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統文化的發言1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是壹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累和凝聚的過程。下面列出的節日都是從古代發展而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和習俗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壹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壹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都與大川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的節氣有關。這至少在文獻上可以追溯到夏的《鄭瀟》和《尚書》。到了戰國時期,壹年劃分的二十四節氣基本完備,後來的傳統節日也都與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出現提供了前提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但習俗的豐富和普及還需要壹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習俗活動與原始崇拜、迷信和禁忌有關;神話傳說為節日增添了幾分浪漫;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和影響;壹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恒的紀念,滲透到節日中,都融入到濃縮節日的內容中,賦予中國節日深厚的歷史感。
到了漢代,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壹後的第壹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的穩定,科學文化的進步,為節日的最終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到了唐代,節日已經從原始崇拜和禁忌的神秘氛圍中解放出來,變成了娛樂禮儀,成為真正的喜慶場合。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出現了許多體育和遊樂活動,很快成為壹種時尚。這些習俗繼續發展並延續下來。
值得壹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中,歷代的學者和詩人都為節日寫過許多著名的作品。這些詩詞膾炙人口,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美妙的浪漫,高雅的風雅。
我國的節日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壹過節日就舉國歡慶,與我們民族悠久的歷史壹脈相承,是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2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們演講的題目是“粽葉飄香,弘揚傳統文化”。
再過幾天,就是農歷五月初五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那麽這是什麽樣的節日呢?
端午節是紀念詩人屈原的愛國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看到國家分崩離析,於5月5日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投江後,人們把竹筒裝的大米扔進河裏,幾千只船壹起扔,喊著鼓樂嚇跑惡龍,以此來表達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息息相關。端午節已經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情感和精神的重要節日。
端午節也是壹個健康的節日。端午節前後,正好是春夏交替。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病蟲害逐漸增多,是傳染病高發的季節。古人為了避免疾病,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驅趕蚊蠅蟲,凈化空氣。
在端午節,成年人也會喝雄黃酒驅蛇驅蟲,而孩子們會佩戴含有朱砂、雄黃和香草的香囊來預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了古人驅邪祈福的願望。因此,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端午節也是壹個體育節日,因為人們在水上賽龍舟。龍舟比賽是壹項壯觀的合作競技活動。賽龍舟能對群眾水上運動、強身健體、人民團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現在龍舟比賽已經逐漸演變成壹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了友誼紐帶的作用。
端午節也是壹個美食節,因為我們想吃美味的粽子。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的食品。
人們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品種繁多。從餡的角度來說,北方的棗多;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餡料。
同學們,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內涵豐富,因為各地風俗略有不同。壹些傳統習俗被淡化了很多。可能很多同學都不知道,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端午節,被韓國作為他們國家的文化遺產成功申請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同學們,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傳承。今天,從端午節開始,讓我們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文化,讓古老的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風采!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
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3中國——壹個偉大而繁榮的國家,壹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古老國家,是世界上唯壹延續至今沒有中斷的文明國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滋養著我們的民族之魂,成為支撐民族團結奮鬥、發展繁榮的精神力量。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僅有許多著名學者留給我們的燦爛著作和智慧,而且滲透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古至今,每壹個朝代、每壹代都有很多傑出的歷史學家。我從小就聽媽媽給我講司馬遷的故事。今天,我又在這本書裏看到了他。司馬遷-西漢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繼承父親的腳步,書寫歷史,用自己壹生的經歷寫出了中國第壹部傳記通史《史記》。
《史記》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記載了從古代傳說中的黃帝和顏地時期到漢武帝初年三千多年的歷史。它規模宏大,體系完備,* * * 130卷,52萬余字,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學、占蔔等各個方面,幾乎涵蓋了整個歷史時期的所有社會活動。是壹部百科全書式的傑作,被魯迅譽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
為了完成史記,司馬遷走出家門,四處遊歷。他走遍全國,遊長城,過黃河,登泰山,過長江。壹路上,他采訪民俗,考察文物,收集史料。這些活動使他獲得了大量史書上沒有的史料。
