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現在的人坐在凳子上,腳垂下,其實是南北朝以後傳入的,來自當時的西方國家,所以也叫“圍坐”。到了唐代,正式禮儀仍以“坐直”為主,但“坐直”已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到了宋代,坐直被坐直所取代,但在重要的禮儀場合仍然使用。
雖然端坐早已被歷史所取代,但其文化內涵和獨特氣質仍有壹定的意義。坐,講的是心性的內涵,通過坐姿達到壹種修身養性,內外和諧,護氣,從而達到形神兼備的目的。我們追求的是身心的和諧統壹,也是哲學的升華。坐在地上,能感受到壹種對自然精神的親近和追求。所以有人說,它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和精神境界的外在表現。更能代表中國的原始精神。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這樣壹句話。在日本住了幾天,壹個歐洲人說,我坐在地上,第壹次在離我這麽近的草席裏感受到芳草的味道。我不是居高臨下地在遠離自然的天空中活出自己的樣子,而是我變得“矮”了,讓自己像觀察自然的壹部分壹樣觀察周圍的壹切,突然與自然融為壹體。我感受到的是和諧美妙的味道,而不是拿著割草機站在草坪上的生硬感。在現在的人眼裏,恐怕再也看不懂這種形式了。他們怎麽能理解兩個人面對面坐著,幾個小時都不說話?除非那是瘋了!但古代很多更高層次的理論哲學都是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裏產生的。“我坐在地上的時候,驕傲地抱著鋼琴。我已經有了自然和正確的舉止,而且我很有耐心。我覺得也是我意誌的壹種踐行吧。在我的理解中產生的百家爭鳴”壹位哲人曾這樣總結。所以這和禪修是類似的,說明各國對哲學的理解方式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