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春
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雕刻符號在河南;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人物是在河南創作的。第壹個完整的中國文字系統——甲骨文,在河南出土。幫助秦始皇“同書”、制定《小傳》書寫規範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纂世界上第壹部字典,總結漢字生成規律,統壹詞義分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中國文字學的傑作。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標準化字體“宋體”產於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也發生在這裏。
如果說斧子和錘子的發明讓人類的力量增強了十倍,弓箭的發明讓人類的手臂延伸了百倍,那麽文字的發明讓人類的智慧無限擴展,人類社會突飛猛進。文字的出現是史前史和文明史的標誌。同樣,漢字的出現也標誌著中國古代文明的開始。可以說,壹部文字史就是壹部中華文明史。
漢字是漢族先民在工作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是漢族自古以來用來記錄漢語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漢字本身有壹定的嚴格規律,有自己完整的系統性。雖然漢語方言差異很大,但是用漢字寫的書面語全國人民都能看懂。雖然古今語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無論是商周古文字,還是秦漢傳世的古籍,還是可以讀的。
在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漢字對於團結整個中華民族,發展全民族的經濟和文化,鞏固民族團結,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法國前總統德斯坦曾指出,“中國的統壹”是“用語言來強化的,不是因地區而異的口語,而是書面語,就是那些在中國各地絕對壹致的著名漢字”。
從《倉頡棗子》到王永民的《吳彼子》
——歷史悠久的中原人物。
漢字不僅是記錄語言的工具,更是豐富而深刻的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最具魅力和生命力的載體。甲骨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漢字系統之壹。其中,古埃及的神聖文字和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都因為各自文明的戛然而止而提前失傳。只有中國的漢字,伴隨著漫長而不間斷的中華文明,從3300多年前的甲骨文開始使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漢字是世界上唯壹的古文字,堪稱長壽之星。
在燦爛的中國文字史上,中原文字史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河南不僅出土了大量珍貴的古文字,還湧現出壹大批文字學專家,對中國文字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李立新(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歷史學博士):相傳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歷史學家倉頡·史黃石根據太陽、月亮的形狀以及鳥類和動物的腳印創造了漢字。從歷史上看,壹個復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是壹個人發明的。倉頡可能在漢字的收集、整理和統壹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所以李斯在倉頡說:“倉頡寫了壹本書來教導未來。”《淮南子本景訊》記載,倉頡造字,天下震動:“昔倉頡著書,下粟,夜有鬼哭。”根據文獻記載,倉頡是黃帝的歷史學家。在古代,巫術盛行,這與倉頡寫的每天下雨有關。王充在《論衡·古象篇》中說:“倉頡有四只眼睛”,看來倉頡也是黃帝的巫師。今天,濮陽市南樂縣梁村鄉吳村是倉頡的故鄉。這個村子以前叫石黃村,現在大部分村民都姓石。現有倉頡嶺壹處,占地70余畝,為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
