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印度民族向來不重視歷史記載,史料少之又少,使得印度佛教消亡的原因呈現出眾說紛紜的局面。以下是手頭資料的簡要介紹:
首先,吠陀佛教
佛教始於反吠陀文化,而死於融合吠陀文化。
“自八世紀以來,印度教在佛教之外的復興受到了具有反吠陀傳統的佛教的極大迫害。隨著觀念的擴散,如理想主義、真實、和諧、他者、神秘、對快樂和見證的渴望,日本同化了梵天。幸運的是,波羅王朝的復辟是長久的和平。但是,到了這個時期的末期,佛教就成了少數人玩的小玩意了。如果實行了,那就是迷信,猥瑣,卑鄙!可以說對身心無益,對民族無益。法的本義是佛教,幾乎都是反佛的!”
“滅敵對佛教無害,但若受吠陀文化影響,對佛教是致命的。”“和諧之病,深入佛門,或為佛光,而我恥之。或者不堅持,會被佛祖很為難的!”
顯然,印順的導師認為,印度宗教改革的復興和穆斯林的入侵與迫害不是印度佛教消亡的主要原因,而主要是由於“佛教的婆羅門化”。
第二,對印度教的仇恨
在《印度佛教的興衰》壹文中,易摩法師認為印度佛教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對印度教的仇恨。
“但是,為什麽佛教會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呢?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對印度教的仇恨,這是婆羅門教後期復活的名稱。佛教興盛的時候,婆羅門教並沒有失去潛力,朝鮮還有很多婆羅門掌權,這樣復興的力量才會強大。與此同時,佛教徒自身也失去了工作,這和婆羅門教最終腐敗,佛教興起的情況幾乎是壹樣的。印度有錢的寺廟日漸腐敗,失去了社會的信仰。此外,在五、六世紀,外來民族願意接受印度教的領導,使佛教在印度失去了宗教地位。在八世紀,婆羅門教的大師庫馬雷·巴塔拉是最後壹個攻擊佛教和耆那教的印度人。同時,為了復興,婆羅門教到處模仿佛教的各種形式和內容,又因為密宗的盛行,壹些學者把印度教義和佛教混為壹談。佛教變質後,再加上十二世紀末,因為伊斯蘭教的入侵,佛教徒被殺,很多佛寺被燒。壹個在印度興起的佛教,最終在特殊的環境下宣告滅亡。”
但筆者認為,印度的佛教只是名義上滅絕了,實際上它還存在於印度人中間。
第三,密宗傾向頹廢
雖然印順的導師和易墨的師父都認為密教的興起是在印度佛教的末期,但他們並不認為密教是印度佛教滅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宇井伯壽認為,深奧傾向的墮落是印度佛教滅亡的主要原因:
"...朝巖寺...是專門的秘傳派,說的多是左翼。左派學派由印度教性學派(sakta)演變而來,視情欲為道之類,不重視寫作的實踐,包含許多庸俗低級的成分。密教采用了印度教,在長期的範圍擴張中,吸收了幾乎所有的印度教神的儀式,於是產生了接近於混合淫行的密宗文獻。在密教裏,辛表現的修道叫做金剛乘,大乘,而左派的很多行為是頹廢的,頹廢的。.....密宗是這樣逐漸興盛起來的,隨著佛教在印度各地的衰落,恐怕佛教已經完全淹沒在印度教中了。.....1203年,伊斯蘭教大將巴古納·克裏奇燒毀朝延寺,迫害並殺害所有佛教徒,其中壹部分逃往尼泊爾等邊境,從此佛教銷聲匿跡。”“印度的密宗卷入了印度教不愉快的元素,陷入了人性固有的弱點,叫佛教滅亡。.....因此,印度佛教的消亡被認為是中派和瑜伽派偏重學術理論傾向的遠因,密教的腐朽狀態是近因。小乘佛教膚淺是這個時代的普遍現象,相反比信實更重要。”
楊百義教授也持類似觀點:
“他們(密宗)不說很多佛菩薩,就是很多佛教裏沒說過的明王、外道神仙,也被認為是如來的化身。不僅如此,還吸收了大量的民間信仰,並把大曼陀羅用入了正規。他們認為沒有必要盡力去修行大乘佛教的六波羅蜜。蓋眾生本來就充滿了佛性,所以只要念誦該歌,誦念達拉尼和密宗儀軌,就能輕易達到——也就是成佛。因此,密教承認世間的幸福,主張世間的煩惱和欲望不能被克服和壓制,而應該被尊重,只要不純潔的愛欲可以升級為對壹切眾生的慈悲。”
第四,對伊斯蘭的迫害
