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孔子的十個故事

孔子的十個故事

第壹,智慧與和諧

——故事根據列子:仲尼改編。

孔子有壹個弟子,名叫夏紫。有壹天,他向孔子請教壹些同學的修養問題。

他問:“老師,顏回是什麽樣的人?”

孔子猶豫了壹會兒,回答說:“顏回的善良勝過我。”

“那自貢呢?”夏紫接著問道。

“他!他的口才比我好。”孔子笑著說。

“魯茲的同學魯茲呢?”夏想接著問道。

孔子開心地笑著說:“論勇武精神,我們不如他。”

“那張的孩子呢?張子也有老師嗎?”夏紫很懷疑。

孔子頓了頓,說:“同學張子,為人處事,莊重嚴謹,勝過我這個老師。”

聽了這話,夏紫忍不住站了起來。他鞠了壹躬,問道:“老師,這個我不懂。”既然那四個學生都比老師有錢,為什麽還要學妳?"

孔子看到夏紫這個樣子,就把手舉起來按了下來,親切地對夏紫說:“夏紫!別急,坐下來慢慢聽我說。顏回雖然很善良,但有時候太過善良,導致內心難以承受,使他盲目遷就他人,影響自己對形勢的正確判斷,從而害人害己。所以,雖然他可以善良,但他受不了。(註:佛教徒有時說慈悲滋生災難,就是這個意思)”

孔子接著對夏紫說:“至於子貢,他的口才真好,可以說口才不是障礙。他精通語言的妙用,卻不知道語言的局限性和沈默的力量。因此,他可以據理力爭。”

子曰:“魯茲英勇善戰,是不可多得之將。但是有時候不懂得謙虛,不懂得退讓,懦弱,防守,動不動就動手。妳發脾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才能勇敢無畏。”

“而張子,”孔子說到這裏,沈了下去,接著說,“他是如此的莊嚴和嚴謹,他不能容忍的事情。妳不能和顏悅色,不能遷就骯臟的人,人們都怕它,遠離它。所以,他可以強大,但不和諧。”

“所以,”孔子最後總結道,“我把這四個學生的長處加起來,也不想改變我的修養。這就是為什麽他們要全心全意跟著我學。”

第二,神武不殺人。

提到儒者君子,人們往往會把他們與溫文爾雅、彬彬有禮、文弱書生的形象聯系在壹起。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很容易給人留下和藹可親的老先生的印象。然而,古籍中對孔子的才華和相貌的描述卻令人驚訝。

根據《孔子與淮南子》家族故事中的相關記載,孔子額頭寬闊,獅鼻闊口,大腦殼頂部微凹。體長(周)九英尺六英寸。周制為壹尺,現代約二十至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說,孔子當時的身高至少有1.92米,是標準的山東漢子。記載還說孔子的智慧超過了周朝的長虹,壹個通曉天文地理人事的官醫。孔子的勇氣壓倒了當時的勇士孟賁。孔子輕裝上陣,追兔子,就能在兔子拼命亂竄時把它踩在腳下。孔子舉起雙臂,可以托起倒下的城關大門。然而,盡管孔子有過人的膽識和本事,卻是深藏不露,鮮有人知的。他只是致力於培養原仁,宣揚先王之仁,最終成為壹代素王,千古聖人。所謂素王,在古代是指有帝王之德,沒有帝王之位的素王。

孔子生活在壹個只有幾百萬人口的時代。但向孔子學習的弟子多達三千人。他們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有著各種各樣的才能。有了孔子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再加上弟子們的協助,在當時的壹個國家尋求權力並不難。但孔子深知,如果沒有純粹的道德思想作為基礎,文化教育跟不上,只靠權謀勢力的支撐,社會的穩定和大眾的幸福是不會長久的。而且這種情況下的穩定和幸福也是不現實的。

所以,孔子寧願窮其壹生,苦其壹生,被人誤解,不知時事,也要承擔起繼承和發揚傳統優秀文化和優秀政治智慧的偉大任務,為全世界創造和平,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礎。孔子不計較個人得失,始終註重世人的道德修養和純粹社會思想的引導,從根本上拯救世人,這在當時很少有人理解。甚至壹些個人道德修養很好的道教隱士對此也頗有微詞。但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正是孔子,以及後來真正的儒生所做的。