我們說漢字,就不能不提到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龜甲上用於占蔔的古代文字。發現於商代晚期的我省安陽小屯村,即殷墟,是商代晚期盤庚遷殷的都城。到目前為止,殷墟發現的甲骨文多達654.38+0.5萬片,約5000字。目前有超過654.38+0,000個無爭議的可解釋詞。孔子曾感嘆,由於缺乏文獻,李因很難收集。到了19年底,突然發現了1.5萬字的甲骨文。這是連孔子和老夫子都不了解的商朝直接史料,所以彌足珍貴。早期收集甲骨文的羅振宇自豪地稱之為“李因在四塘”。正是由於甲骨文的發現和深入研究,使得《史記》中關於商朝世系的記載基本正確,從而敲開了被無數歷史疑點鎖住的殷商神秘之門。
王雨馨(中國殷商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深刻指出:“古代新知識的興起,大多是因為新發現。”清末民初,王國維的壹生,因流沙簡牘、敦煌經書、內閣檔案、“四子”碑文、殷墟甲骨文的發現,成為幾個舉世矚目的新知識。特別是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和隨後的科學發掘,形成了甲骨文和殷商考古學兩個全新的知識。此後,由於史料的缺乏,殷商文化的研究出現了轉機,它打開了新的面貌。
李立新:在甲骨文研究領域,河南人也做出了很大貢獻。董作斌先生,南陽人,是近代最著名的甲骨文學家。他在殷墟甲骨文的發掘和甲骨文斷代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與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並稱為“甲骨文四大殿堂”,被譽為甲骨文研究的集大成者。
郭沫若曾斷言:“在甲骨文之前,漢字已經經歷了兩三千年的發展。”舞陽縣裴李崗文化賈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發現16例刻符,極有可能是文字。賈湖遺址描繪的符號距今約8000年,對研究漢字起源具有重要意義。此後,在河南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二裏頭文化遺址中發現了陶器符號。這些新石器時代的符號應該是甲骨文的源頭,河南也是漢字最有可能起源的地方。
在漢字發展史上,李斯是壹個不可忽視的人物。裏斯(?~ 208年前),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上蔡西南)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文字改革家、書法家。秦統壹前,由於諸侯國長期割據,形成了語言畸形、文字畸形的局面。秦朝統壹後,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制定規範的文字。隸書大膽刪減簡化了大篆的字體,編出了壹套筆畫簡單、字形工整的文字,稱為隸書小篆,被秦始皇定為標準字體,在全國各地使用。這是給秦篆的,也被稱為小篆。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壹大進步,是漢字由古體向現代體轉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上蔡縣至今還有李斯故裏和李斯墓。
鄭惠生(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東漢初,許慎在漢字研究領域樹立了壹座新的裏程碑。許慎,汝南昭陵(今河南省郾城縣)人,《說文解字》作者。在許慎寫《說文解字》之前,中國沒有文獻學著作。有字典,爾雅,只負責解釋詞義;有壹個方言,負責比較當地的方言詞。並收集所有流行漢字,介紹其造字方法,分析每個漢字的形、音、義結構...這樣的書只有壹本,《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收集了當時流行的9353個漢字,全部抄在秦漢時期常用的小篆的楷書中。個別文字的古文、大篆、小篆各有不同,《說文解字》也有記載,為我們今天研究文字的起源和變化提供了極好的材料。
《說文解字》為漢字建立了540個偏旁部首,分屬9353個漢字。與激進分子,河流,湖泊,海洋和海洋...去水利部,還有松柏李桃...去木部,簡單方便。因此,部首法創立後,玉片、康熙字典、辭源、辭海相繼被采用。即使在今天,編輯詞典也離不開這種方法。特別是壹些古文字辭書的編纂,不僅離不開偏旁部首,而且必須以《說文解字》十四卷為基礎,如《甲骨文匯編》、《金文匯編》。
李立新:北宋經濟繁榮,科技發達,尤其是科技水平領先於世界。北宋首都東京(今開封),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著名的國際大都市,人口過百萬。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托比是壹位宮廷鐵匠。不僅北宋發明了活字印刷,今天書籍印刷中最流行的中文字體“宋體”也是北宋形成並命名的。
