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星座運勢 - 七夕有什麽野史秘笈嗎?

七夕有什麽野史秘笈嗎?

-為什麽女牛仔的神話能流傳下來?

由於牛女神話與天上兩顆著名的星星有關,而且故事本身生動可愛,所以在群眾中廣為流傳。《詩品·瀟雅大東》雲:“有漢於,有光於獄。三個中的三個,維加,壹天七次。即使織女很忙,她也織不好壹條條紋。給他壹頭牛,而不是壹個盒子。”正是抓住了主要人物和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天河),抓住了兩個女人的主要“職業特點”(女織布,男扛牛),才能看出故事的端倪。今天可以看到最早的天河牛女的文字記載。

漢代以後,相關記載較多。淮南子曰:“黑鵲填河成橋,渡織女。”《風俗通》說:“織女要在七夕渡河,喜鵲作橋。”這些“黑喜鵲填河過織女”的情節,產生的時間比文字記載要早得多。我覺得可能是商周時期。古人觀察天象。七月初的午夜,牛和女孩都出現在子午線上。由於天空效應,兩顆星星之間的距離似乎近了很多,所以人們把7月7日作為牛和女孩相遇的日子。此時,正是黑喜鵲掉毛的季節。古人在天河仰望牛郎織女的時候,自然想到牛郎織女可以借助黑喜鵲這個橋梁相遇。宋洛淵《爾雅·史燚鳥》:“秋初七,(吳缺)無故心煩。相傳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漢東相會,黑鵲作梁以渡,故發盡脫。”從自然現象來解釋“奉黑鵲為橋”的成因是非常合理的。人們於是把七月七日當作牛和女孩相遇的日子。其實牛郎星的大小只有織女星的1/3,質量也只有織女星的壹半。真的是壹對“姐弟戀”。兩顆衛星相距16光年。飛行40萬年需要每秒11公裏。對方聽到電話需要16年。天上的兩顆星永遠不會相遇。但因為七夕的故事,後來被認為是女人的節日。

我覺得牛女原始神話中的主角是“女織男牧(或農事)”的兩個勞動者的“平民形象”,所以雖然在群眾中廣為流傳,但長期以來文獻中並沒有記載。秦漢時期國家統壹,帝制的建立反映在天文學上就是把天上看似混亂的星星描述成等級森嚴的“星國”,包括天帝、帝車、三皇子、九貴胄、將軍、皇後、王公、織女星也被描述成天帝的女兒或孫女(見《史記·官書》)。織女因為攀上了天帝的血緣關系,身價倍增。這可能也是“七夕節”不僅民間非常重視,朝廷、官家也非常重視,使之成為“國節”的原因。

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是神話故事牛郎織女的故鄉,是中國愛情文化的發源地。牛郎織女的傳說實際上源於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對星辰的神化和擬人化。

有人認為牛女的故事可能起源於西漢,但完成於漢末至魏晉之間。很多人認為,牛女的故事可以追溯到《詩經》時代。但我認為牛郎織女的神話有著非常古老的淵源,是壹個原始的神話。它的建立日期應該在公元前2400年以前,當時是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的母系時期。

牛郎織女到底在哪?

這是杜甫的壹首詩。他詩中說:“牽牛出河西,織女在東。”清代學者蒲啟龍說:“‘牽牛織女’二字要反過來。牽牛三星似載,在河東;織女三星如鼎,在河西。公筆不慎誤。”現代人在《中國天文學史》壹書中也說:“這裏東西方向反了。”從今天的星象來看,他們說的很有道理,因為織女星在天河的西邊,牛郎星在天河的東邊。杜甫這首詩的題目是《牽牛與織女》,全詩不長。前兩句怎麽會混淆兩個明星的方位?原來杜甫的詩是經典:金的詩《準遠牛郎星》中寫道:“牛郎星歸西北,織女望東南。”南朝梁宗谷在《荊楚紀年》中寫道:“天河之東,有壹織女,天帝之子;年年織,織成壹件錦裙。上帝可憐他孤身壹人,答應嫁給河西的壹個牛郎。結婚後,我放棄了編織。天帝大怒,命其回河東,好壹年相見壹次。”這段話在梁蔭雲的南朝小說裏也有。繼杜甫之後,南宋詩人章雷在七夕詩中說“河東之美為天子”,“河西嫁牽牛”。可見,杜甫的《牧牛向西》、《織女向東》等詩,絕非“筆誤偶然”,前後都有所用,至少要看杜甫的典故。但是為什麽實際的天象與陸機的詩、《荊楚年譜》、殷蕓的小說、杜甫的詩、章雷的詩的方向不同呢?鄭在《中國天文起源》中說:“據推算,公元前2400年,河鼓(牛郎星)在織女之西。”這是為什麽呢?