禪宗創始人達摩在來華前觀察了中國的大乘氣象,這與儒家精神在中國的存在有關。所以有壹位禪師說,孔子如果用佛教的標準來衡量,應該是八處以上轉世為大菩薩。

第三,窮人幸福。

——故事根據《莊子:讓王》改編

有壹次,孔子受楚昭王之邀去楚國訪問,從陳和蔡之間經過。陳和蔡的醫生都害怕孔子被楚國重用,對自己的國家不利。於是,他們派兵把孔子及其弟子困在陳、蔡之間。孔子壹行人連續七天沒有生火做飯。煮好的野菜湯裏沒有壹粒米,讓很多弟子無精打采,壹副菜色。此刻孔子還在室內,弦歌未停。

這時弟子顏回在外面選擇野菜,看到魯茲和子貢在壹起,喃喃自語:

“先生兩次被魯國驅逐,都沒能留在衛國。他用歌聲講課,連背的樹都被砍了。去拜訪周的時候,被老子罵了壹頓。現在,他被困在陳和蔡之間。不禁止殺先生和欺負先生..王先生還在這裏,彈著琴弦,彈著鋼琴,自得其樂是不是真的君子無恥?”

顏回聽到這裏,無言以對。我不得不進屋告訴孔子。孔子聽後,推著鋼琴嘆道:“魯茲,子貢!妳們真的是壞人嗎?把他們叫進來,我有話要對他們說。”

魯茲和子貢進了房子。魯茲向孔子訴苦:“老師,我們到了這個階段,可以說是窮途末路了!”

孔子聽了,厲聲說:“魯茲!這是什麽?君子知道道就是交往,卻不知道道就是貧窮。我們抱著仁義原則,在這個亂世裏少仁少義,吃苦耐勞,是很正常的。我們為什麽要窮?自省無愧於道,遇事不失德。寒氣來了,霜雪落了,妳才會知道真正的松柏強茂。過去,齊桓公在楚國受辱,但他樹立了王霸的野心。在曹受欺負,所以有稱王稱霸之心。越王在會稽受盡屈辱,卻更加堅定了復國的決心。這壹次,我們遇到這樣的磨難,豈不是壹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之後,孔子回到琴案前彈奏。魯茲聽到後,也拿著武器,跟著節奏跳舞。子貢見此,慚愧地嘆道:“真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的時候是快樂的,失意的時候是幸福的。他們所享受的與得失無關。內外環境道德安慰有得有失,但作為寒暑風暴的替代,不足以擾亂自我心靈。

第四,藝術連接他的心

-故事根據韓國詩歌傳記改編。

有壹天,孔子遊手好閑,在室內彈琴自娛。弟子曾參和子貢坐在外廳,專心聆聽。

曲末,曾參喃喃自語道:“哎!這怎麽可能?老師的琴聲如何能透露出壹種貪婪、惡毒、邪惡的情調?在琴聲裏,怎麽會這麽嚴重?”

對於曾參說的話,子貢在心裏,也同意了。但是,他沒有回答曾參的話,而是站起來往室內走去。

孔子見子貢進來,壹臉不解,規勸道,於是放下琴,等他開口。子貢把剛才曾參說的實話說了出來。

孔子聽了子貢的話,對曾參感到很驚奇。他說:“曾參真是天下第壹大聖!他已經熟悉旋律的奧秘了。”

然後,孔子繼續向子貢解釋事情的原委。他說:“剛才,我在彈鋼琴,彈了好幾箱。壹只老鼠在室內遊泳,被壹只貓發現了。貓跟著橫梁,悄悄靠近老鼠。然後,選擇合適的位置,瞇眼,彎腰,等待時機,救老鼠。後來貓的如意算盤沒有得逞。因為貓當時的心態反映在我心裏,我很自然的通過琴琴表現出來。所以曾參說我的琴聲裏有壹種貪婪邪惡的情緒是恰如其分的。”