印刷術被稱為“文明之母”,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古代印刷可分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雕版印刷發明於隋,盛行於唐,完善於宋。雕版印刷很復雜,因為是整版雕版印刷。北宋清朝時期(1041 ~ 1048),托比在世界上首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是單字雕刻拼接印刷,單字可以重復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有了活字印刷,印刷書籍的數量成倍增長。書籍的普及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教育的發展,中國的歷史進入了壹個嶄新的時代。
宋體是宋代出現的適應雕版印刷的中文字體。到了宋代,雕版印刷已經相當完善了。因為當時的書每版都是印兩頁,所以雕版和制版都是用長方形的木板。木板有木紋,壹般是橫著的,刻的字橫線和木紋壹致,比較結實。但當刻字的豎線與木紋交叉時,就容易斷裂。所以字體的豎線比較粗,橫線比較細。即使橫線很強,末端也容易磨損,所以末端比較粗。於是就出現了豎粗橫細,橫線末端有粗點的宋式造型。1000多年來,宋體字沿用已久。
河南不僅有燦爛的古文字歷史,而且在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領域也做出了巨大貢獻,王永民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王永民,河南省南召縣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在1978 ~ 1983期間,他研究發明了被國內外專家評價為“其意義不亞於活字印刷術”的“五筆字型(即王碼)”,首創了“漢字部首周期表”,發明了25鍵4碼高效漢字輸入法和字兼容技術,在世界上首次打破了漢字輸入計算機每分鐘,據1992調查,當時中國85%的計算機用戶使用的是王碼(五筆字型),它已成為全社會最普及、安裝最多、影響最大的計算機漢字技術。王永民被譽為“中國計算機時代的畢升”。
文化搖籃書法之鄉
——繁星閃爍的中原書法史。
與漢字發展史密切相關的是獨特的中國書法史。從商周到近代,漢字的風格是不斷發展的。從形式上看,有篆書、隸書、楷書、行草等字體。就藝術風格而言,不同時代,不同書法家,不同風格,形成了日月相連,山川生輝的局面。河南古今書法遺存特別豐富,各種書法風格都能在河南找到。
翟本寬(鄭州大學教授):除了殷墟中眾所周知的甲骨文外,在河南還出土了大量的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也稱為鐘鼎文。它們用鋼筆寫在柔軟的空白紙上,然後鑄造在青銅器上。青銅器銘文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由於書寫工具不同,筆畫比甲骨文中的筆畫粗而飽滿,結構工整稀疏。
我國古代石刻遺存眾多,尤其是石刻中保存的極其豐富的書法藝術,是書店值得珍藏的瑰寶。河南碑刻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各種書法風格盡顯其雅。據65438 ~ 0960年全省石刻調查,獲得資料5000余份。比如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指甲骨文、金文、張文、六國文字。《正始詩經》中的古文屬於大篆的壹種,《正始詩經》又叫《石三詩經》,有古文、篆書、隸書三部。三國在正始廢帝(曹方)。隸書:河南的隸書碑刻相當多,居全國之首,如孔廟碑、李孟初碑、懷遠寺碑等,都是隸書珍品。楷書:《龍門四品》、《龍門二十品》、《龍門三十品》在龍門的北魏造像,初唐初褚遂良在造像題詞中所寫的《壹闕佛龕碑》,堪稱書苑中的奇葩。刻於龍門固陽洞北壁的《石》,是龍門造像中的碑刻書法傑作。
宋代書法既有對前人的繼承和發展,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北宋的蘇、黃、米、蔡開創了書派,宋代的開創了瘦金書派,在宋代書派中獨樹壹幟。新鄉縣原大觀碑以較大篇幅保存了這種書法風格的實物資料。碑文是趙霽寫的。行書:比如褚廷輝寫的《程伯賢墓誌銘》,可以算是唐代壹般行書的代表。這部編年史是唐代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劉同所撰,楚廷所教。除春華亭貼中發現的書跡外,出土的記載都是新發現,字體飽滿均勻,有頓挫之效。草書:河南偃師所撰《聖賢太子碑》首次用草書書寫碑文,這是前無古人的先例。這塊碑刻於699年,唐武帝二年,武侯上書,為女子立碑。
