,最珍貴的是“海東青”。滿族畜牧業歷史悠久,普遍養馬,善於馴馬。滿族還以擅長養豬聞名,喜歡吃白肉血腸、四川白肉等菜肴。滿族祖先在古代養狗,狗是滿族狩獵和生活的好夥伴,有“鷹犬無價”之說。

滿族旗袍在清代占據了“國服”的地位。旗袍被稱為“衣界面”,分為單、夾、皮、棉四種。滿族男子喜歡穿長袍、袍、襖,俗稱“袍、襖”。女式旗袍的領口、裙裾、袖子上鑲嵌著華麗的蕾絲,美麗勻稱,穿著優雅,成為中國最具特色的民族服裝。滿族女人喜歡戴頭飾,不纏足。他們被稱為“金頭金腳”。從“天火肉”到“滿漢全席”的滿族飲食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其中火鍋最具代表性。滿族火鍋歷史悠久。滿族歷史上出現過“天上鍋”、“地上鍋”、“水裏鍋”、“鳥火鍋”等多種火鍋。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到處吃火鍋,風靡大江南北。清朝中期以後,滿族民居形成了典型的“四合院”住宅。臥室內有三個火炕,南北炕各住壹人,西炕較窄,稱為“萬子炕”。原始宗教薩滿教是滿族的主要傳統信仰。每次祭祖、拜天、參加婚禮、驅魔治病,都要請薩滿。這時,薩滿脫下傳統服裝,穿上禮服、帽子、腰鈴、手鼓、皮鞭,壹邊念誦神的話語,壹邊轉圈跳舞,跳躍贊美,膜拜娛樂神。子孫繩是滿族家庭用來記錄子孫繁衍的布繩。男孩出生時,用“嘎拉哈”或小弓箭紮身,女孩則用彩色布條紮身,這是祖先“結繩留名”的古老遺風。

滿族人20歲很重視節日。主要節日有春節、上元節、端午節、金投賞節。“金節”是紀念1635年農歷十月十三日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族”的日子。滿族人對自己的婚禮禮儀非常講究,從相親到結婚有壹個完整而莊重的禮儀流程。壹般有:相親、婚宴、回門、月子生活等等。滿族的喪葬習俗在歷史上經歷了樹葬、動物葬、水葬等演變。安葬時用“脊棺”,掛紅布棺,清明時在墳前插“佛托”。火葬已被廣泛采用。滿族以能歌善舞著稱,其中滿族曲藝和剪紙最具民族特色和風格。滿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有珍珠球、跳駱駝、滑冰和雪地行走。滿族傳統體育和民間遊戲生動活潑,部分已被吸收到中小學傳統體育教學中。“珍珠球”已被列入國家體育部門的比賽項目。白山黑水,碑的傳說延續著古老的風俗,伊通滿族人的後代正在為國家富強、民族昌盛而奮鬥,正在和其他兄弟壹起振興經濟。如果說“七星落地”的傳說曾經給伊通塗上了神話的色彩,那麽新的民族團結和諧將為伊通創造出無與倫比的神話般的輝煌前景。1995年3月,四平市委市政府將其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5月,該館成為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