儒家經典《禮記·樂記》中說:“樂多出於人心。人的情緒是冷漠的,聲音體現在外面。聲音的變化是藝術化的,它變成了音樂。因此,在太平天國統治時期,流行音樂通常充滿了安慰和歡樂。也反映了此時的國家政治,處於清明平和的狀態。在動蕩的年代,流行音樂往往充滿了怨恨和憤怒。也反映了此時的國家政治,處於政令不暢,上下背離的局面。而壹個接近亡國的世界,它的流行音樂,會充滿悲傷和憂慮。說明這個時候的人已經陷入了困境,只能通過回憶過去來安慰自己。所以,發聲之道和從政之道是相通的。

五、要知道善良的程度

——故事根據《淮南子》和《說苑》改編。

有壹段時間,魯國的法律規定,如果有人從魯國贖回壹個在其他諸侯國當奴隸的女人,這個人可以去政府領取報酬。

有壹次,子貢在壹個諸侯國贖回了壹個魯國人,卻婉言謝絕了朝廷的賞賜。孔子聽說後,對子貢說:

“子貢!妳做錯了。聖人可以移風易俗,讓人效仿,影響後代,而不僅僅是為了符合自己的利益。目前魯富人少,窮人多。如果救贖者回去領賞金,就被認為不誠實,沒有賞金的激勵,願意救贖的人會更少。所以妳這種只考慮自己道德修養的行為,會造成以後魯國人不願意去其他諸侯國贖人。”

魯茲聽了孔子的教導,深受啟發。後來,當他救了壹個溺水的人,別人想送他壹頭牛來感謝他,魯茲恭敬地接受了。孔子知道後,高興地說:“將來會有許多魯國人願意救人於危難之中。”

不久,魯茲被任命為浦城總督。為了防止洪水,政府動員民工在春天到處修建溝渠。魯茲看到每個人都很努力,卻沒有帶足夠的食物,所以他用壹部分工資來幫助每個人,壹頓飯和壹碗湯。孔子聽說此事,趕緊派子貢去擡糧食,破壞炊具。魯茲發現後非常生氣。他憤怒地跑到孔子那裏,喊道:

“老師會嫉妒我的仁義嗎?魯茲從老師那裏學到的只是仁和義兩個字。義,而這個世界* * *占盡,* * *占盡便宜。現在,魯茲做著仁義之事,把自己剩余的食物與大家分享。老師為什麽禁止?我想不通!”

孔子聽了魯茲的故事後,搖搖頭說:“魯茲!妳還是那麽粗魯單純。如果妳覺得農民工吃不飽,為什麽不告訴陸俊?讓魯軍開糧倉幫他們?妳用妳的私人工資來伸張正義。這種行為是在阻撓盧俊的好意,是在彰顯妳自己的道義。現在收手也許還不晚,否則,懲罰妳的那壹天很快就會到來。”魯茲聽到這裏,啞口無言。果然,丞相派人找到孔子,說:“王先生派弟子幫助民工,難道要和魯君爭民嗎?”

看到這種情況,孔子知道解釋也沒用。於是他帶著門徒離開了魯。

第六,好容易不壞

——故事根據《說苑》改編。

在魯國,有壹個名叫漆雕·馬人的紳士。先後服務於臧文忠、吳忠、汝三代魯醫。

有壹次,孔子問馬說:“妳丈夫在臧家工作,他們家有三個人是醫生。妳能告訴我哪壹個更明智嗎?”

半人馬回答道:“臧家有壹只非常貴重的龜殼,名叫蔡。如果有什麽大事件不能決定,就用蔡來預測疑點。文仲大師時期,三年壹次用‘蔡’占蔔。吳中主政時,三年內兩次用‘才’占蔔。儒子融大師三年三次用“才”占蔔。我親眼所見。至於三個博士誰最聰明,半人馬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笑著說:“先生真會說話!”"

孔子回國後和弟子們談起這件事,贊嘆道:“人馬座先生真是君子!”他不想在別人面前說主人的德行和愚蠢,但他巧妙地舉了壹個例子來說明事情的真相。他的意思是,壹個人,因為缺乏洞察力,沒有遠見,所以要壹次又壹次地去求占蔔。而古人雲:善易者不預。換句話說,壹個真正有知識、有智慧的人,不需要占蔔就能直觀地了解事物變化的規律。"

七、小心鬼神

在《論語》中,關於鬼神主要有兩點。

比如《詠葉篇》:樊遲求知。孔子說:“我知道為人民服務,遠離鬼神的意義。”

進階章節:陸機問鬼神。子曰:“不能服人,何以服鬼?”“敢問死。”嶽:“不知生,何以知死?”

