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與塑造”正好對應精神與物質兩個方面,其中鏈接是形而上的,對老師和孩子來說是精神的,是教育的,是道德的,是物質的;塑造是體能,是群體行為和習慣,也是技能的習得,是技術,是運用;教育是不斷的調音,融合,平衡,來自上下兩部分。在新生營乃至整個教育過程中,老師都需要對這兩部分有所意識,把握好兩者的平衡。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從實際來看,我覺得新營意義和作用都很大,非常必要。雖然新營地只有2-3天,但相當於孩子們和老師們在升旗儀式前的小學生活預演,心理感受是不壹樣的。而且距離新營地正式開始還有1周左右,也方便根據新營地的實際情況調整相關準備。
站在孩子的角度,給了孩子壹個更輕松的準備時間來收拾夏天復雜的心情;熟悉校園、老師、同學;適應小學生活的節奏。從老師的角度來說,這也是見面和準備的好時機,這樣可以調整自己的狀態和節奏,更好的和孩子見面。從家校合作的角度來說,也是家長了解學校和老師,從幼兒園到小學適應的重要環節。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新生營作為教學環節,需要規劃和準備。只有對新營地的意義、功能、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相應的規劃,才會收到更大的效果。這裏的框架和內容,壹方面需要自己去思考和收集;準備;壹方面需要和其他老師商量商量。
新營地時間表是設計和安排的基礎。時間是老師最寶貴的資源。只有知道有多少時間可以利用,才能有更實際的目標設計和可行的實施。另壹方面,新營地的時間安排要與小學的日常安排基本壹致,讓孩子更好地與後續的小學生活相銜接。
教學目標基本圍繞“會”和“節奏”展開。良好的遭遇需要孩子有良好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首先來自於對環境的熟悉、對社會交往的熟悉以及對基本生活和工作任務的勝任。所以孩子首先要了解校園環境,基礎設施和老師同學。“節奏”的作用首先體現在反復的行為活動中,以培養良好的群體習慣。所以,要讓孩子“做”,首先要“聽”。所以“傾聽-回應”是壹種習慣/素養,應該從壹開始就培養。
新生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認知內容的教學任務,所有的教學環節都作為“相遇”、“體驗”、“適應節奏”、“塑造群體”的方式。主要教學環節如下:
晨會圈應該包括幾個基本內容:拉圈演練、排隊演練、感受晨歌、自我介紹活動/遊戲、歌曲和兒歌、節奏和韻律等。另外我還應用了register的循環,可以讓全班的名字重復出現。壹方面可以促進“每個人都是全班的壹份子”的集體意識,還可以促進孩子之間的相互理解,促進社會化。另外,點名的過程和課前握手問候的程序也有觀察孩子狀態的作用。
晨間圈的壹些呼吸圈(收縮-擴張)非常有利於孩子的意識發展和班級塑造,在具體設計中要註意。
遊戲包括室外遊戲和室內遊戲。遊戲類應該作為壹個獨立的主題類來實現。戶外遊戲可以是校園定向、圈子遊戲(如找朋友、鴨鴨鵝)、簡單的團體遊戲(與聽和服從指令有關的遊戲、與基本感官發育有關的遊戲等。)和自由發揮。自由發揮既是孩子的切身需求,也是孩子觀察的寶貴機會。當然,老師參與遊戲也能促進與孩子的聯系。在戶外遊戲中,練習拉圈、排隊、集合、解散也很重要。
室內遊戲可以包括壹些與基本感官發展相關的遊戲(如自由體操、觸覺遊戲等。)、手指民謠、聽指令相關的遊戲(比如西蒙的話等。),以及壹些不適合晨圈的感情激烈的圈子遊戲(比如誰家的狗在叫,這條路能不能過等等。).
