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聞:老鼠的歷史上,有過老鼠娶女人的節日。壹般正月二十五晚上,家家戶戶當晚不點燈,全家人坐在堂屋的炕上,在黑暗中默默吃著面粉做的“老鼠爪子”之類的食物。沈默的目的是為老鼠娶女人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給來年帶來隱患。
根據臺灣省民間傳說,正月初三晚上是老鼠結婚的日子,民間剪紙說“老鼠結婚”就是這壹民俗的反映。所以,人會早上睡覺,晚上不點燈,不撒米撒鹽在地上,不會影響老鼠的喜事。
[牛]
唐代詩人元稹寫過《春生》詩:“鞭牛郡門外,爭土蓋春蠶。”“先鞭”再“爭”是兩個古老的民間送冬寒迎新年的詞。鞭春牛又稱鞭牛,起源較早。“李周?”月令》:“掘牛送寒。“後來壹直保留,但改春,唐宋時興盛。特別是宋仁宗頒布《屠牛經》後,鞭笞屠牛的習俗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甚至成為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少數民族有向牛表示哀悼的習俗,稱為“獻牛為王”。貴州荔枝、羅甸、安龍等地的布依族,以農歷四月初八為新年。那壹天,讓牛休息壹下,吃糯米飯。仡佬族的牛王節又叫“牛神節”、“牛王菩薩節”、“牛王祭祀節”,在每年農歷十月初壹舉行。那壹天,人們不再讓牛幹活,做了兩個糯米糕,掛在牛角上,然後把牛帶到水邊照看影子,用這種方式慶祝它們的生日。
[老虎]
《錢繆竹枝詞》這首詩。清代學者舒威寫的《紅苗》說:“織絲不給人,轉銅鼓與山神爭。兩情無言,今夜空缺是避陰。”(註:紅苗僅存銅仁地區,衣為板絲,為女洪之役。敲銅鼓鼓舞,叫調鼓。每年五月初五,夫妻倆熬夜不敢說話,以為自己犯了虎傷。)陰為虎,誰敢違避陰之俗?如果夫妻倆在五月陰睡在壹個房間,老虎會傷害他。
[兔子]
宋·顧濤《清·路易傳》:“妳是純兔。”兔子以此為生,屬於罪犯。古人稱兔肉湯為有罪湯。
在漢族,有生育時忌食兔肉的習俗。因為兔子全身都是縫隙,孕婦孕期禁食兔肉是為了避免孩子出生時有縫隙。還有送兔子圖養孩子的習俗。畫面中,六個孩子圍著壹張桌子,桌子上站著壹個人,手裏拿著壹張吉祥的兔子圖,祝願受捐的孩子壹生平安,未來步步高升。
[龍]
中國的許多民間節日都與龍有關。宋代詩人吳在《梁璐夢》中描寫了南宋時期的龍燈:“元宵節之夜...草紮成壹條龍,蓋著青簾,燈燭千萬盞,狀如雙龍。”農歷2月2日是漢族的“龍擡頭節”。民間傳說認為,蟄伏了壹個冬天的龍在這壹天擡頭,以後會有更多的雨。阿明沈邦所作《萬部雜記》記載“二月引龍,煙百蟲”:“萬人謂二月二為龍頭。村民們用灰燼將布料從門外鋪到廚房裏,並繞著水箱旋轉,這被稱為“畫龍回頭”。“用面條鋪煎餅,熏床使蟲不生。”由於我國北方幹旱少雨,龍被引入家中,為了有個好天氣,所以也產生了“二月二,龍擡頭;壹個大倉庫滿,壹個小倉庫流。在這壹天,人們吃龍須面和龍林的煎餅,龍耳餅等等。
[蛇]
由於閩南地區氣候溫和濕潤,適合各種蛇類繁衍生息。如果在家裏發現了壹條蛇,那是殺不死的。人們認為蛇是祖先派來巡視安全的,誰進了家門就預示著家裏的安全。如果妳發現路邊有幾條蛇盤繞在壹起,妳應該迅速扯下妳的壹個扣子扔掉,以表示妳的悔恨,然後像沒看見壹樣走開。據說這是蛇交配,觀者大逆不道。貴州人每年都要避雷,否則那壹年蛇蟲成災。民間有句話叫“驚雷起,蟲蛇成群。”
[馬]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馬的民俗。
春祭媽祖,夏牧,秋會馬步,冬望馬步。媽祖是天帝,天上的馬星;放牧首先是開始教人放馬的神;馬會是馬廄裏的土地神;而馬平是馬災之神。漢人信仰馬,農夫在農歷六月二十三日獻祭。祭品是壹整只羊。
