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刺繡技術在漢代是非常流行的。
唐宋時期刺繡技術發展至今已有數十種針法,其風格也逐漸在各地區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刺繡已經不僅僅是繡在服裝上,已經從服裝的裝飾發展到純觀賞性的刺繡畫、繡佛經、繡佛像等等。相傳武則天下令將400多尊刺繡佛像贈送給寺廟和周邊國家,可見唐代的刺繡佛像已經極為普及。唐代以前,刺繡多以實用和裝飾為目的,刺繡內容與生活的需要和習俗有關。
宋代的刺繡作品不僅僅是實用品,更是致力於刺繡。自晉唐以來,文人墨客都酷愛書畫。書畫是當時最高的藝術形式。到了宋代,它更多的是關於絲綢刺繡。字畫風格直接影響刺繡風格。
明代的刺繡最為新穎和著名。灑紗繡以兩根撚紗為計,按方孔紗的孔繡,以幾何圖案為主,或以鋪絨主花為輔。
清中葉,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刺繡技術得到進壹步發展和提高。當地的刺繡流派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著名的有蘇繡、粵繡、蜀繡和湘繡。
蘇繡
蘇繡起源於蘇州吳縣。早在三國時期就有關於蘇繡制作的記載,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相傳三國時,吳王孫權命趙大成的妹妹親手繡制萬國地圖,在方帛上繡出五嶽、江河、海洋、城池、行等圖案,稱“萬國繡於壹錦”。到了宋代,已經有了壹定的規模。在蘇州,有集中生產的作坊和小巷,如刺繡作坊、刺繡巷、滾繡作坊和刺繡線。明代蘇繡已成為蘇州流行的群眾副業,形成了“家家養蠶繡花”的局面。江南已經發展成為壹個絲綢手工藝品中心。
清代是蘇繡的鼎盛時期,可謂流派紛呈,名家輩出。皇室使用的大量繡品幾乎都是蘇繡藝人制作的。民間是豐富多彩的,廣泛用於服裝、服飾、被子、枕頭袋、窗簾、靠墊、鞋面、香包、扇包等。這些蘇繡作品不僅針法多樣,刺繡精美,色彩清麗典雅,而且含有喜慶、長壽、吉祥的圖案,深受群眾喜愛。還有壹種“畫繡”,屬於高級欣賞,稱為“閨繡”。清末,沈壽首創“仿真繡”,享譽海外。她先後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培養出新壹代。20世紀30年代,丹陽鄭錚女子職業學校畫繡系主任楊守玉首創亂針繡,豐富了蘇繡技藝。蘇繡以其精致優雅而聞名。圖案優美,色彩恬靜,針法靈活,刺繡細致,形象生動。
湘繡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起源於民間刺繡,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最早發現的實物是1958年長沙楚墓發現的壹幅《龍鳳圖》。1972年,馬王堆漢墓出土了40件繡衣和壹件繡錦。刺繡花樣10多種,繡花線18種色調,運用各種針法,達到針跡工整,線條灑脫,刺繡嫻熟的境界。清朝嘉慶年間,長沙縣有不少婦女刺繡。光緒二十四年(1898),傑出的繡工胡連賢之子吳在長沙開辦了第壹家“吳彩霞繡坊”。湘繡之所以聞名全國,是因為其作品精良,遍布全國。
湘繡的特點是用天鵝絨線(無撚的羊毛線)刺繡,小心翼翼地分裂絲綢,刺繡品逼真的絨面圖案。它通常以中國畫為基礎。色彩豐富鮮艷,特別強調陰陽濃淡,體態生動,風格豪放,享有“繡能產香,繡鳥能聽,繡虎能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越繡
又稱“廣繡”,是產於廣東的刺繡品。與黎族織錦壹脈相承。形成明代中後期風格。其特點是:壹、使用各種線,除了絲線、羊毛線外,還使用孔雀毛的撚股作為線,或者用馬尾纏羊毛作為線。二、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強調華麗效果。三是用金線作為刺繡圖案的輪廓。第四,紋飾飽滿活潑。常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題有百鳥朝鳳、海鮮魚蝦、佛手和甜瓜。
第五,刺繡工人多為男性工人。刺繡的種類很多,有被套、枕套、床楣、披肩、頭巾、臺簾、繡衣、鞋帽、服飾等。,還有鏡屏和掛屏。
粵繡始於唐朝。有壹個關於光秀的真實故事。唐代有壹位14歲的廣東姑娘,名叫魯美娘,在壹尺見方的絲綢上繡了壹卷佛經《Hokkekyo》。字體比小米小,點畫清晰。這個故事說明光秀的歷史如此悠久,技藝如此不凡。光繡發展到明代,已經成為民間重要的手工藝之壹。
明鄭德九年(1514),壹位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買了龍袍刺繡,回國獻給國王,得到了豐厚的賞賜。從此,廣繡名揚海外,每年都有許多產品出口國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葡萄牙人克羅澤對珠繡繡花鞋等壹些粵繡工藝品驚嘆不已。當時的廣州刺繡藝人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他們能夠熟練地、創造性地運用羊毛刺繡,用孔雀毛、馬尾辮做線、紮線,用金線、銀線進行刺繡。
明末至清中葉是廣東刺繡業的繁榮時期。英國商人開始來樣加工。由於樣品圖案色彩豐富,突出了西洋畫的藝術特色,運用了透視和光線折射的原理,所以對粵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光秀開始從民間小作坊的小批量生產向商品生產轉型。大量生產用於室內裝飾和日常服裝的廣泛刺繡產品,使其出口進入全盛時期。到了清朝中期,由於粵劇和粵劇的興盛,粵繡中加入了新品種的粵劇服飾。當時廣州狀元坊制作的服飾在國內很有名氣,連宮廷戲班都來定制。乾隆年間,廣州刺繡已成為壹個城市,刺繡作坊和刺繡村多達50個,從業人員超過3000人。
清末民初,廣東刺繡業仍保持著發展勢頭。在65438年至0929年在廣州舉行的四省市刺繡展覽比賽中,廣繡以其孔雀牡丹、樊氏、雪景等作品被評為中國四大名繡之壹。
川繡
又稱“川繡”,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據晉代常曲《華陽國誌》記載,蜀繡在當時已經非常有名,與蜀錦齊名,兩者都被譽為蜀中瑰寶。五代十國時期,四川先後建立了前蜀和後蜀兩個王朝。當時中原戰亂頻繁,只有四川能夠站隊,這為刺繡的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同時,對刺繡的需求很大,也刺激了民間刺繡的發展。到了宋代,天下歸壹,蜀繡有了更大的發展。據《全蜀藝文誌》記載:“川土富庶,產絲帛,人作冰繡等物,天下第壹。”可見當時蜀中刺繡之盛。
清代道光年間,蜀繡已形成專業化生產,成都有多家繡店,既繡又賣。緞子和彩色絲綢是主要原料。主題包含山川、人物、花鳥、蟲魚等諸多吉祥寓意,富有民俗色彩。有被套、枕套、繡品、鞋面等生活用品,也有臺屏、掛屏等欣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