從上面可以看出,孔子是相信鬼神存在的。但他認為,鬼神與人性還是有區別和距離的。我們各奔東西吧。不要搞混了。特別是對於政治家來說,要做到政治和宗教結合不失敗。所以,還是敬而遠之的好。對於壹般人來說,如果連人道主義的東西都不懂,都擺平了,卻想深究鬼神深層次的問題,只會讓自己更加迷茫,讓自己陷入困境。

同理,如果妳不清楚當下“活著”的現象,那麽妳就無法理解未來“死”是什麽樣子。如果妳不能清醒、平靜、快樂地面對“生”,那麽妳也不能清醒、平靜、快樂地面對“死”。只有能對生死保持清醒、冷靜、快樂的人,才能超越生死。

另外,孔子也沒有談到社會上壹些怪異、暴力、混亂、神秘的現象。因為他們很容易迷惑普通人的思想。所以在《論語》中有“子不談奇、強、亂、神”的說法。聲明。

孔子教人修行,走的是非常踏實的路線。即註重從當下出發,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他不和妳談功夫。他談論神秘的現象。用佛家的話說,他傳授心法,走智慧解脫之路。如果妳對生命的現象有了透徹的了解,其他的事情自然也就清楚了。

平淡是真,平常心是道,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的心態能變得越來越平常平淡,那麽,無論我們在哪裏,都有機會讓我們悟道,獲得真正的智慧。

八、知仙不為。

——故事根據《列子:黃帝》改編。

有壹次,趙國的君主趙襄子帶領十多萬人到鐘山打獵。所到之處,草木踐踏,山巒焚毀;方圓在壹百英裏之外,到處都是人和煙火。

這時,我突然看到壹個人從石墻裏走出來,帶著煙火緩緩上下。他們壹看,都以為遇到鬼了。火勢蔓延到其他地方,他又慢慢走出火場,經過的地方似乎對他沒有任何阻礙。

趙襄子見到他很驚訝,於是派人邀請他呆壹會兒。那人悄無聲息的來到祥子身邊,如入無人之境。祥子仔細觀察,發現他像個人。呼吸聽起來也像人。

於是,祥子恭恭敬敬的問:“請問先生,是用什麽魔法讓自己住在石頭裏的?”妳用什麽魔法把自己投入火中?"

只見那人望著遠方,淡然答道:“石頭是什麽?火是什麽?”

“哎!”祥子有點詫異。“剛才,妳出來的地方是石頭,妳進去的地方是火!”"

男人聽了,微微低下頭,看著包。然後他擡頭繼續無視遠方。過了很久,他回答說:“我不知道!”然後,飄走了。

魏文侯聽說後,問孔子的弟子夏紫:“那是個什麽樣的人?”

夏天,惠文侯說:“根據從老師那裏聽到的話和教導分析,那個人很可能是壹個已經把心和物融為壹體的神仙。這樣的人,傷不了外物,遊不了石,舞不了水火,毫無障礙。”

“哦!那妳為什麽不呢?”侯文笑著問。

夏紫搖搖頭:“這需要純粹的欲望,只有聰明地思考才有可能。我能在哪裏做那件事?只說實話。”

“那妳老師,為什麽不呢?”侯文接著好奇地問道。

“我們老師,他是壹個能做而不做的人。”夏紫愉快地回答道。

“這是為什麽?”侯文不禁問道。

看著有點焦慮的侯文,夏紫笑著說:“老師是為我們準備的。妳想想,如果老師像神仙壹樣無知,那我們壹旦有什麽問題和危險怎麽辦?”

