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如何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呢?
推薦的方法之壹是從“故事分析圖”開始思考。
這個建議是針對10歲以上的孩子。因為10歲是孩子邏輯思維完成基礎構建的時候。
10以下的孩子可以通過親子評書進行更多的互動。)
先說壹個小故事。
故事分析比較容易讓初學者畫思維導圖。
所以,這有助於孩子找到成就感和自信心。
同時,孩子學習指導的關鍵是培養快樂感。進度慢也沒關系。
只要孩子對學習有好感,對思維導圖有興趣,以後就比較容易提高。
故事分析是邏輯思維訓練的開始。
如果孩子能整理出很多單詞,就可以開始思考:
“關鍵詞在哪裏?“”這個詞的內涵是什麽?這個故事可以分為幾層意思。”...問題。已經是很優秀的東西了。
閱讀習慣也可以通過分析故事來養成。
當孩子發現自己能從閱讀故事中找到“金子”,並把故事的“精華”為己所用時,
閱讀自然成為他(她)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壹種方式。
“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背。”
是的,大量的美國文學的故事和分析會為孩子的寫作打下基礎。
在分析的過程中,孩子會找到語感,體會到作者是如何通過文字表達思想的。
這個故事很短,方便孩子們閱讀。
家長可以壹邊和孩子壹起畫關鍵詞,壹邊看故事內容;也可以先通讀故事,然後壹起找關鍵詞。
上圖把青蛙王子的故事分為三個部分:1第壹天,小女兒的戲;第二天,青蛙來了;第三天,大團圓結局。
《海的女兒》也是壹部著名的童話。這個故事很長,適合大壹點的孩子讀。
分析的時候要尊重孩子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讓孩子自己選擇關鍵詞。
這樣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會少壹些依賴,多壹些自信。
如果1年後,孩子能夠熟練地獨立分析故事,並清晰地向我們復述思維導圖的內容,我們就可以讓孩子進壹步擴大閱讀範圍。
除了分析故事,還可以分析其他類型的文章,比如科普文章、散文、議論文等等。
同時,請不要只是讓孩子看課本上的文章,這樣會限制他(她)的視野;
不要壹開始就從分析班裏的文章開始,這樣會給孩子的思維導圖帶來壓力和束縛。
所以課外故事更適合早期親子閱讀,分析的過程可以更加自由獨立。
如果孩子年齡小,故事比較長,可以用壹張圖來分析壹個故事。
這時候的中心畫面和中心文字都是圍繞壹個故事來設計的。
如果孩子分析能力強,故事比較短,我們可以壹張圖分析三個左右的故事。
壹個骨幹,分析壹個故事。中心圖可以隨意設計。
在閱讀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鉛筆在關鍵詞下面劃壹條小橫線。
這樣,當我們看完故事,就會發現很多帶有“小橫線”的關鍵詞。
所以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要找的關鍵詞上,進行分類整理。
分析完關鍵詞後,我們可以把關鍵詞分成幾個部分,給每個部分取個名字。
然後在各部分主幹下畫分支,記錄關鍵詞。
思維導圖需要“線相連,字上線”。經過多次繪畫,孩子可以掌握這個繪畫要領。
完成分析圖後,我們可以帶領孩子回顧整個圖。
並邀請小朋友給我們講講他們剛剛畫的那幅畫的故事。
復述的過程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理清整個故事,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思維導圖的核心思想是“關註個性,但沒有單壹的標準答案”。
所以,尤其是在孩子畫故事分析圖的過程中,家長要給予更多的“理解和空間”。
我們努力傾聽孩子們的想法:
“為什麽妳覺得應該分成三部分?”“為什麽覺得這是關鍵詞?”.....而不是去判斷他(她)的分析是對是錯。
思維能力的提高是壹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孩子壹開始分析可能會很迷茫,關鍵詞不準確。
在這種情況下,我建議家長在不斷的分析中,給孩子很多自我修復的機會。
比如,孩子在分析了10個小故事後,很可能會逐漸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那麽,很有可能在獨立分析了30篇短篇之後,他(她)的分析歸納能力會讓我們感到欣慰。
總之,只要孩子對自己有信心,覺得畫思維導圖很有趣,那麽隨著分析次數的增加,總結和組織語言的能力就會階段性增長。
家長和老師是有區別的。老師可以給孩子很多直接的指導,但是家長很難讓孩子遵守語言的要求。
所以父母的作用更多的是陪伴和欣賞。
最後,希望孩子能輕松閱讀,並與思維導圖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