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回顧漢字的歷史

回顧漢字的歷史

我們現在用的漢字都是進化來的,每個字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故事。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字體,每壹個漢字都展現了我們老祖先的大智慧。

在字體上,有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行書、草書、楷書、簡體字,也有各路書法家創作的字體。

甲骨文

甲骨文因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而得名,內容多為占蔔。

我們的祖先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問。有些占蔔是關於天氣的,有些是關於耕作的收成的,有些是關於疾病和早生的,還有狩獵、戰鬥、祭祀等大事需要問。於是先在烏龜肚子上的殼上或其他野生動物的骨頭上鉆壹個小洞,然後在小洞上放壹小塊紅色的碳或金屬,甲骨就被燒焦膨脹形成裂縫。巫師們根據裂縫解釋上帝的答案,然後把答案刻在裂縫旁邊。

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他刻的時候用直線,曲線也是用短直線刻出來的。筆畫粗細也均勻;因為刀是直提直收的,所以大部分線條中間略粗,兩端略細,細而結實,直而流暢,立體感十足。因為當時的文字沒有統壹,同壹個字可能刻的不壹樣,而且像壹幅畫,更容易猜出它的意思。

古代青銅器銘文

青銅器銘文是刻在青銅器上的壹種文字。在青銅器上刻字或鑄字,比在甲骨文上刻字要麻煩得多,自然要小心得多。所以青銅器上留下的文字大多是工整厚重,分布均勻,裝飾完美的。此外,由於中國人在甲骨文不用於占蔔的時候就已經在制造青銅器了,所以上面的銘文顯示的文字要比甲骨文晚很多。

較小/小型印章字符

秦統壹前,由於長期的地區割據,“異音異字”,文字形式非常不壹致,壹字多號現象十分嚴重。秦統壹後,宰相李斯創制了壹種流行的書法風格“小篆亦稱秦篆”。

小篆筆畫精細,故又稱“玉篆”。形狀為長方形,結構往往有左右對稱的現象,給人高大美觀的感覺。小篆字體細長,勻稱,筆畫均勻,端莊美觀。自秦以來,歷代書法家多以秦篆為標準,以纖細的豎式作為身體面貌。

隸書

隸書起源於戰國初期,成熟盛行於漢代。在書法史上,漢代隸書和清代隸書是隸書史上的兩座高峰。

隨著公元前壹世紀左右紙的發明,中國的人們覺得篆書真的很不方便,因為字母越來越普遍,知識越來越豐富。篆書不僅要在角上畫壹個圓,還要把線條寫得均勻,要花很多時間。於是開始變化,出現了筆畫向兩邊拉伸擺動的“隸書”。如果把寫篆書形容為雙手綁在壹起跳舞,“隸書”松綁了,很容易看出寫字的人自由多了——原本圓形的框框,現在變成了方形,特別是要左右“撇”和“握”,所以很瀟灑。

“隸書”的“隸”字,意思是“在下面乖乖做事的人”,也可以解釋為低級公務員,因為隸書是給下面人員使用的方便快捷的字體。為了書寫方便,文字從巫師用的“甲骨文”,貴族用的“金文”,秦始皇統壹的“小篆”,到漢代的“隸書”,變得越來越實用和流行。

行書和草書

如果說“篆書”是坐的意思,“隸書”是走的意思,“行書”是跑的意思,“草書”是飛的意思。為了寫得更快,人們有了“行書”和“草書”。雖然“隸書”已經比“篆書”寫得快,但出於實用目的,人們還是不滿和無奈。他們想寫得快壹點,於是有了“行書”和“草書”。很難說“行書”和“草書”是什麽時候產生的,因為即使是在早在公元三世紀就以壹種小篆為主的秦朝,戰爭中如果軍情緊急,為了快,也會隨身攜帶攜程行書和草書。但至少可以說,到公元4世紀,實際的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已經達到了頂峰。

行書和草書最大的特點是比隸書旋轉更流暢。為了快速,書寫者不再花時間慢慢地展示每壹筆的開頭和結尾,而是把上壹筆和下壹筆連接起來。即使不是真的連在壹起,每壹筆之間似乎都有壹條看不見的線。行書比隸書快,但比快草書慢。所以筆畫比較少連起來,不像草書有時候幾個字連起來,字連起來,好像把其中壹條線拉起來,所有的字都能連起來。

楷書

楷書始於東漢。有很多著名的楷書作家,比如歐緹(歐陽詢)、於緹(余石南)、顏緹(顏真卿)、劉緹(劉公權)、趙緹(趙孟頫)。楷書又稱楷書、楷書、楷書或真跡,是中國書法中常見的字體。其特點是:造型方正,筆畫直,可作模型,故名。

唐代楷書,像唐代國家局面的繁榮,真的是前無古人。書法風格成熟,書法家輩出。楷書方面,初唐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都是後人看重其楷書作品,視之為書法的典範。

古代有壹句話,學書法:“學書須從格局入手,寫字須從大字入手。漢字以面為基,漢字以歐為基,漢字熟了,再聚成小字,以王鐘為法。”但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的結果,初學者先學習太大的字並不合適,比較適合中字母。

楷書應與行書、草書同時發展。也可以說是為了寫得快,讓上壹筆更容易和下壹筆銜接。楷書是根據隸屬度,加上壹些行書和草書的筆畫。

楷書相對於刻板的篆書和厚重的隸書,增加了許多輕“意”和如鳥啄的“鉤”與“鎬”。這些筆畫都是“重筆畫”,所以寫得比較快,看起來也比較輕。雖然沒有草書快,但與篆書、隸書相比,工整易寫。自7世紀以來,中國人在大多數重要的官方文件中都使用楷書。

簡體漢字

嚴格來說,所謂的“漢字”應該叫“漢字”,因為中國很多民族長期以來都有自己的文字,只是因為漢族占多數,所以采用了全國通用的文字。

今天所謂的簡化字,除了少數新造的,在以前的行書和草書中都有出現。也可以說,雖然從7世紀到20世紀,中國的人們使用的是“楷書”,但大部分都是繁體字。為了快捷,人們已經產生了壹些簡化字。

比如“吉”寫成“吉”,“畫”寫成“畫”,“區”寫成“區”,“藝”寫成“文”,“歡”寫成“歡”...後者顯然容易寫得多。

另外,在“偏旁”上,比如旁邊寫“燕”字,旁邊寫“食”字,旁邊寫“車”字。可見,學習四世紀的行書和草書,對今天的“簡化字”也是有幫助的。不管字怎麽變,還是血脈相連。

以上話的分解基本都是摘抄,我只是稍微整理了壹下。我個人現在沒有能力去解讀這些字體和它們的文化背景。我做這個統計只是因為我對漢字感興趣,為了加深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