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生育習俗之壹。
古人認為
胎兒很容易在母親體內。
被孕婦的情緒、言行同化
因此
胎教被互聯網炒熱了。
真的是這樣嗎?
近年來,“胎教”在網絡和壹些紙質資料上非常流行,也引起了很多家長的關註,因為每個準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出生後聰明,將來能考上北大清華,在工作上能有所作為。當然,這是壹個高標準的想法。低標準的想法是孩子出生後能健康成長,在生活和學習上比別人聰明。這也是”。
想要有壹個健康聰明的寶寶,不考慮遺傳,就“胎教”而言,作者既不敢完全否定,也不敢完全肯定,而應該正確科學地理解“胎教”。
胎教的壹個重要內容就是讓準媽媽“看圖”、“聽音樂”、“摸肚子”。認為六個月後,胎兒的大腦已經發育,具有視覺、聽覺和觸覺,因此視覺、聽覺和觸覺的刺激可以對其生長發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所以問題來了。
胎教是通過什麽機制達到效果的?
胎兒能透過子宮壁和母親腹壁肌肉看到景物和畫面嗎?
正在發育的胎兒腦細胞能聽到什麽優美的音樂嗎?
有學者指出“胎兒應該是通過母體的傳遞來聽音樂的,胎兒的聽覺神經感受到的不再是原本意義上的和諧旋律和節奏,而只是簡單的物理聲波。也就是說,原本以壹定音量給胎兒的聲音,是可以引起他的反應的。現在,壹個低於原來音量的聲音就能引起他的反應。表面上看,胎兒變得尷尬,但實際上,這讓胎兒緊張,得不到安靜的環境。”
同樣,美育也有許多難以判斷的機制。如果母親眼底的畫面成像信號通過視覺中樞傳遞給胎兒,這種傳遞是如何影響胎兒生長的?
“沒有人能回答和證明這壹系列問題。胎兒通過刺激產生反應確實是事實,但如何證明這是良性反應而不是惡性反應,就很復雜了。沒有這種證明的科學只能是偽科學。”
有家長問產前醫生放什麽樣的音樂,聲音要多大,回答都很模糊,說明這方面的研究還不成熟。有媒體報道,孕婦整天把錄音機放在肚子上,聲音很大。專家認為這可能會損害胎兒的聽力,有時這種損害並不是短時間內就能體現出來的。都說撫觸有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那麽撫觸的力度是怎樣的呢?具體怎麽操作?這些都要有標準的參數,超過臨界點就可能造成傷害,更不要說有什麽促進作用了。
因此,有學者提出“胎教的倡導者既沒有根據生理規律設計實驗、提取參數、驗證規律,也沒有標準化的教育定義,更沒有可以通過規律學習的醫學行為,那麽誰來為將來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嬌弱生命負責,誰來為這些辛辛苦苦的父母負責?”所以,“胎教”還是壹門很不成熟的“學科”,在很多問題沒有研究清楚之前,不應該盲目實施。
尤其是“直接胎教”,即“音樂胎教”、“審美胎教”(讓準媽媽挺起敞開的肚皮,讓胎兒欣賞美麗的花朵、風景、畫面,讓腹中的胎兒享受美)和“觸動胎教”、“對話胎教”。
有專家認為,沒有研究數據和依據,“直接胎教”很難得出“科學”的結論。
而“間接胎教”包括準媽媽心情好(包括聽音樂、欣賞美景)、心情安靜平和、生活規律、飲食營養、不吸煙(包括二手煙)、不飲酒、遠離汙染嚴重的環境,自然有利於準媽媽的身心健康,保證胎兒的健康,這是經過幾十年的科學研究證實的。
準媽媽註意這些方面,保證了身體的脈搏、血壓、體溫、免疫系統、內分泌、代謝等諸多生理特征的平衡和正常運轉,從而保證了胎兒的健康發育。因此,我們應該肯定“間接胎教”是科學的。
如何把聽音樂(音樂胎教)、看美景(審美胎教)變成“間接胎教”?
胎兒和準媽媽此時是壹個完整的整體,母親營養豐富,所以胎兒營養豐富,因為這些營養是母親輸送給胎兒的。看美景,聽音樂,讓母親心情愉悅,對胎兒的發育也有好處。所以也可以歸為“間接胎教”。應該說,“胎教”的根本出發點也應該是孕媽媽的心理、精神、情感和感受,而不是采用某種物理手段,直接把“真善美”的信息隔著媽媽傳遞給肚子裏的寶寶。
比如在音樂胎教中,我們經常會選擇壹些“高雅”的音樂,比如彈鋼琴、拉小提琴,以便讓宮中的寶寶聽到,從而培養孩子的音樂天賦。如果孕媽媽自己不喜歡這些洋樂器,但是真的喜歡戲曲,比如京劇、越劇,那麽戲曲就是最好的胎教音樂。因為這是針對孕媽媽的,不是直接針對肚子裏的寶寶。
胎教的影響是建立在準媽媽的情緒上的。任何能讓媽媽感到幸福安寧的東西都是好的,所以適合胎教,否則就是無效的,甚至有負面影響。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眼不看邪色,耳不聽淫音”這壹守則對於孕媽媽來說非常重要。母親的緊張、憤怒、恐懼、悲傷等。不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胎教的目的是讓孕媽媽感到舒服。
在沒有找到“直接胎教”的科學依據之前,希望準媽媽們不要在市場上購買壹些所謂的“胎教儀器”,否則可能會造成光線和輻射對胎兒的傷害。讓胎兒有自己的成長和生活節奏,不要從外部過多的控制和幹涉他,否則可能得不償失!
作者:李興民,易恒輝健康管理醫學總監。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