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天有許多關於龍的活動,所以它被稱為龍擡頭日。二月二擡龍首的習俗,最早見於明代的劉東和於漪正。卷二春田:“二月二,龍擡頭,放元旦祭祀吃剩的餅,熏床炕,說熏蟲,意思是龍被吸引,蟲出不來。”清朝仍然遵循它的習俗。夫差敦沖《燕京年譜》:“二月二日,古中和節也。讓人仰視。日食時吃餅的叫龍麟餅,吃面的叫龍須面。別在閨房裏縫了,免得傷了龍的眼。”龍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顯聖,是吉祥之物,是風雨的主宰。俗話說“龍不擡頭,天不下雨”,龍擡頭就是雲要造雨,天地造愛雲要造雨,這是萬物生兒育女的條件。另外,古代認為龍是介殼蟲之精,各種蟲都是長的,龍壹出來,各種蟲都躲起來了。二月初,是春回大地,農事開始的時候,也是百蟲蟄刺,蠢蠢欲動的時候。所以民間有扶龍頭、招青龍、剃龍頭的動作,有吃龍皮、龍須、龍子、龍麟餅的習俗,還有停針、忌磨等禁忌。
“二月二龍擡頭”的由來
民間諺語說:“二月二,龍擡頭。”農歷二月初二前後是六十四節氣之壹。據說這壹天,穿過冬眼的龍被隆隆的春雷驚醒,站了起來。因此,古人把農歷二月初二稱為春節,也稱為龍頭節或青龍節。因此,在這壹天,人們去河邊祭祀龍神。《中國民族風俗誌·壽春歲》中說:“二月初二,燒香祭龍神。”
眾所周知,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奉的圖騰。因此,我們自豪地宣布,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幾千年來,人們壹直把龍視為神秘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龍擡起頭的日子,所以它自然成為壹個重要的民間節日,許多習俗都與龍有關。其實“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和古代天文學有關。在中國古代,二十八夜被用來指示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並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角、聲、叉、房、心、尾、簸箕構成完整的龍星座,角如龍之角。二月春風後,龍角星在黃昏時從東方地平線出現,故稱“龍擡頭”。
二月二春節有著悠久的歷史。留下許多習俗。明代沈邦所作《萬部雜記》中說:“二月引龍,熏百蟲。.....村民用灰布從外面進入廚房,圍著水箱轉,稱之為“引龍歸來”。用面條攤薄煎餅。熏床炕,防蟲蛀。”《明故宮史》上說:“初二初二...家家都用小米粉棗糕,油煎,或用細面條攤成煎餅,叫熏蟲。”阿清王朝夫差的郭沖也在《燕元年》中說:“二月二日,...今天的人們呼籲龍向上看。日食時吃面包的叫龍麟,吃面條的叫龍須面。別在閨房裏縫了,免得傷了龍的眼。”其中之壹就是這個習俗壹直傳承至今。上世紀80年代中期,豫北地區還保持著吃小米的習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戶戶都會煎小米年糕,群眾稱之為年糕。還有壹首歌謠是這樣的:“二月二,煎年糕,慢壹點,不要燒老人的胡子。”中午吃“老龍布蛋”。也就是玉米蛻皮俗稱玉米和面條。
其實,人們關註“龍擡頭”紀念形式多樣,根本原因與農業生產有關。正如這首民謠所說:“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因為二月是種莊稼的季節。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民眾通過各種紀念活動,寄托了祈求龍的保佑、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強烈願望。民間還流傳著壹句順口溜:“二月二,龍擡頭,皇帝耕田趕牛;鞏崢皇後來送飯,現任大臣扔掉了種子。春耕夏耕領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朝廷老子帶領滿清大臣參加春耕生產,可見春耕配合農時的重要性。在北方,二月二也被稱為龍擡頭日,也被稱為春節。在南方叫郊遊節,古代叫摘菜節。中國人自唐代以來就有“二月二”的習俗。據記載,這句話的由來與古代天文學和農業節氣中對恒星運動的認識有關。