蒙古族有馬奶節、賽馬節等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底舉行,為期壹天。這壹天,牧民們穿上節日盛裝,分別騎上馬匹,帶上馬奶酒,趕往指定地點準備節日食品。賽馬在太陽升起時開始,參賽的馬是兩歲的小馬。比賽結束後,人們分別就座,在馬頭琴的伴奏下,盡情地唱歌喝酒。直到夜幕降臨,人們才隨著閑暇散去。
[綿羊]
“羊”和“香”都有假期。西漢大儒董仲舒說:“羊吉祥,所以用之以吉祥。”漢書?南越記載:“韋陀之時,有五色羊,認為吉祥。”廣州,被稱為羊城,起源於壹個美妙的傳說:在周懿王,五位仙人騎著五只羊和六串谷穗來到楚亭(廣州的古稱),並把它們獻給人們,希望這裏永遠不會發生饑荒。神仙的話消失了,羊變成了石頭。《廣州紀》記載:“戰國時,高古為楚相,五羊持穗於楚朝廷,故廣州的廳堂、梁上繪五羊造像,亦作糧袋。”
[猴子]
《搜神記》載:“楚王遊園,白猿在雲端。王令山射了它,箭數了數,猿猴嘲笑它。是賤命,弓觸賤,猿將持木而叫。”這只白猿能把箭壹個個打掉,還能笑。弓箭手拿起弓,白猿知道不好,抱住樹叫。在這裏猿被擬人化,就像進化論告訴人們人類是由猿轉變而來。
漢族人普遍認為猴子是吉祥物。因為猴與侯諧音,所以在很多畫面中,猴的形象就意味著封侯。比如,壹只猴子爬上楓樹,掛了壹枚印章,意思是“封天氣,掛印章”;壹只猴子騎在馬背上,意思是“馬上封侯”;兩只猴子坐在壹棵松樹上,或者壹只猴子騎在另壹只猴子的背上,表示“世代被封”。
[雞肉]
古代的計時器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公雞在早晨啼叫,報告新的壹天的開始。它不僅是農民家庭的時鐘,也是公共生活的時鐘。戰國時期,著名的函谷關是以雞鳴為基礎來開關的。孟嘗君落荒而逃,面對緊閉的城門,擔心追兵會在他身後到來。食客中有學報曉的腹語者,壹次叫遍所有雞,騙開關門。這個故事被司馬遷寫進了《史記》,作為經典流傳下來。
古代漢族有“殺雞”習俗,流行於浙江金華、武義壹帶。每年的七月初七,當地人都會殺公雞,因為當晚牛郎織女會在鵲橋相會,如果沒有公雞來宣告黎明,他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狗]
宋代朱編《曲虎舊事》記載了壹個因為皇帝是狗而禁止宰殺狗的故事:“範在崇寧初期說,‘十二生肖之神,狗在陛下之命位。現在京城還有人屠狗,取締為宜。“因傳令,天下禁止養狗,懸賞兩萬。泰學生第壹次聽說時,有壹個面向大眾的宣言說:、、馮、遷居朝鮮時都生了孩子,但在那個年代,禁止牲畜和貓是聞所未聞的其間,有個好論辯的人,在暗中竊竊私語:‘狗在五行之中,其息上課有其位。現在,他們使用禁忌的裝置使它們變得有價值。如果真是這樣,就像洪範說的,他們會擔心那些不會說話的人。"
在過去,漢族人有“放狗”的節日習俗。“毛狗”就是狐妖。根據傳說,魔鬼在正月十五從拜月蜂擁而出,擾亂眾生。這天晚上,人們搭起壹個狗棚,放火燒了它。同時,他們敲鑼打鼓,燃放鞭炮,驅趕邪靈。
[豬]
豬又叫“烏金”、“黑面郎”、“黑爺爺”。據朝野報道,唐代洪州人養豬致富,稱之為“武進”。唐代《雲仙雜記》引《成平舊編》:“壹黑面郎,亦稱豬。”在中國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經飼養了豬、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與現在家豬的形態非常相似,說明當時已經有了豬的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