這個故事是作為主菜的壹部分介紹的。大壹營的主課至少要保持三個環節:開場、節奏感強的小節和故事,中間的回憶和工作可以靈活掌握。故事可以包括壹些與季節有關的自然故事,或者與文具材料或手工材料(蠟筆、紙、單簧管、羊毛等來源)的介紹有關的自然故事。童話主要是格林童話。
故事環節除了講故事,還需要註意故事氛圍的營造。可以適當運用窗簾、蠟燭、單簧管、雅琴、手偶等元素。
手工是意誌力和專註力的良好鍛煉,也是培養崇敬、感性和審美情趣的土壤。新營地的手工藝可以從了解羊毛/粗棉線、纏繞線團、撚繩、壹指編織/四指編織等方面進行選擇。手工活動也是觀察孩子的重要窗口之壹。
手工藝課程要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來實施,有始有終,最好能和未來的手工老師的課堂保持基本壹致的節奏。
繪畫包括主課繪畫和自由繪畫。需要設計的相關鏈接包括:蠟塊介紹(蠟塊故事、蠟塊分布、蠟塊感受)、蠟塊介紹與演示(父親側、母親側、寶寶側)、素描紙/免費繪本發放、世界兩邊蠟塊繪畫演示等。
音樂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培養情感、審美和情感表達的重要途徑。音樂課應該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課來實施。音樂課的主要內容有唱歌(如我們班的號子,兒歌《小白舟》《星星和蒲公英》《白樺林裏的好地方》《金銀擺》《我不怕白浪》等。)和聽/音樂類遊戲(聽聲音識別位置,第五個音程鼓掌,手指輕敲,雙手搓揉)。
新生營期間可能不會引入單簧管。
濕水彩和塑形(蜜蠟、泥塑)可以作為獨立的科目課進行。根據具體情況,個人感覺蜜蠟塑形比較適合大壹營階段,側重蜜蠟課的流程和氛圍,可以自由塑形。老師根據孩子的作品即興編故事。
主要針對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進行示範和學習。包括問候、握手敬禮、室內換鞋、放書包和水壺、掛衣服、搬放桌椅、使用和保管勞動工具等演示和遊戲。
自由行可以放在戶外遊戲班或者自由活動,主要是校園內。其中,沙坑、水坑、遊戲爬架、繩索是孩子重點玩耍的區域,也是社會交往的活躍區域。如果妳覺得自己前兩天在集合、解散、排隊中表現不錯,還可以安排壹次農場的自然散步。前提是大家聽指揮,把在農場的散步當成是孩子們贏得的獎勵。
孩子在日常的教學組織或活動中往往需要分組,而小組又是孩子社交的另壹個平臺,所以可以考慮給孩子分組。同壹個孩子的座位也需要考慮。學號要提前定好。具體分組依據也可以是生日、星座、氣質類型等。,還應考慮性別平衡。新生營期間可以不分組先觀察,座位也可以先隨機,但後續需要決定。
考慮到每班人數和執勤需求,壹般有四組,每組5人左右。團名要簡單自然,也要包含老師的美好祝願。
用餐時間也是習慣養成的重要群體塑造場景。教師需要考慮的內容包括:
除了上課,老師還可以選擇小助手,幫助老師完成壹些分發、收集、整理的工作。孩子還需要參與日常清潔,通過勞動促進身體發育,在勞動中獲得成就感。日常值班的重點是教室內外的清潔和送飯。因為壹年級孩子的餐具是在教室裏清洗的,還需要打水、倒水、擦盆。
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和幼兒園,他們的勞動經歷與之前的照顧者的要求有關。總的來說,個體差異很大。從如何拿掃把,如何掃地,如何用拖把,如何用抹布打掃,如何在桌下處理等等。,這些小地方都需要老師不厭其煩地示範、教授、檢查。孩子的工作習慣和技能需要家庭的配合,讓孩子在家能自己照顧自己,參與家庭工作也是最初家校溝通的主要內容之壹。在新生營,老師可以多觀察孩子,讓他們逐漸有參加勞動的意識和習慣。
詳情請見後文。
根據校園課程安排安排上述教學內容,重點是吸氣和呼氣的節奏。在新生營探索壹天的節奏。因為大壹營和第壹個月左右的課程都是主班主任教的,妳可以靈活掌握,嘗試——觀察孩子和自己的狀態——調整。
這裏的流程安排最終會細化為壹天的教案,此處不贅述。
大壹營需要準備玫瑰儀式的故事,大壹營日常課用的教學故事、自然故事、滋補故事:格林童話。需要準備的歌曲有:來電歌、蜜蠟歌、濕水彩歌、飯前感恩歌、收圈歌等等。
需要確定孩子的學號(幻數),準備並剪濕彩紙作為姓名貼紙。根據教室的設施,至少需要準備6-7套不同大小的姓名貼(椅子、書桌、衣鉤、書包架、鞋架、畫板架、儲物櫃/櫥櫃)。要分發給孩子的免費繪本或者練習本也需要寫上自己的學號和名字。另外,需要提醒家長在孩子的餐具、杯子、單簧管、蠟筆等用品上貼上姓名貼或標記。
需要提前準備的材料包括:
手工藝課程材料:毛線(纏繞毛線球,壹指編織等。)、棉線(撚繩)和羊毛(知羊毛)
塑形類的材料:蜜蠟(事先大小合適,不要太大),塑形聚合物粘土。
教學文具:素描紙、蠟筆和蠟塊、練習本、主要教材等。
父母營材料:圍裙布、手工包布等。用在父母營地(需要裁剪成合適的大小,並提供相應的圖案)。
教室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平整和粉刷黑板,粉刷墻壁,必要的書架和收納架,四季桌和裝飾品,以及教學工具(如粉筆、彩色粉筆、橡皮擦、濕水彩材料)和清潔工具。
新營前兩周需要正式通知家長(如前所述),給出新營的日程時間和相關要求。可以給出壹些常見問題的信息,例如:
新營所說的“鏈接”和“節奏”並不是單方面的,教師也需要建構鏈接和適應節奏的過程。教師對新營的心理預期要合理。壹方面,他們應該放松心態,充分享受與孩子們見面的機會。另壹方面,也要註意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問題,以便及時調整和探索更好的辦法。
新營的教案要盡量詳細,讓老師更靈活的應對各種情況。從實用的角度來看,1小時內完成2小時準備的內容的可能性更大。針對這種情況,壹方面要提醒自己慢下來,另壹方面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未來幾天的教案內容。
按要求完成日常工作。
分配日常工作:(壹盤輪換,差不多1個月)
濕水彩值日組(1周1改,4 ~ 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