為什麽要“二月二”才能擡起龍的頭?因為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時節,此時陽氣正盛,大地復蘇,草木萌動。農民春天要犁地播種,土壤濕潤保水是非常必要的。這個時候如果天氣下雨,真的是彌足珍貴,所以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節氣上,二月初介於“雨”、“驚蟄”和“春分”之間。這是壹個需要下雨的時候,也可能會下雨。人們是如何希望通過祈龍來達到降雨的目的。
龍為什麽要“擡頭”?因為在2月初的休克墊前後,各種蟄伏了壹個冬天的動物都恢復了活力,是時候做點什麽了。龍擡頭,說明龍也在動,要履行降雨的職責。不過這種說法是“二月二龍擡頭”的通常解釋,很好理解。但“龍擡頭”有古代天文解釋,常被忽略。
古人認為地球不動,太陽在動。早在春秋時期甚至更早的時候,人們就把太陽在恒星之間的年運行軌跡看作壹個圓,這就是所謂的黃道。然後用壹些星星把圓分成28等份,形成28個區間,稱為28個地方。“住宿”就是住。如果觀察月亮的運動,基本上每天停留壹個晚上,依次停留28個晚上,大約壹個月,所以叫“宿”。把這28個小屋按照東南西北西北四個方向平分,每個方向會有7個小屋。對於這28個夜晚,它們都被命名了。東方七宿稱為:焦、康、邊、方、辛、衛、吉,合為壹組,稱為東方黑龍。其中,角是龍頭的象征,炕是龍的脖子,夜是龍的胸膛,房是龍的肚子,心是龍的心臟,尾和蹦是龍的尾巴。冬天,黑龍裏的這七個夜晚都隱藏在地平線下,黃昏後就看不到了。到了二月初,當黃昏來臨的時候,犀鳥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此時,黑龍的整個身體還隱藏在地平線以下,只有壹角露在外面,於是,黑龍擡起頭來。《說文解字》解釋“龍”字時說:“龍是鱗蟲之長。可靜可明,可詳可巨,可短可長。春分登天,秋分深潛。”都是指蒼龍七夜的若隱若現的變化,並不是真的有獸龍在變。“春分登天”是指春分時,天空中開始出現角梁,東方黑龍出現,即龍擡頭。
《二月二龍騰》的發展
中國古代對龍的崇拜壹直延續,越來越明確地把龍視為掌管雨水的動物神。所以《左傳》第五年,桓公說“龍現”,意思是龍被電擊、被蟄後會出現,此時會舉行祈雨的祭祀。戰國時期的地理神話著作《山海經》也說,應龍生活在南方,“所以南方多雨”,而燭龍“不吃不睡,風雨為禍”,即經常引來風雨。因為想象中的龍能在雲裏霧裏飛翔,所以迷信龍能給人帶來好運,到了人間能幻化成皇帝,所以皇帝被稱為真龍帝。
最早借助龍的形象直接舉行求雨活動的記載,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故事》。書中提到舞龍求雨。漢代的畫像石上還刻有“戲龍”的舞蹈場面。這些都可以算是後世打龍燈的起源。
唐朝的人們已經把二月初二作為壹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壹個“迎財”的日子,在這壹天吃“迎財果”就是吃壹些小吃。宋朝的宮廷在這壹天也有特別的活動。宋人在《老武林》中仔細記錄南宋時,二月初二在宮中有壹次“挑菜”禦宴。宴席上,將生菜等新鮮蔬菜種在壹些小蹄子(口小底大的計量器具)裏,名字寫在絲綢上,放在蹄子下面,讓大家猜。根據猜測的結果,有獎懲。這個活動既是嘗鮮,又是娛樂,所以在那個時候“宮也更有效果。”而唐宋時期的這些“二月二”活動,與“龍擡頭”並無關聯。
元代二月二明明是“龍擡頭”。《天津實錄·分析》在描述元代大都風俗時提到“二月二日為龍擡頭之日”。在這壹天,人們吃面條,這被稱為“龍須面”。還有煎餅,叫“龍麟”;如果包括交子,就叫“龍牙”。總之要以龍身命名。
“二月二龍騰”的民俗