1202年,穆斯林入侵印度,破壞維克拉莫寺(朝延寺),殺害僧尼,印度佛教僧團因此滅絕。其實印度佛教早就消失在印度教中,失去了壹個獨立宗教的價值,可以說早就滅絕了。自從穆斯林入侵印度後,許多佛教僧侶帶著佛經逃往他國,佛教正式消亡。
日本學者明石惠達認為,印度佛教從未取代婆羅門教的地位。即使阿育王和伽尼希加國王以國家的力量支持佛教僧侶和佛教教義,婆羅門教在民間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佛教在印度西北部受到希臘和伊朗文化的影響,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並豐富了其哲學內涵。表面上很輝煌,但也意味著逐漸脫離人民。佛教提倡寬容,從不壓迫其他宗教,甚至後期還采納其他宗教的精神和教義,從而失去了佛教原本固有的宗旨。難怪婆羅門教可以復興為印度教,而佛教卻成了教化。當伊斯蘭教受到迫害時,壹切都消失了。
在阿拉伯語中,“偶像”被稱為but或budd,實際上是從梵文的佛陀那裏搬來的。不幸的是,伊斯蘭教提倡“聖戰”,任何不皈依伊斯蘭教的異教徒都要殺生。“當他們(穆斯林)到達這個地方時,他們包圍了它...這座城市立刻陷入了可怕的境地,同年,上帝來到了這裏。禁止人們崇拜被穆斯林焚燒和劃傷的偶像(佛像)。壹些人也被燒死,其余的被屠殺。”
問題是,印度除了佛教,還有印度教。為什麽印度教不能連根拔起,佛教卻不能存活?A.KWarder認為印度教更靈活,更全能。它崇尚社會等級制度,這與中世紀的封建思潮相契合:人們把自己托付給領袖,所有的人最後都把自己的靈魂托付給上帝。因此,印度教可以深入人民和印度文化。印度土地隨時準備戰鬥。他有責任知道在戰鬥中死去是至高無上的榮耀。相反,佛教提倡和平與反暴力,而這恰好是穆斯林殺戮的目標。再加上當時的佛教,太哲學了,可以說是學術傳統。它的傳統中心在大學,不在民間。當大學被摧毀時,它的傳統力量被粉碎了。群眾不容易理解深奧的哲學,看不出佛教和印度教的區別。他們以崇拜印度教神的鄰居的純粹忠誠來崇拜佛和菩薩。沒有博學的引導,本土的佛教會和當地對印度教的五顏六色、熱鬧非凡的崇拜混雜在壹起。當佛教寺廟被穆斯林鏟除,僧侶逃往國外,佛教自然會在印度消失。
佛陀自己的錯誤
佛教在印度的滅亡,如上所述,有內因也有外因,但最基本的還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犯下的兩大錯誤,迫使佛教在印度滅亡。
印度曾經是壹個基於種姓的社會,社會秩序嚴格,各有各的地位,不可超越,整個社會機器運轉順暢。今天,這種不平等的社會制度似乎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是不合理和不人道的。但在人的智力不發達,交通不便的古代社會,卻是穩定社會的最大力量。每個人從出生到老年都有既定的社會角色,沒有必要為自己的未來擔憂。佛陀的眾生平等理論很美,但在當時還是異端。普通人的智慧根本不足以接受和理解,更何況是屬於既得利益的婆羅門和剎帚階級,他們必然會誓死反抗。佛陀在摧毀了穩定社會秩序的種姓制度後,並沒有提出新的社會結構。他只建立了壹個僧團,而不是俗家團,也沒有政治組織和組織理論。基本上他只關心出世的解脫,只規範僧團的生活規則,對居士的日常生活或生老病死問題的暗示較少。於是,僧侶們接受了家族的支持,以修行為己任,形成了壹個孤立的體系;除了從在家的和尚那裏得到精神或心理上的安慰,個人生活問題,比如嬰兒的出生,男女關系,結婚生子,學者,農民,商人,恰好是佛教僧侶的禁忌。大多數佛教徒對深奧的生死哲學不感興趣。由於世俗層面無法從僧侶那裏得到指導,他們不得不求助於擅長此道的婆羅門教牧師。婆羅門教是壹個神,剛好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所以佛教自然不是人民所必需的。
和其他宗教領袖或者大部分古代哲學家壹樣,佛陀對女性的地位低於男性。尤其是佛教,認為女人必須轉世為男人,才能成佛。女人出家不如男人方便,女僧團後來甚至從印度消失了。雖然這些現象可以從生理方面來解釋,但女性地位低於男性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家庭中的習俗或宗教崇拜往往由婦女傳承下來。女性在佛教中的地位並不高,自然也就不那麽熱衷於維護佛教傳統,佛教逐漸從家庭中消失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佛教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它的消亡當然是遲早的事。