河南地處中原,鐘靈很美。有許多著名的書法家。有史料記載的河南書法家多達4000人。他們中的壹些人在書法發展的轉折點上起到了開拓性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翟本寬:實際上,倉頡、李斯和許慎不僅對漢字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還是著名的書法家。李斯被譽為“小篆始祖”。此外,河南還有幾位著名的書法家。壹個是漢代書法家蔡邕,蔡邕人,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陳(今河南杞縣)。蔡邕擅長篆書,尤其是隸書,有八體之美。西平四年(175),東漢政府在洛陽臺前立了46塊石碑,用以校正儒家經典,史稱“西平石經”,其中有壹部分是蔡邕所撰。這部石經不僅對古籍的校勘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書法藝術上也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是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鄭道昭(?~ 516),開封人,北魏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不僅是北朝第壹,也是真書中的佼佼者,不愧為北朝書法家。
楷書之祖鐘繇與褚遂良。鐘繇(公元151 ~ 230)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人,號鐘太傅。下至三國時,鐘繇(常遠)等都有申報表格。,這是官方書籍的祖先。鐘繇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鐘書分為三部分:壹是碑文(即官書),二是章程(八分),三是行書(書信所用)。《三體》不錯,梁武帝評價為“雲鶴遊天,群眾戲海”。於世南還說:“鐘太傅博士的老師升官了,他跟著曹、蔡,模仿學習,成了壹個。真的,他贏了精研。”
褚遂良,河南楊宅(今河南省蔚縣)人,初唐四大書法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基並稱。其影響不僅遍及中國各地,還遠播至日本、韓國等國家。他以楷書創作,傳世作品有《壹闕佛龕碑》、《孟大師碑》、《方碑》、《雁塔聖教序》等。《墨辯》曰:“善書法,或學仲宮之飄逸,或學他人之薄硬。”
劉德盛,東漢時期潁川(今河南蔚縣)人。史書盛傳,行書是劉德盛創造的。行書是對書法藝術發展的壹大貢獻,從楷入行尚屬首次。
草書大師王鐸。王鐸(1592 ~ 1652),字王,河南人。到了明朝末年,書法還是有魅力的,沒那麽蒼勁有力了。在書法藝術上,他法度創新,在董派之外獨樹壹幟,在當代享有盛譽。他的書跡特別豐富,在金夢、沁陽、濟源、浚縣等地都有材料,尤其是他的手書帖《準山園》。
西部華人(河南省書法協會常務理事):在古代,中國有很多著名的書法家,今天的河南書法正在蓬勃發展。近20年來,河南在歷屆全國書法展中始終獲得壹、二等獎,是全國公認的書法大省。可以說“中原書風”在中國真的很流行。以謝瑞傑、張海、王成等為代表的壹批書法家在河南省乃至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在2005年中國書法協會換屆選舉中,河南省書法協會主席張海當選為中國書法協會主席。目前,河南書法隊伍已形成布局合理的金字塔結構,書法愛好者200多萬人,中國書法協會會員構成骨幹,5 ~ 10名家處於領軍地位,整體發展態勢喜人。
音、形、意的完美結合
——漢字的發展特點和規律
介紹完中原的漢字和書法歷史,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漢字。與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他們有什麽突出的特點?簡而言之,它有三個特點:壹是以表現形式為主,也能表現聲音,形聲結合,表現力強。二、結構規整,文筆飄逸,字壹聲,抑揚頓挫,形神兼備。第三,它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漢字的歷史已有四五千年,其發展演變從未停止。它包含了古代社會各方面的豐富信息。四是言簡意賅。同樣的內容用中文寫的話需要壹頁,翻譯成英文的話超過壹頁半。
鄭惠生:寫作的三要素是形式、聲音和意義。形式-文本本身的形式,它是如何寫的;聲音——用這種形式標記的音節,以及它讀起來是什麽聲音;意義——這種發音能表達什麽?中國的漢字過去叫象形字,但象形字只是漢字使用的第壹種造字方法。中國的漢字絕大多數是形聲字,既表音又表意,最能體現形、音、意的結合。比如“瞥”字,分為兩部分,上“我們”和下“眼睛”。根據漢字的構詞規律,我們可以從形來理解形和音義的關系:字從眼中聽起來很響,其義是“要快看”,所以字是“從眼中看”,讀音是pi,所以雲是“無聲”。西文字母易表音難表意,如英語中的“peep”讀作“〔pip ”,意為“壹瞥”。雖然發音和拼寫很容易區分,但是妳能從peep的拼寫中想象出“快看”的含義嗎?漢字最善於表形、表音、表意,所以能打破幾千年的時空距離,成為歷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強的壹種文字。
李立新:漢字的發展有三個規律:第壹,漢字有簡化的趨勢。作為壹種表意文字,漢字的初始形態大多相當復雜。在幾千年的使用過程中,漢字經歷了壹個由繁到簡的自然演變過程,簡化的方式有:變圖形為符號;刪除多余和重復的部首;用筆畫簡單的字體替換筆畫復雜的字體;截取原詞的壹部分替換原詞等等。漢字字形大致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渭北-楷書,輔助字體有行書和草書兩種。
