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秉承中國文化(超高分)

秉承中國文化(超高分)

可以以我們最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為例,再補充壹點個人看法。繼承傳統文化,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應該有中國特色,但不能盲目西化。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儒家思想代代相傳。現在改革開放了,很多外來思想入侵了,但是我們還是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然後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和生產力來發展自己。

今天是端午節。昨日,記者走訪我市部分商場發現,禮包粽子意外成為熱銷商品,6個粽子售價198元。(6-11重慶時報)

端午節怎麽過?恐怕大多數人只有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的壹些習俗已經離我們遠去。前不久看到新聞說中國將借端午節申遺世界文化遺產,但是我真的忘不了吃粽子和文化遺產。

生產是聯系在壹起的。

五千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東西,傳統習俗是其中重要的壹部分。習俗不僅僅是壹種習慣,更代表著文化文明和民族認同。但遺憾的是,現代中國人在越來越熟悉西方節日的同時,也在以驚人的速度遺忘自己的歷史。

南京某中學的葉海璐老師給記者講了壹個真實的故事:上周高壹壹個班的音樂課上,葉老師問同學:知道屈原的請舉手?班上30名學生中只有3人舉手。第壹個同學回答說屈原是歌手,他唱的是《離騷》。第二個同學回答:屈原是廚師,他發明了粽子。第三個同學說:屈原是醫生,大家都叫他醫生。(現代快報6月10)

這個回答令人遺憾。中國的中學生不知道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無知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的。這就更讓人擔心了。無論這個結果是外來文化入侵的結果,還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必然,都很少有人思考過,作為中國人,我們做了什麽來保護傳統文化習俗。

比如傳統文化意義上真正的端午節是壹個怎樣的節日?

壹個說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也是關於端午節最流行的說法,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三閭的壹位醫生。看到國家處於危險之中,他無力拯救它。他日夜悲傷,最後死於汨羅江。楚國人聽後非常難過,就想辦法用船把他們救出來。為了不讓水裏的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他們劃著龍舟,在河上敲鼓,希望把魚蝦趕走。他還用粽子葉包著米做粽子,扔到河裏餵魚蝦,希望屈原的身體不受傷害。年復壹年,這個習俗流傳下來,這就是端午節劃龍舟和吃粽子的由來。

二是“除瘟疫,除疾病”。端午節源於古代人對“惡日”的忌諱,是比紀念屈原更古老的說法。由於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天氣漸熱,各種蚊蟲開始出沒,容易引發疾病,所以五月也被稱為“壞月”。所以《禮記》中有“仲夏,陰陽相爭,生死相分,君子齋戒”。沈默、情欲”的記錄。古人以休養生息作為五月養生的原則。有的地方還用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山丹五種植物解毒,其中有蓄蘭沐浴、掛菖蒲辟邪之意。”“消除瘟疫和疾病”是中國普通人慶祝端午節的壹個主題。

三是“求雨”。端午節是水稻生長旺盛的季節,而這個時候往往雨水稀少,人們應該借此機會求雨。棕葉,又名“茭白”,捧起來後裏面是空心的,空心的東西在中國是陰的象征;裝飯後撿尖角是“陽”的象征。粽子包好後,自然是陰陽交合。在中國的古代文化中,雨被理解為陰陽交合,說到底其實是冷暖空氣的交匯,“性與雨”這個說法就是這麽來的。因此,人們做粽子只是為了引誘天氣下雨。此外,端午節賽龍舟也是為了求雨,人們把水翻了個底朝天,就是為了不讓龍王藏在水下,把“真龍”引出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壹個端午包含了中國那麽多的傳統文化,不會過時,其科學智慧也會與時俱進。比如,我們的祖先講究“天人合壹”,我們要根據自然界萬物的變化和節氣的不同來適應自然。這充分體現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古老習俗,各種民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從這個角度來說,把端午這個包含了那麽多傳統文化內容的節日,變成了粽子節,這是壹種文化的割裂。因為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源,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精神血脈和延續基因。隨著現代化的深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猛烈沖擊和強烈挑戰。在這種文化的對抗和挑戰中,任何盲目崇洋媚外、分裂文化傳統的心態都是不可取的。

面對老祖宗留下的歷史文化,作為後代,我們至少應該有壹種敬畏感,就像我們過端午節會想起屈原壹樣。如果說我們對無知的孩子情有可原,那麽我們不僅要鄙視那些忘利的商家,更要從制度上約束和規範他們。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只懂錢不懂文化的悲劇。

任何基於傳統意義上的文化活動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精神影響力。不能單純從經濟的角度去繼承傳統文化,或者簡單地否定傳統文化是封建落後的迷信。所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性的”。民族民間文化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民族認同的象征和載體,是培養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的最佳教材。如果我們能在端午節讓孩子們知道這壹點,我們的文化傳統將會無休止地延續下去。

悠悠文化源遠流長。

壹眨眼的功夫,銀河系就出現了壹億年。

參觀浩瀚的古代文化海洋。

孔孟壹路走來思想慷慨。

多少前所未有的哲學思想

被很多孩子掐斷。

原來包被劈成了慘草。

把夢裏的胡言亂語誤導成寶藏

我們不應該盲目迷戀別人翻譯成現代漢語的古代傳統文化,而應該有自己的辨別能力。尤其是對於孔孟等思想優秀的作品,更要找到原著,多研究,多思考。不能只吸收壹兩個後人翻譯的東西,這樣就達不到發揚國粹的目的。如果只是壹味地想走捷徑,我們有時會誤入歧途,把譯者的思想誤認為聖賢;這就好比壹個習武之人,急於求成,通過第二第三人誤傳前輩真傳或內功,不加辨析地把傳道者的旋律作為師傅的精髓,經常練習,就認定是走火入魔,不僅害人。

我們生活的時代是壹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各種科學文化知識的豐富變化是巨大的。如果我們不加強學習,我們註定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盲。學習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然,有些讀者文言文學得不好,沒有壹定的理論基礎知識。我們只能從相關譯者的作品中去理解。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像海綿壹樣完全吸收它。這時候就要加強這方面的文化(古文)學習。在學習中要註意邊學邊問,多做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及時消化這些問題,接受精華,剔除糟粕。如果譯者不能把先賢的真金白銀傳遞下去,我們也要堅決抵制這些偽思想、偽文化,讓它們沒有真正的市場。

說到抵制,並不是抵制真正的傳統文化。就連我們古代哲人的心血也會付之壹炬。這肯定不行。歷史的車輪將會倒退。沒有理想信念,人心不穩,社會動蕩。我們的許多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是人民的脊梁,是國家幸福的源泉,是走向世界舞臺的資本;壹個民族,甚至壹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優秀文化遺產,只能滋生憤怒的暴政,或者被其他民族或國家吞並。多少優秀的傳統文化因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殘缺不全的政府而消失了!也傷了天下士子的心,這是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中外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這裏就不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