元代以後,關於“二月二龍擡頭”的各種民間活動的記載更多了。人們也稱這壹天為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清末《燕京歲時年譜》說:“二月二日......今天人們呼喚龍擡頭。日食時吃餅的叫龍麟餅,吃面的叫龍須面。別在閨房裏縫了,免得傷了龍的眼。”這個時候,不僅要吃蛋糕和面條,女人也不能做針線活,怕傷了龍的眼睛。《遼中縣誌》記載了民國時期當地二月二的民俗,稱:“二月二,俗稱龍擡頭。早上用扁擔敲梁,就是敲龍頭,表示龍刺落地,蓋近休克期。農民早餐吃的是粗米粉做的糕點和饅頭。所以女人天天給孩子剃頭,掩蓋了龍擡頭的意思。”這是遼寧的民俗。早上要用長桿敲房梁,叫醒龍。同時,我也做壹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還有往家裏打水的活動。清代《萬蜀雜人》曰:“二月二日人人喚龍仰視,鄉民用灰撚布從外入屋廚,圈水缸,謂之引龍回。”這種活動是在節日的淩晨。人們從河邊、井裏壹路撒草木灰、谷殼,直到家裏的水缸,就是為了有個好天氣。如果妳不放心只有下雨的時候,妳必須把水帶進妳的家,讓雨落在妳自己的田裏,妳才能得到妳想要的。這是小農經濟意識的反映。有些地方有打龍燈的活動,也有求雨的意思。在這壹天註意剃光頭是很多地方的習俗。
明清以來,二月二又增加了“熏蟲”、“炒豆”的活動。明代《帝都風光略》說:“二月二,龍擡頭...熏了床炕,又熏了蟲,為引龍,蟲不能出。”清代康熙《大興縣誌》中記載“二月二日,各家為素餅,油煎食之,謂之熏蟲。”
為什麽要熏蟲?農歷二月初,天氣漸暖,蟲子開始蠢蠢欲動。有些昆蟲對人類健康有害。因此,在這壹天,越來越多的人用油炸食品,攤煎餅等方法來煙熏和殺蟲。這是壹個強調衛生的概念。在北方,如河北、山東、陜西等地,也有吃炒豆角驅蟲的習俗。人們將大豆在鹽水中浸泡壹段時間,然後取出,放入鍋中翻炒。很快,大豆在鍋裏跳動,以此來警告昆蟲並趕走它們。至於有些文章提到北京有“二月二接大媽”等民俗,這裏不用我贅述。
“二月二龍擡頭”的飲食習俗
普通人吃面,春餅,爆米花,豬頭肉等。在這壹天。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食物,但大多數都與龍有關。壹般食物的名稱都加上“龍”的稱謂。比如吃餃子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麟”;吃面叫吃“龍須肉”;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桂圓”
吃春餅叫“吃龍麟”。壹個比手掌還大的春餅,就像壹塊龍鱗。春餅比較硬,包含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都用刀切成細絲,拌幾樣家常菜炒,比如韭菜炒肉絲,菠菜炒肉絲,綠豆芽醋,素炒粉條,攤雞蛋等。,並卷成春餅,蘸上蔥絲和麻油面醬,真的很好吃,很爽口。吃春餅的時候,壹家人圍坐在壹起,把烤好的春餅放進蒸籠,邊吃邊拿。又熱又開心。
有壹個關於在二月初二吃爆米花的傳說。相傳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玉帝下令三年不準下雨在地上。然而,掌管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遭災挨餓,壹場大雨偷偷降臨。玉帝得知後,把掌管天河的玉龍埋在壹座山下。山腳下立著壹塊紀念碑,上面寫著:“龍王下雨違反天道,應受世人世世代代的懲罰。要想重登峰塔,除非金豆開花。”為了拯救龍王,人們到處尋找盛開的金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在翻動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突然想到這種玉米就像金黃的豆子,壹炒就開花了。不是金豆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爆米花,在院子裏立案燒香,供奉“開花金豆”給龍王和玉帝看。龍王知道人民在救它,就大聲對玉帝喊:“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壹看到天下家家戶戶院子裏的金豆花都開了,就要發消息把龍王召回天庭,繼續給人間送雲送雨。從此,人們形成了壹種習俗。二月初二,人們爆爆米花,炒黃豆。
