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香港對祖國的貢獻不包括什麽?

香港對祖國的貢獻不包括什麽?

香港對內地改革開放的貢獻是第壹位的,高思仁的文章就是對這壹貢獻的闡述。但考察香港與內地的關系,不能只看經濟,還要從文化和社會層面去分析。可以發現,作為壹個“借來的空間,借來的時間”,香港在祖國內地的另壹個角色被其巨大的經濟成就所掩蓋,這些被忽視的貢獻體現在:

保留傳統文化的血脈

第壹,60年來,香港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痕跡,成為中國未來崛起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淵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內地傳統文化瀕臨消亡,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張君勱等學者在港創辦書院,推廣國學,開創“新儒家”,影響至今。他們以“古為鑒,世代和平”的勇氣和決心,發表了《中國文化宣言》,向世界人民宣傳中國文化。這樣的學者很多,有的離開香港去了臺灣省或者歐美,但香港壹直是他們研究中國、教授中國文化的重要基地。

其次,香港保存了大量古老的技藝、數字等民間文化,很多在內地都失傳了。比如詠春拳,蔡立佛,白鶴等。這是壹種南方武術,在20世紀50年代被嚴格禁止在大陸練習和教學。上世紀80年代要在內地發展這些武術的時候,要從香港請壹個師傅來教正宗的功夫。詠春拳就是葉問在香港發揚光大,被弟子推向世界。

同樣還有粵劇,在文革中被改得面目全非,但香港卻出現了壹代又壹代的名家。更有甚者,還有壹些所謂的“歪門邪道”,即內地人失傳的各種“幻數”,如茅山道學、關彜道學、風水占蔔術等,至今仍在香港流傳。此外,這些技術是否是“糟粕”,是否應該被拋棄,可能存在爭議,但作為我們民族歷史記憶的壹部分,作為傳統活化石保存下來,也是有意義的。

第三,中國的傳統社會組織在香港有所保留。明清以來,中國形成的以宗族為紐帶的鄉村社會形態,經過清末動亂和民國社會運動,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從1949開始消失。幾千年來,中國緩慢的社會形態在此時經歷了壹次跨越式、斷層式的演變。

然而,在香港的新界,還有中國傳統鄉村社會形態的殘余。大陸不僅沒有斷層演化,英國殖民者也沒有任何改變。這裏的民事法律關系,長期以來都是以大清的法律為基礎的。這裏保存下來的鄉村組織、宗族活動、宗族倫理雖然具有嶺南地域特色,但經過殖民統治仍能傳承下來,這是難能可貴的。

繼承民族商業傳統

此外,經濟的壹個特點也被忽略了,那就是香港在過去60年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和民族商業傳統。眾所周知,1949之後,很多資本家從內地搬到香港發展,比如紡織業。轉移到香港的資金、技術、設備,不僅為香港第壹次經濟轉型(從轉口貿易到加工貿易)奠定了基礎,也為當年香港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基礎。這些資本家不僅為香港經濟做出了貢獻,也延續和發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他們繼承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並在70年代末開始了中國的改革開放。

值得壹提的是,這些民族資本家,無論大小,能夠生存發展,都非常註重幾十年、上百年積累的口碑和品牌,這也成為了他們生存的根本。香港對中國民族商業文化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它直接影響了中國七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

不難發現,我們過去的改革開放雖然大量吸收和借鑒了香港的資金、技術和經驗,但並沒有認真對待香港因素的文化價值,甚至忽略了這壹點。重新發掘和重視留在香港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商業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起到指導作用,也是中國崛起的重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