先說壹個天象。雖然牛郎和織女是星星,但他們的相對位置並不總是不變的。其實他們的相對位置也在變化,只是在很短的歷史時期內我們沒有察覺到。比如北鬥七星,654.38+萬年前和654.38+萬年後,和現在有很大不同;再比如,被稱為恒星王國中心的“北極星”,指的是距離北天極最近的恒星。它在人們的視野中似乎是靜止不動的。事實上,由於地球自轉軸的歲差,北天極正在緩慢而安靜地移動它在恒星中的位置。對於我們這些北半球的人來說,不同歷史時期看到的北極星是不壹樣的。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在公元前2400年以前,牛和Nv這兩顆星的方位與杜甫當時和今天的天象並不吻合了。

後世是怎麽知道當時的星圖的?是如何流傳到六朝、唐朝甚至幾千年後的今天的?流傳到六朝和唐代,我覺得是因為口口相傳,可見牛郎織女神話的魅力。至於4000多年前的星圖,後人是怎麽知道的,早在西漢末年,劉欣就已經把歷史上的天象推了回去,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由於當時的觀測精度和對天體運行規律的掌握,這些推測還不夠準確;但現在,比如我們使用美國的天空演示軟件“天空地圖”,它就能立刻演示出我們在那個時間和地點需要的實際星空,包括恒星、太陽、月亮、行星、彗星甚至河外星雲等幾乎所有天體的確切位置。所以,我們相對容易推斷出公元前2400年的牛郎織女星在今天的位置。

在我看來,杜甫詩中牛郎織女的方位與當時和今天都不壹樣,但與公元前2400年重合,不經意間透露出壹個秘密:牛郎織女神話的創始時代是公元前2400年以前的時代,與牛郎織女的方位重合。中國神話研究的著名專家袁珂和程強推測,牛女神話的起源非常古老。但“古”起源於何時、為何,很古老,不得而知。學者們認為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早在8000年前,裴李崗文化時期就出現了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並對天文學有所了解。仰韶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3000年),農業生產進壹步發展。除了小米,還種了大麻、蔬菜和蓮藕。當時,為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先民們已經註意觀察和了解天象,尋求它們的變化規律。中國的歷史年表,現在大部分人認為古代版本的《竹簡年表》說夏朝是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2400年,相當於母系氏族時期。馬克思曾說:“古代民族在幻想和神話中經歷了自己的史前時期。”他還說,在人類社會的“野蠻低級階段”,“創造了沒有用文字記載的神話、傳說和傳奇文學,它們對人類產生了強大的影響”。“野蠻低級階段”是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的母系時期。我認為牛郎織女的神話起源於這個時期。

織女星是中國祖先所知的最早的恒星之壹。

當時的先民已經註意觀察天象了。除了太陽和月亮,已知最早的星星可能是北鬥、北極、心宿二和織女。夏朝用織女的方位來定四季,可見織女在古人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星。由於織女星是北方天空中的壹顆亮星,所以除了大角星之外都算在內。織女星的體積是太陽的33倍,溫度比太陽高5000度,光度是太陽的50倍。而織女星就在天河旁邊,比大角星更容易辨認,所以先民們把北方天空中的那顆亮星命名為與“女性”有關的星——這應該是母系氏族社會繁盛時期尊重女性的標誌和標記。仰韶文化時期,先民已經種植了大麻,這說明母系社會已經可以將大麻織成衣服,而且這項工作全部由女性來操作。

相傳黃帝娶了西陵之女雷祖為妻,是中國傳說中最早的蠶農,後人尊稱她為“第壹蠶”祭祀。可見,植桑養蠶業在我國歷史悠久。這就是先民尊這顆天河邊的亮星為“織女”的社會背景和條件。早在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畜牧業,先民開始馴養繁殖豬和牛。在母系氏族時期,“拉牛馴服”和“馴服牛以供使用”的工作基本上是由男性操作的。隨著人們勤奮觀測星星的進步,除了北鬥、織女等容易認識的星星,我們的祖先也陸續認識了其他星星。於是他選了天河對岸的三顆星(中間的“合谷二”也更亮),取名“矮牽牛”。這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的祖先對家畜的馴化。當時社會的發展已經從群婚轉變為對偶婚。人們把天上的兩顆星描述成壹對,這是神話中對偶婚的反映。牽牛在天河西,織女在天河東,東升西落,男跑女追,大概與母系社會女性地位較高,在戀愛中更加主動大膽有關。與這兩顆星相比,織女星要比牛郎星亮得多,這說明牛郎織女神話中仍有以女性為中心的對偶婚痕跡。那時候牛女的神話壹定很簡單,可能只是說這兩個明星,壹個是織女,壹個是佩妮,是恩愛的壹對,女織女和男牧羊人(或犁)共同創造幸福的生活。這個神話是當時先民生活的曲折反映,寄托著他們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