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古人無法對大部分自然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所以希望自己的民族圖騰有風、雨、閃電的力量。群山是如此雄偉,它們可以像魚壹樣在水中遊,像鳥壹樣在空中飛。所以很多動物的特征都集中在龍身上,龍也逐漸變成了:駱駝頭、蛇脖子、鹿角、龜眼睛、魚鱗、虎爪、鷹爪、牛耳朵的形狀。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所有動物的頭,是無所不能的神。
要特別註意的是,龍只有五根手指,四根手指的不是龍,是蜥蜴和鱷魚。
龍作為華夏先民的圖騰,起初只是壹塊剛從荒山上采集來的瓦礫,粗糙簡陋。在歷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斷地切割和琢磨。商周給了它力量,漢唐給了它慷慨;龍如魏晉竹林七賢,又似賢者;到了遼金時期,它就像草原上的壹匹野馬,瘋狂馳騁,帝王貴族尊稱其為至高無上,民間則任其入鄉隨俗。
古書中有許多不同的形象。說到細長,它有四只腳,虎頭蛇尾。說到穿鱗,頭上有須,五爪。《本草綱目》說“龍有九相似”,是壹種異質動物,兼有各種動物的長處。它有許多名字。有鱗片的叫龍,有翅膀的叫應龍,有角的叫龍,沒有角的叫龍。小的叫嬌,大的叫龍。傳說它能顯能隱,能詳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無所不能。在神話中,它是海底世界的主宰(龍王),在民間是吉祥的象征,是古代皇權統治的體現。
太上洞《神咒經》中有“龍王品”,按方位列出“五帝龍王”,按海洋列出“四海龍王”,按世間萬物列出54個龍王、62個龍王的名字。唐玄宗時,設壇官祭祀龍王。宋太祖沿襲了唐代的五龍祭祀制度。宋徽宗大關二年(1108),天下五龍皆加冕為王。封青龍神為任光王,紅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傅瑩王,白龍神為伊姬王,黑龍神為淩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運河龍神被封為“應分水龍王之神”,使河長及時犧牲。《西遊記》中的龍王是東海的敖廣、南海的敖欽、西海的敖潤和北海的敖順,合稱四海龍王。?
關於龍王的生日,各種文獻記載和當地民間傳說都有差異。在過去,供奉龍王的寺廟幾乎和城隍地的寺廟壹樣普遍。每當風雨失衡,久不下雨,或者下了很久的雨,百姓都會去龍王廟燒香,祈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學家認為,早期的龍是頭上有角的蛇,是純粹的爬行動物;有人認為龍最初形成,龍頭很像豬,龍身和蛇身壹樣;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演變而來的。
關於龍的起源,經過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達成了比較壹致的認識:龍是各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圖騰崇拜的象征。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8000年。在這壹時期,原始先民並沒有簡單被動地依靠上帝的賞賜。他們飼養野馬、野牛、野豬等等。我們不是只吃那些摘下來的野果,而是有選擇地種下五谷來收獲。他們能熟練地使用火,學會用木頭建造簡易房屋,開始磨制石器和骨頭,手工制作陶器,並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生產活動使人與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廣泛,自然作為人之外的壹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為什麽魚不會遊泳,海灣裏的鱷魚聲如洪鐘,蛇陰森恐怖,蜥蜴形態奇特?為什麽雲卷雲舒,電閃雷鳴,大雨傾盆?為什麽海浪翻滾,彩虹貫穿天際,泥石流呼嘯而下,吞噬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是古人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隱約猜測,應該有這樣壹個與“水”有關的強大“聖物”,指揮、操縱、管理這些動物和天象,就像壹個氏族必須有壹個首領;換句話說,這些動物和自然現象就是這種“聖物”的體現,就像人要說話、要叫、要吃、要喝、要睡、要笑、要詛咒壹樣。
龍作為壹種崇拜現象,壹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理解”,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茶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雕”,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了佐證。茶海遺址屬於“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雕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由大小相等的紅棕色石頭制成。這條龍有近20米長,兩米寬,第壹個嘴巴翹起,背部彎曲,尾巴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古老、最大的龍。(據說山西省薊縣柿子灘石崖上有壹幅距今壹萬年的魚尾鹿龍巖畫,被認為是龍的最早原型。這幅巖畫沒有發表過,它的面貌還不得而知。)然後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谷出土的陶龍紋,陜西省寶雞市北首嶺遺址出土的彩陶龍紋,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出土的龍紋,距今6400多年。