第二,漢字有規範化的趨勢。早期的漢字,沒有壹定的規則,偏旁部首的位置不固定,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同音異義現象也相當嚴重。漢字同時被簡化和標準化。標準化主要由政府完成,最重要的是秦丞相李斯完成的《同文錄》。後來許慎的《說文解字》、《西平詩經》、曹魏的《正始詩經》、唐代的《開城詩經》,都對漢字的規範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漢字有形聲字的趨勢。漢字是表意文字。甲骨文中,形聲字主要是形聲字和會意字,形聲字的比例只有20%。到了許慎的《說文解字》,形聲字已經占到了80%。今天,漢字中形聲字的比例高達90%。可見,漢字的發展有壹個形聲字的過程。因為人類語言表達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壹部分是象形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好在象形漢字是會字,表達新義的形聲字是用同音字加表義的形聲字形成的。由於形聲字可以由大量的單個形聲字組合而成,可以很容易地表達語言中的新義,解決了漢字數量不足的難題。但形聲字並沒有破壞漢字的表意功能,因為表意字還有壹半,俗話說:“壹個讀書人,能讀壹半”,這就是漢字的妙處。
漢字的特點和規律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特別是中原人民的靈感和智慧,也說明了漢字是壹種古老而又常新的與時俱進的文字,能夠適應現代化的要求。
弘揚漢字的文化底蘊意義重大
張生漢(河南大學文學院):歷史上,無數河南人為中華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對漢語言文字的研究和整理,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建設現代化的新河南,也要在漢語言文字特別是漢字和漢字文化的研究、推廣和應用方面有所作為。為此,我認為,壹要做好河南省語言文字工作“十壹五”發展規劃;二是重視專業隊伍建設,加強漢字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讓河南努力成為漢字信息技術產業大省。
韓玉紅(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漢字是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弘揚漢字文化有助於增強全球華人的凝聚力,不僅有利於國家統壹和民族團結,也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由於漢字在中原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弘揚漢字文化對中原崛起和河南復興也具有重要意義。
弘揚漢字文化,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漢字,將有助於中華文化以更大的步伐走向世界,有助於世界各國人民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消除誤解,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
弘揚漢字文化,有助於世界上更多的人認識中國獨特的書法藝術,獲得更多獨特的審美享受,獲得新的快樂和娛樂的方式方法。
漢字是神奇的文字。從書寫和打印的角度來看,漢字在同壹個文檔中用紙最少。壹位聯合國高級外交官說,在任何壹堆文件中,他壹眼就能看出哪壹份是中國的,那是最薄的壹份。顯然,漢字更符合經濟原則和環保精神,漢字文化實際上具有很強的現代性。
漢字是偉大的文字。自從吳彼字庫等各種計算機數字記錄方法問世以來,實踐證明,漢字的記錄速度並不落後於任何拼音文字。弘揚漢字文化至少有利於加快漢字文化圈的現代化進程。
有懂多國語言的專家做過這樣的比較:漢字出現以來,* * *創造了5萬多字;現在大部分都“死”了,不再用了。日常交流中常用的單詞只有1500左右,人們只需要掌握4000 ~ 6000個單詞就可以應付壹切。英語有50萬到60萬個單詞。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年大約產生1,000個新詞,這意味著即使是大學專家每年也需要學習1,000個新詞。但是,由於漢字具有特殊的造字能力,我們只要把熟悉的字重新組合起來,就可以理解和掌握時代變化帶來的任何新事物,不需要再不斷地學習新字。這種文筆在沒有“後續投入”的情況下,省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啊!這就是漢字的魅力和現代價值,當然值得大力提倡。
漢字文化必將成為世界壹道亮麗的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