正當司馬遷全神貫註寫史記的時候,壹個意想不到的麻煩突然落在了他的頭上。原來他因為為壹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被下獄囚禁。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把血灑在墻上,毀了自己的壹生。但他認為《史記》還沒有完成,所以幾次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我必須活下去,我必須寫完這本歷史書!””他把個人的恥辱和痛苦都埋在心裏,把光滑的竹筒重新展開,在上面寫了壹行工整的字。
就這樣,司馬遷潛心寫作,終於完成了壹部輝煌的巨著——《史記》。
“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有別。”這就是司馬遷的人生觀。他認為他的死亡只不過是九根牛壹頭發。正是這種信念,讓他在現實生活中飽受閹割和冷落,卻有權評價史書中的每壹位君主和王子。在史書裏,他自己就是統治者。
在司馬遷眼裏,他只是壹個躲過了刑罰的人,但在我眼裏,他是壹個偉人,因為他是壹個敢於指責黃帝的人,壹個有勇氣的人,因為他能忍辱負重,壹個聖人,因為他把史記留給了後人。
真正的偉人,不是那些擁有巨大權力和巨大財富的人,而是那些有成就,有事業,有理想,能忍辱負重,能看透生死,名利的人。司馬遷坎坷的壹生是偉人的寫照,他人生的成功不在於權貴,而在於壹顆有成就、有事業、有理想、有名利的心。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整個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傳承和發展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的總和,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財富。
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4孔子說:“人可以有野心,不可以沒有野心。”曾子說:“士不可驕,任重而道遠。”但是,在這種所謂的道德背後,在英雄事跡中,總有壹種精神是千百年不變的,那就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在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具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誌向。民族精神是壹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是孟子的“修身養性”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然後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等。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精神無疑更具現實意義。
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這不僅拓展了民族精神的內涵,也深化了文化建設的理論。培育民族精神,要從大環境和小環境入手,進行老少皆宜的普及教育。在大環境下,國家應該提倡和鼓勵這種精神,讓人民擁有這種精神,並把它轉化為熱愛和建設祖國的動力。從小的方面來說,要把教育滲透到各種教育中去,弘揚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和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民族精神。,不斷發展而不落伍於時代;不拘泥於陳規,勇於創新;不敢驕傲,奮發向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振興中華民族精神。今天的大變革,新的偉大實踐,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最好時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復提煉,不斷總結,為民族精神寶庫增添光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也是民族精神前進的閃光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火焰,我們感受到中華民族閃耀著我們特有的堅忍不拔、大無畏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重新從貧困中崛起,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祖國的後代,我們要做的就是像前輩壹樣,把個人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在壹起,真正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誌報效祖國。這不僅是每壹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也是我們祖國的要求。
讓我們壹起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長壽之樹澆水施肥吧!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幾千年前。上至皇族,下至三公九臣。下至普通百姓,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商人都深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禮教體系的束縛。那麽傳統文化禮儀是什麽意思呢?
古代的三綱五常、三從四、九禮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社會各階層的交往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封建思想有很大弊端。瑣碎的規章制度僵硬地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它扼殺了人們追求自由和浪漫的靈魂。當然,也有壹些本質的部分值得被起訴。那就是尊重老師,尊重父母,規規矩矩做人等等。新時期的道德關懷也是幾千年慣例的結果。正確全面地看待文化的魅力,是看利大於弊,還是利大於弊。縱觀中國古代史,就是壓迫與被壓迫的交替、演變、演變。上下級之間的嚴格關系違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甚至可以註定是幾代人的奴隸。他們處於金字塔的底層,行使著被壓迫被奴役的權利。顯然,這種現象不利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但是它極大地抑制了社會的發展。對於這些不利於時代特征的文化,我們只能在歷史的長河中拋棄。對於壹些精華,要吸收並服務於社會生活,如孔融讓梨、救父、項九歲暖席等婦孺皆知、流傳至今的歷史典故,值得發揚光大。糟粕文化應該被埋沒在史料中,畢竟它們在歷史舞臺上留下了“美好”的痕跡。提供價值依據的參考,讓自己熟悉史記,無疑是了解古今,知道興衰的最佳途徑!精華要繼承,糟粕不要徹底拋棄!拋棄的方法有很多。第壹,不用的話很容易知道該怎麽辦。第二,如果不保存,它會徹底消失。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我覺得後者更好。借用中庸之道,萬物的興衰都是有規律的。全盤否定和肯定都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知其糟粕而不為,是最好的辦法!不就是因為新的是在舊的基礎上推出來的嗎?壹個不能正視自己民族歷史的民族不是壹個優越的民族,忘記糟粕有時就相當於空中樓閣。糟粕不就是成功與輝煌的基石嗎?糟粕、精華、落後、進步,這不就是壹個民族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嗎?
綜上所述,所有的動作能力,包括處理方法,都有靈活運用的空間!理性的保留和盲目的放棄,讓人感覺和萬裏不壹樣!有理者,有理也。權衡利弊反復推敲的結果更有說服力。盲人做事很傻。數經忘祖。魯莽的行為很難讓人信服!
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5親愛的領導和老師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中華美德,做文明青年”
時間如水,人生如歌。21世紀的朝陽在冉冉升起,歷史飛逝,譜寫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中華民族形成了代代相傳的美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昂揚精神,“以大德載物,以道濟天下”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壹個民族是無法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就鑄造在團結、勤勞、勇敢、自強的偉大民族精神中,我們不能忘記!