侯文聽說了,大嶽。

聖人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直接有效地幫助我們,不惜犧牲自己的肉體享樂,與我們同甘共苦,共赴險境。所以很容易說:聖人的吉兇,百姓共享。菩薩說:地獄不空,我不成佛。

九、真正的儒者風範

在《論語》中,談到儒生的修養,孔子說:以道為旨,以德為靠,以仁為靠,以藝為遊,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弟子的目的,也是要他們最終明白人生宇宙的道理,獲得真正的智慧。只有這樣,弟子才能真正自救,從而懂得助人自救。

“以道為旨”就是君子要把學習和體悟道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野心方面,有意識的去感受他是最理想的。

“以德”是指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首先要守住目前已經取得的成績,也就是在內心深處,別人和妳是壹體的壹種心境。然後,逐漸擴展這種心態。壹個人可以感知別人,甚至是其他事物,他與自己融合的範圍越大,可以說他保持的德性就越大。他拯救世界和人民的動機就越純粹。只有這樣,愛,愛事物,愛社會,愛國家,甚至愛整個世界,才不會是自欺欺人的謠言。

以道為旨,以德為靠,是君子內修德的原則。以仁為依托,在藝術中遊走,是壹種講君子外在道德的方式。

“仁”就是君子為人,以愛他人、愛事物為準則,以利他人、利事物為目標。

“遊藝”是指君子要盡可能地掌握各種知識和技能,以便及時準確地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給別人、給社會帶來具體有效的幫助。

“徜徉於藝”的藝術,指的是孔子時代的“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就現代學科而言,

“禮”包括哲學、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識。

“音樂”包括音樂、舞蹈、美術、影視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射”指的是軍事和武術。

“禦”是指各種駕駛和操作技能。

“書”指的是文學和歷史素養。

“數”包括科學和經濟知識。

作為壹個儒家君子,妳必須對上面提到的六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有壹個基本的了解或掌握。至於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可以根據個人資質和因緣重點關註。

這“六藝”看似內容很多,但從根本上來說,都有共同點。如果能理解孔子所說的“壹致”。那麽當妳學習的時候,妳就會快速輕松的抓住重點。這個時候,妳才真正可以暢遊在各種知識的海洋中,而不會沈迷其中。

X.仁慈之光

雖然儒學研究的最終目的也是啟蒙之路。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孔子更多談的是“仁”的概念。這和孔子當時生活的環境有很大關系。

孔子生活在壹個道德淪喪、禮樂崩潰、戰亂不斷的時代。當時他們到處鼓吹權力,追求功利,竭力攻擊競爭。通向世界,壹群人窮困潦倒,生活毀於壹旦。為了挽回“爭”的弊端,孔子帶著壹批弟子,周遊列國,到處播撒仁政的種子。雖然他知道在有生之年很難看到它們開花結果。雖然他知道甘昆作為壹介平民很難扭轉乾坤。但他自強不息的濟世情懷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拯救民心的意誌,使他更顯儒者本色。

“冷了就知道松柏會枯萎。”可謂是孔子本人人生性格的真實寫照。

在《論語》中,孔子多處談到“仁”。但都是講“仁”的外用,以及如何實現。至於“仁”本身,沒有正面描述是什麽境界。究其原因,仁的本體是無法用語言準確描述的,這要靠學者們的努力。

對於如何做到“仁”,孔子也根據不同弟子的不同習慣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所謂教要因勢利導,對癥下藥。例如:

當習慣於清貧享樂的弟子顏回問“仁”時,孔子說:“克己為仁。壹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為仁,為己,為人?”

有領袖氣質的弟子仲弓問及“仁”時,孔子說:“出門在外,會覺得自己是個大客人,讓百姓覺得自己是個大祭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州內無怨,家內無怨。”

而當口才和商才都是徒弟的時候,子貢又問:“如果妳能奉獻給人民,幫助人民呢?”能說是仁者嗎?子曰:“仁者,必聖也?堯舜還病著呢!仁者,欲立而立,欲達而成。可以說仁的壹面已經有了。"

因材施教的例子很多。可見,“仁”的境界畢竟是壹種內在的體驗。就像佛教徒所說的“佛”和道家所說的“道”壹樣,屬於壹個終究不能說也不能說的範疇。

不過,下面孔子的話可能會透露壹點消息。

子曰:“仁遠乎?我欲仁者,我仁也。”這句話,孔子好像在說,仁!事實上,她離我們很近。當我們想要的時候,我們可以得到它。為什麽?因為事實上,我們從未失去它!只是因為我們總是在尋找其他的東西,好像她不存在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