佛教的自我約束和異質性
任何壹種習俗或制度,在剛建立的時候,看似有助於社會、宗教和人類的進步,但如果不能隨時糾正,時間長了就會阻礙進步。許多因素促成了佛教的興起和發展,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後來成為佛教衰落的原因。
另壹位學者杜特對佛教在印度消亡的原因提出了比較全面的看法。這些觀點分為五個重點,有些是上述學者說的,作者將其描述為佛教的停滯和異質性。
(1)賈的超越位置。這種超然的地位曾經保證了僧伽的純潔和修行的進步。時間久了,僧侶們忘記了領袖的初衷,變成了壹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群體,專門從事精神修煉或文化研究,依靠他人的供給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逐漸忽視了周圍人的道德和宗教水準的提高,忽視了社會人的教育,使得僧侶們脫離了廣大的群眾。比如佛教裏沒有關於出生、婚姻、喪葬的法律。比如孤獨的老人,佛陀最偉大的保護者,可以允許孩子嫁給耆那教家庭的人,更何況是那些信仰不堅定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佛教自然逐漸衰落。
(2)佛教不幹涉社會習俗的態度。佛陀是壹個苦行僧和夢想家,而不是社會或宗教改革家。他和他的幾個弟子都出生在壹個婆羅門家庭,所以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覺悟真理,而不是去幹涉世俗的信仰和習慣,因為這些都是緣起,都是虛幻的世俗真理。他們還活著的時候,這種態度很流行,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但後來促成了佛教的滅亡。早期佛經中,有婆羅門教神的地位;後來,佛教寺廟裏也充滿了神和女神、醫學和羅衣的偶像,崇拜這些偶像的儀式很流行。後人會壹心壹意崇拜這些次要的東西,而忘記了教主原本的教法。佛教在這些繁雜的信仰和儀式中失去了本來面目,使得佛教的真正目的消失,最終滅亡。
(3)僧人學問的退隱。佛教旗幟能否高懸,佛教僧侶群體能否得到尊重,取決於形成僧侶群體中心的知識分子。然而,在7世紀和8世紀,從這些佛教學術中心出來的人沒有知識,被非佛教的作家和辯論家擊敗,這是印度生活中的嚴重事件,可能造成壹個宗教、教派和評論家的衰落和墮落。因為僧伽的懈怠,或者因為僧人吸收不到最優秀的知識分子,佛教的學術中心逐漸失去了君王和國人的信仰。
(4)密宗佛教的興起。雖然佛陀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他仍然無法從印度人的頭腦中消除對《阿達婆吠陀》中記錄的咒語的信仰,以及對神力、職業和巫術的迷信信仰。早期和梵文佛經中,有符咒或達拉尼,是密宗佛教興起的前兆。密宗作品出現於公元4至8世紀。密宗是高度發達的禪修哲學,在禪修時需要用手印、坐姿、神壇、咒語來集中意識。不幸的是,密宗修行方法被許多宗教騙子濫用,降低了它的價值,破壞了偉大導師所倡導的崇高教義。密宗的興起使佛教婆羅門化,最終被後者吸收。信奉密宗的佛教徒人數很少,隱居寺院,逐漸被婆羅門汪洋大海吞噬。
(5)宗教迫害。佛教從來沒有滅過其他宗教,只是被婆羅門教和穆斯林迫害過。因為佛教集中在寺院,異教徒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滅佛教信徒及其經典手稿。壹旦佛教僧侶遭到迫害,就意味著佛教的滅亡。幸存下來的也逃到了尼泊爾和錫蘭,佛教和佛教文物被印度的工匠們壹網打盡。(來源:北大好書,作者: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