無數中華兒女,壹代又壹代,傳承中華美德,傳遞中華民族奮進的火焰。在發展的道路上,我們不難看到道德規範的踐行者。
忘不了,“我老了,人也老了;年輕有為的杜歡,年輕人,侍候老人。
忘不了孔融裏的“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是因為有禮貌”。
忘不了“人壹定要愛自己,後來人也愛自己;人要尊重自己,後來人尊重自己。”陶穆拒絕魚。
我忘不了“我向別人低頭卻又怨天尤人”。
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因為德在我心。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愛國、正直、拼搏、堅毅、改革、創新、勤奮、好學、勤奮、正直、尊師重道等,已經深深植根於我們現代人的心中。
妳有沒有註意到,張麗麗,這位《決壹死戰》中最美麗的女老師,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她的學生,用無私的愛譜寫了壹曲生命的贊歌?
妳有沒有註意到肝膽俱裂的吳斌在死亡之旅的汽車裏,在關鍵時刻承受著劇烈的疼痛?妳們用生命最後的1分16秒,完美詮釋了作為壹名普通駕駛員的責任與擔當,為我們樹立了堅守崗位,用生命為他人犧牲自我的光輝榜樣。
難道妳沒看到,航空報國的楷模羅陽,肩負著報國的誌向,用生命詮釋著航空情懷!
然而,在傳承美德的道路上,我們很容易發現許多尷尬和困惑。
總有人感嘆“世道變壞了”。在這個經濟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道德真的壹次次貶值嗎?
那些對長輩無禮,對朋友無禮,在公共場所橫沖直撞的人,能說明自己有教養,有教養,有禮貌,有文明嗎?在當今社會,文明禮貌和文化素養對壹個人和壹個民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下降了。與壹個號稱“禮儀之邦”的民族,壹個正在進行現代化的民族是否兼容?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
《易經》說:“天道健康,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德載物。”作為壹個中國人,讓我們感到自豪的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人定勝天,銳意進取,剛正不阿,居安思危,愛國愛民等等。,始終是我們民族脊梁在千變萬化的社會政治實踐中,面對各種矛盾和危機,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自覺意識。這種自覺基於危機感,賦予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歷史使命感,從而匯聚成中華民族愛國的長江黃河,壹路行進在世界的東方。
同學們,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有責任繼承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
傳統文化演講6師生: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中華文化永存”。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文化源遠流長。
兩千多年前,中國文化遙遙領先。“時不時地學習不是壹種樂趣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中,孔子說話有邏輯,以示人與人之間的禮儀。先說唐宋,這是詩歌最繁榮的時期。詩人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壹切感受,“留始,收拾舊山河,上青天!”“宋末,嶽飛望著破碎的山河,百感交集,寫下了《滿江紅》這壹壯麗的山河,來表達他重整乾坤的雄心壯誌。”設法登上山頂:它使我們腳下的所有山峰都相形見絀。“全詩沒有壹個‘王’字,每句話都說杜甫看嶽。可見當時的詩人和詩人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的!
中國的詩歌文化不僅聞名中外,而且陶瓷文化也深受外國人的喜愛。
在中國,制陶技術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的時代,形成了非常典型的時代技術和文化特征。再說瓷器。早在歐洲掌握制陶技術前1000年,中國就已經能生產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在博物館裏,瓷器是獨壹無二的,線條和比例是如此和諧。那些人物,風景,動物,甚至線條裝飾都畫得惟妙惟肖,仿佛要從中跳出來。這種精湛的技術,外國人是絕對做不出來的。所以瓷器在海外很受歡迎。另壹場拍賣中,壹件清乾隆仿景泰藍粉彩壽山福海雙龍耳蓋瓶以1792萬元成交,創國際瓷器拍賣之最!
我覺得除了這些,最值得壹提的是中國的飲食文化。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就連皇帝都是“天子”,所以中國人把吃作為第壹要務。連外國人都把它當成“垃圾”,中國人會做很多種:涼拌、清蒸、水煮、紅燒、糖醋、粉蒸、油燜等等。餃子、粽子、元宵和月餅都是中國特有的食物。現在,我們中國人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壹個詞——“吃”。打個招呼:“吃飯了嗎?”家人團聚,吃個飯;朋友聚會,吃個飯;逢年過節吃個飯;換季,吃個飯;娛樂,壹頓飯...看來我們的祖國沒有飲食文化啊!
現在,我們的祖國雖然繁榮昌盛,卻越來越西化,很多傳統文化逐漸被遺忘和失落。我們新世紀的孩子是與社會接軌的。保護和傳承中國文化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在我們手裏,壹定要讓中華文化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