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文學中,壹大群沿同壹軌道繞太陽運行的流星體稱為流星群。當流星群與地球相遇時,人們會看到天空某壹區域的流星數量在壹定時間範圍內顯著增加,大大超過通常偶爾出現的流星數量,就像下雨壹樣。這種現象被稱為流星雨。發生流星雨時,可高達每小時十幾到幾十顆,而發生流星雨時,可高達每小時幾千甚至上萬顆。
流星雨主要是由彗星引起的。當彗星繞太陽運行並經過其軌道近日點(離太陽最近的點)附近時,由於太陽的熱輻射,彗星發出的大量碎片會隨著彗星的運行在其軌道上形成碎片密集區。當地球經過這壹區域時,大量碎片會高速進入大氣層並發生激烈摩擦,溫度急劇上升,使碎片燃燒並發出明亮的光。當壹顆流星的輻射點(流星軌跡所有相反延長線的交點)在某個星座天空區域時,稱為某個星座流星雨,如獅子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獵戶座流星雨等。
中國古籍中有很多關於流星雨的記載。竹書編年史中“桂十五年,星夜如雨”的記載,指的是公元前16世紀商代的壹場流星雨,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流星雨記錄。《春秋》記載魯莊公七年(公元前687年)的壹場流星雨:“夏四月,在辛卯,入夜,星消,星如雨。”這是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記錄。《宋書》記載了南北朝劉崧元嘉二十年二月底(公元433年4月9日)發生的壹場流星雨:“壹顆大如桃的流星,出天津門,入紫宮。不壹會兒,又有細流星或連續五三顆流星,又有壹顆大流星從紫宮中飛出,讓人有北鬥奎的感覺。不壹會兒,又有壹顆大流星出來,穿過纜繩,穿過天空和城墻,流星向北,直到天明也數不清了。”這是壹篇關於寶瓶座η流星雨的觀測記錄。
許多天象的出現時間和方位可以根據計算提前預測,但現代科學對流星雨的大小和準確時間的預測水平卻不盡如人意。獅子座流星雨已經在地球上出現過1799,1833和1866。根據坦普爾-塔特爾彗星約33年後(繞太陽運行1周)回歸的規律,預測流星暴雨將於1899年再次降臨地球,並將超過65438。結果令人失望:只有零星小雨,每小時只有40下。對於1998的獅子座流星雨,預測其最大中心時間在北京時間0118+01,此時輻射點在我國西部很低,東部略高。恰逢農歷歲末,沒有月光幹擾。在後半夜,可以觀測到流星雨的後半段,這是壹次難得的觀測機會。然而,當人們如期仰望天空時,卻只能看到流星而沒有雨。流星雨發生在17+01左右。分析認為,可能是受行星萬有引力的影響,彗星碎片密集區發生偏離,改變了流星群的運行軌跡。為了更準確地預測流星雨,天文學家需要在探索流星群的力學和物理機制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流星雨是天賜的美景,可以大飽眼福。流星雨不會對地面上的人造成直接傷害,因為翔星軌道上形成的碎片密集區的固體粒子非常小,以每秒幾十公裏的高速闖入地球時,會在地面幾十公裏的大氣層中被摩擦燃燒。然而,流星風暴對地球大氣層中航天器的安全構成了威脅。每次流星雨來臨之前,都是讓有關人士大傷腦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