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統治者迷信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會不會下雨,莊稼會不會有好收成,戰爭會不會有勝利,要給鬼神祭祀什麽,以生育、疾病、做夢等事情來占蔔,了解鬼神的意誌和事情的好壞。占蔔用的材料主要是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在甲骨背面挖或鉆壹些小坑,用來占蔔。這種小坑被甲骨文專家稱為“鉆”。在占蔔過程中,熱量被施加到這些凹坑上,使甲骨表面產生裂紋。這種裂縫被稱為“預兆”。甲骨文中的“蔔”字就像壹個符號。從事占蔔的人根據占蔔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兇。
甲骨文又稱“文琪”、“甲骨蔔辭”或“龜甲獸骨蔔辭”,主要指中國商代晚期(14-11世紀)王室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商朝滅亡,周朝興起後,甲骨文繼續使用了壹段時間。它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系統書寫形式。它繼承了原始的雕刻符號,開啟了底部的青銅器銘文,這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式。現代漢字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
壹般認為,清末官員、金石學家王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在河南安陽發現甲骨蔔辭。安陽市西北的小屯村,是商代晚期“殷墟”所在地。近百年來,通過考古發掘等方式,在當地出土了10多萬塊甲骨。此外,甲骨文也出現在河南和陜西的其他地區,其年代從商代中期壹直延續到春秋時期。
甲骨文的發現促進了世界各國學者對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並創造了壹門全新的學科——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