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元旦假期的第壹天,嫦娥四號探測器正在加班加點出差。65438+2月30日淩晨4時55分,科技人員在北京航天控制中心向嫦娥四號探測器註入姿態調整和變軌參數。8時54分,嫦娥四號發動機點火成功,開始實施變軌控制。8時56分,地面測控站實時遙測數據監測判斷,嫦娥四號探測器已從距月面平均高度約100公裏的繞月軌道成功實施降軌控制,進入近月高度約15公裏、遠月高度約100公裏的繞月軌道。
此行的目的之壹是計劃在月球背面的艾肯盆地實現軟著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副主任鄒說,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人類發射了超過100個月球探測器,但沒有壹個能夠在月球背面著陸:“月球正面和背面在物質組成、形態結構、巖石年齡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艾肯盆地是整個太陽系固體天體中最大最深的盆地,我們可以獲得月球深部物質的信息。由於磁環境的原因,在月球正面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效果不佳。正是因為月球背面的磁環境非常幹凈。在月球背面進行低頻射電天文探測的目標,應該說是天文學家的夢想,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低頻觀測段的空白。”
為了這段旅程,科技人員還架起了壹座“喜鵲之橋”,不是為了牛郎織女,而是為了“嫦娥”。今年5月21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探月工程第四次任務中繼星鵲橋。正如“鵲橋”的名字壹樣,嫦娥四號總設計師孫澤洲說,中繼星為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提供中繼測控通信。“鵲橋”中繼星發射成功,在L2點穩定運行,應該說是為月球背面軟著陸做好了準備。
嫦娥四號於65438+年2月8日出發,於65438+年2月8日成功送入繞月軌道,12。此後,嫦娥四號探測器進行了兩次繞月軌道修正,與鵲橋中繼星進行了四次中繼鏈路試驗,開展了激光測距、三維成像、微波測距、測速等導航敏感器在軌試驗,使探測器進入預定著陸區域並進行測速。
孫澤洲說,這次探測也將為未來探月工程不斷實現更深層次的全月球科學探測提供可能。他說:“這次我們是從月球正面向背面擴張。接下來,我們將從月球中高緯度向月球兩個層面拓展,實現對整個月球的通達。”
雖然沒有過年賞月的傳統,也沒有“嫦娥奔月”的傳說,但我們不妨在今晚除夕(65438+2月31)擡頭看看月亮。真正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是“飛向月球”。按照計劃,它將於2019年6月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雖然我們普通人仰望天空,並不能真正看到它,但天空中有裝置可以在地球上清楚地“看到”我們。
“天上的星星參與北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可以告訴妳是否沿河向東走。
北鬥是中國自主建設和運營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這壹年,北鬥完成了10箭和19星的發射,創下了世界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和我國同類型航天發射的新紀錄。65438年2月27日,北鬥三號開始提供全球服務,全球定位精度為10米。在亞太地區,定位精度也從6米提高到了5米。北鬥三號系統衛星總設計師林寶俊說,精度提高的原因是她有壹顆更強大的“心臟”。
林寶俊說:“我們突破了新型氫脈澤和原子鐘的無縫切換技術。可以說,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的‘心臟’,這項技術也是決定整個導航精度的核心技術。這壹突破使導航系統的時頻精度提高了壹個數量級。此外,我們的原子鐘可以連續、無縫地工作,這讓北鬥系統感覺更加穩定、連續、不間斷,性能會更好。”
“北鬥”不輸定位,“紅巖”不輸連接。65438+年2月29日,紅巖星座首星成功發射並進入預定軌道,中國全球低軌互聯網衛星系統正式啟動。此次發射的第壹顆實驗衛星將在軌期間陸續接受測試和驗證。根據規劃,紅巖星座壹期將由60顆衛星組成,主要實現全球移動通信、物聯網、導航增強、航空監視等功能。在第二階段,將發射數百顆衛星,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誌成說:“通信需要連續覆蓋,有些地方需要多次覆蓋,所以這樣的系統造成了對這顆星需要連續覆蓋,所以星座的設計,包括中繼的方式,切換的方式,就是這個的難點。”
現在我們使用的網絡都需要架設基站,但是在沙漠、高山、大海等地方很難架設基站,手機也會停機。有了“鴻雁”系統,這將成為歷史。
回顧2018年的中國航天,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合會航天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說,成果豐碩:“今年的發射數量,包括私營公司發射的數量,首次位居世界第壹。在我國的空間基礎設施建設中,壹些遙感星座越來越成熟和應用。在空間科學方面,“張衡壹號”成功發射,我們進壹步加強了與外國在國際合作方面的溝通,以實現更多的合作項目。在商業航天方面,民營航天公司已經開始進入軌道發射的服務領域。今年在載人航天中,用於驗證交會對接技術的‘天宮壹號’圓滿落幕。”
2018,中國航天未竟...楊宇光說:“新年最引人註目的是嫦娥四號任務,這是人類首次嘗試在月球背面實施軟著陸,這是月球探測領域最引人註目的。其他方面,北鬥將進壹步增加更多衛星,構建全球星座,授時和定位精度將進壹步提高。未來不僅要保證航天規模,還要提高我們整個航天活動的技術含量,包括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包括通信、遙感、導航等服務於國計民生的技術領域;包括未來,在空間科學和空間探索方面應該會有更深層次的成就,在載人航天方面會進壹步擴大空間站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