模糊采龍的過程始於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秦漢時期基本成型。這個“基本”有兩層意思。壹個是構成龍的框架、元素、樣式在秦漢時期基本具備;第二,龍是壹個開放的、不斷吸收的新體系,不符合秦漢時期的基本形成。以後的朝代,直到今天,還在不斷地加減變化發展。
龍的原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的虛擬想象。古人對此有各種解釋。據說【tng】蛇沒有腳也能飛(見荀子?勸”);有鱗者謂之龍,有角者謂之虬[戚囚]龍,無角者謂之蚩[ch: and eat]龍。(見洪布引用的《離騷》和《廣雅》。)長翅膀的叫(王註)。有人說龍像狗像牛,而倫亨說:“龍的形象是虎頭蛇尾的。“還有人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駱駝的頭、兔子的眼睛、蛇的脖子、蛞蝓的肚子、魚的鱗片、鹿的腳底和鷹的爪子。這顯然是龍形象的後期發展,比原來的龍越來越復雜,融入的圖騰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學者們對龍的主體原型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蜥蜴,馬等等。但普遍認為龍的基調是蛇。最早系統提出這壹觀點的是聞壹多的名著《伏羲考》。龍是大蛇,蛇是小龍。聞壹多認為,蛇氏族與其他氏族合並後,“吸收了其他許多圖騰氏族(氏族),大蛇接受了動物的四足、馬的頭、浣熊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成為後來的龍。在聞壹多研究的基礎上,後人做了許多充實和補充。
考察龍,首先要了解它的聲調、軀幹或主體原型是什麽。簡單總結壹下,龍從最初出現開始就是連續不斷的,是龍的主體部分。沒有它,龍就不是龍了。這是龍的基調、主幹或主要原型。在龍身上,如果把蛇的身體去掉,龍就不存在了。龍變來來去去,他的頭有時像鱷魚,有時像馬;它的腳有時像蜥蜴的腳,有時像狗的爪子;只有蛇細長的身體從未改變。在古代,崇拜蛇的氏族部落非常普遍。蛇生命力強,符合原始先民的願望。蛇對人的威脅也很大,尤其是毒蛇,能致人於死地,讓人害怕。《山海經》中的各種神,很多都是蛇或龍。蛇本身是多民族的。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當時對蛇的崇拜,很流行。以它為龍的主體,是民族大融合的標誌,連被融合的人都願意接受。龍的正式形成可能始於於霞時期。禹鞏固中原地位後,將蛇與其他部落圖騰相結合創造龍的社會條件已經成熟。龍是為了適應國家的出現而制造的。由於蛇崇拜的覆蓋面廣,以蛇為龍的主體,可以得到炎黃子孫南北各族的認同。龍是多元文化的結晶。它壹旦形成,就牢牢確立了作為中華民族象征的權威地位。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受到所有中國人的尊敬。龍什麽都不是,因為它只是壹種精神,而不是壹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它是壹種神奇的動物,有蛇身、蜥蜴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中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據《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和句芒都“騎過雨龍”。還有其他秘書,《顓頊、乘龍與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把龍分為四種:有鱗的叫龍,有翅的叫應龍,有角的叫龍,無角的叫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壹中原各部落後,各個氏族的圖騰所形成的形象。傳說中,妳可以隱藏和展示,在春風爬上天空,在秋風中潛入深海。也能帶來雲和雨,後來成為皇權的象征。歷代皇帝都以龍為裝,器物上也用龍裝飾。龍被華夏先民作為始祖神崇拜,普遍尊稱為“龍”。中國人經常稱自己為“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生肖動物中排名第五。龍、鳳、麒麟、龜並稱為“四大瑞獸”。(也有很多古籍和史書把“四瑞獸”提到為:相護、生養、相護、相護。)青龍和白虎,朱雀和玄武是中國的四大天象。?元代以前龍脊三爪,有時前兩腳三爪,後兩腳四爪。唐、宋、元時期的瓷器紋飾都可以找到例子。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最流行五爪龍。
周朝的“五爪帝,四爪帝,三爪醫”
“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民間說法形成於清代,主要是皇帝與大臣在服飾上的區別。皇帝穿“龍袍”,其他皇族和大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區別。從龍的形態來看,龍和蟒都是四足動物,在外形上沒有區別。
章魚:是壹種早期的龍,以爬行動物——蛇為模型想象出來的,經常在水中活動。“五百年才能變成餃子,壹千年才能變成龍。”是龍的雛形,西周末年的青銅器紋飾上曾經出現過,但不多。?