還有壹種說法是二月二吃豬頭肉。自古以來,豬、牛、羊壹直被用來祭祀神靈,後來簡化為三獸之首,豬頭就是其中之壹。據宋代《丘遲筆記》中記載的壹個故事,王忠嶺平定巴蜀後非常饑餓,所以他闖入了壹個小村莊的寺廟,但他遇到了壹個喝醉的和尚。王忠嶺大怒,想砍了它,但他不知道和尚害怕了。王忠嶺非常吃驚,向他要食物。不久和尚呈上壹盤“蒸豬頭”,並為此題詩壹首:“和尚說,蒸的時候,芭蕉葉已包好,熟了用杏槳澆。紅的,清新淡雅,叫金氣喘籲籲,熟的,軟的,真的是如玉。如果沒有毛根比較,氈根就吃藤。”王忠嶺吃了蒸豬頭,聽了風趣獨特的“豬頭詩”非常高興,於是封和尚為“紫衣大師”。看來豬頭真的是壹道美味,也是轉危為安的吉祥象征。現在有壹道名菜叫“烤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浸泡、制醬、煮十幾個小時等十二個步驟,就可以上桌了。“烤豬臉”有三種,壹種是原味吃;二是蘸醬吃;三是卷煎餅吃。每種吃法都有不同的味道。“烤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味道鮮美,給現代人帶來美容健腦的功效。“二月二”吃現代的“豬肉面”,回憶古代的餐飲歷史,真的是壹次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二月二龍擡頭作為壹個古老的民俗節日,已經基本淡出了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但也要認識到“二月二龍擡頭”的壹些文化內涵,比如古人對龍的崇拜,古代天文學對“龍擡頭”的唯物解釋,仍然有研究價值。
農歷二月初二,是淮安傳統節日之壹,稱為“龍擡頭”,又稱“龍頭節”。二月二,龍擡頭,各人剃頭。舊時淮安有句話叫“人有錢沒錢,剃頭過年”。離春節還有壹個多月,該理發了。二月二日,龍擡頭,是個吉利的日子。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二月二刮胡子的習俗。“二月二,龍擡頭,凡子剃頭”也是這個道理。為了吉利,在理發中間加了“龍”字,稱為“剃龍頭”,以區別於其他時間的理發,也有女生選擇這壹天打耳洞。另外,家長選擇這壹天送孩子去讀書。
二月二,家家接女兒。舊社會,正月裏,新娘不回來,媳婦不出戶,正月裏沒房。同時還有壹種迷信說法是“嫁出去的女兒正月不能看父母的燈,父母的燈害死公公”,所以正月嫁出去的女兒是不允許回父母家的。壹個多月了,姑娘想媽媽,媽媽也想她,所以2月2日,不僅是正月,也是個吉利的日子,於是各家都帶著女兒回了父母家。
“二月二,照梁,蠍子娛蛤無處藏”。這壹天,農歷新年祭祀剩下的蠟燭被點燃,照亮橫梁和墻壁,以驅逐害蟲。另外,這壹天,孩子們用筷子把瓢敲幹,說:“二月二,敲瓢叉,九只老鼠瞎。”用筷子敲小酒杯,說“二月二,敲小酒杯,十窩老鼠空”驅趕老鼠,殺死老鼠。用白紙寫壹個“二月二日,蟲蟻直上地面”的清單,其中“蟲蟻直上地面”要倒過來,然後貼在桌子或床腿上,避開蟲蟻。
“二月二,龍擡頭,大囤滿,小囤流”,用藍灰畫糧囤或糧倉,或在門前用藍灰畫大小不壹的圓圈,象征大圓遇上小圓,祈求豐收,是另壹種民俗。
2月2日,壹些人在除夕吃鍋巴,婦女被禁止使用針線活。據說龍擡頭的時候會被縫傷眼睛。
2月2日,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為“土地生日”。為了給土地公“暖壽”,壹些地方有舉行“土地會”的習俗:家家集資為土地神祝壽,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放鞭炮,建國後逐漸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