秋:壹般來說,沒有角的小龍叫秋龍,是壹種生長中的龍。所以古代文獻記載:“有角稱秋,無角稱龍。”另壹種是幼龍生角後才叫秋。?雖然兩種說法有差異。但是每個人都叫成長中的龍邱。有人把有曲流的龍叫做龍,唐代詩人杜牧寫過壹首名為《談青雲》的詩,詩中寫道“羊腸千戲”?的句子。?
潘國是龍屬的蛇形怪物,是壹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中有“屠龍無角”的描述。對龍也有兩種看法,壹種是指黃角龍,壹種是指母龍。《韓傳》中有“赤龍亦為雌龍”的註釋,所以出土的戰國上有龍和龍的組合作裝飾,意為男女交配。從春秋時期到秦漢時期,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物上常裝飾成扁蠅的形狀,有單蠅、雙蠅、三蠅、五蠅甚至群蠅。或作為壹個標題卡,或作為壹個戒指,或作為壹本書。此外還有博古甲蟲、環甲蟲等各種變化。?
焦:壹般來說,它指的是能引起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之水能造雲造霧,翺翔太空。在古代漢語中,常用來表示有才能的人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古典文獻中關於交子的起源和形狀眾說紛紜,有的說“龍無角稱交子”,有的說“鱗稱小龍”。《墨客·道犀牛》第三卷更具體:蛟形如蛇,頭如虎,長者數十尺。大多住在西灘石洞下,聲音如牛。焦若在岸邊或山溝裏見到行人,便會用嘴纏著,使人落水,即在腋下吸其血,直至血盡。岸上的人和船上的人經常受其苦。南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有壹個故事,說周初下水三天三夜去剁餃子回來了。焦可能是壹只鱷魚。?
角鼻龍:指有角的龍。據《聊齋誌異》“千年蛟龍,百年龍五變角龍”,角龍是龍中老人。?
應龍:有翼的龍叫做應龍。據《聊齋誌異》“龍五百年為角鼻龍,應龍千年”,應龍是龍的精華,所以長了翅膀。根據傳說,應龍是古代黃帝的龍。是受黃帝之命討伐蚩尤,殺了蚩尤成為英雄。在禹治水中,神龍以尾巴掃地,分洪為功。這條神龍又叫黃龍,黃龍就是,所以就是禹的英雄。應龍的特點是翅膀,多刺的鱗片,長頭,小鼻子,眼睛和耳朵,大眼睛,高眉弓,鋒利的牙齒,突出的前額,細脖子,長尾巴尖和強壯的四肢,就像壹只長翅膀的揚子鱷。應龍的形象經常出現在戰國時期的玉雕、石雕、帛畫和漢代的漆器上。?
火龍:是受火威脅的龍。全身紫火,火龍所過之處,無不焦。?
盤龍:指蟄伏在地上不升天的龍。龍的形狀是盤繞的。在中國古代建築中,盤繞在柱子上的龍和裝飾梁和天花板上的龍習慣上被稱為盤龍。《太平玉蘭》中對盤龍另有解釋:“盤龍長四尺,青黑色,有錦緞般的紅帶,常隨水而下,入大海。有毒,疼死了。”我把龍和餃子、蛇之類的東西混在壹起。?
青龍是“四靈”或“四神”之壹,又稱黑龍。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空中的若幹星星劃分為二十八星區,即二十八夜,以觀察月亮的運動和劃分季節,並將二十八夜分為四組,每組七夜,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藍、紅、白、黑四種顏色,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之處)四種動物,稱為“四象”。龍意為東方,藍色,即所謂“東宮青龍”。到了秦漢時期,這四個形象就變成了“四靈”或“四神”(龍、鳳、龜、林),神秘色彩越來越濃。南陽漢畫院現存的東宮黑龍星座畫像石,由龍、十八星、月亮組成,上面刻有玉蟾。這條龍是整個黑龍星座的象征。在漢代的磚、石、瓦中,有大量的“四靈”意象。?
於化龍:它是壹條龍頭魚身的龍,也是“龍魚互變”的壹種形式,在中國古代早就有了。《說苑》中有“昔日白龍下寒淵化為魚”的記載,長安歌謠中的“東海大魚化為龍”,民間流傳的鯉魚躍過龍門,無不訴說著龍魚的相互變化。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就出現在玉雕中,歷代都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