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星座運勢 - 諺語是怎麽來的?

諺語是怎麽來的?

論農業諺語

作者:遊(中國經濟史論壇2003年0: 53: 19發布)

壹,農業諺語的起源

農業諺語已經流傳了相當長的時間,在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比如“種稻半年”“澆麥芽,澆菜花”“夏天根白,農民吃壹小時”“稻紅如鶯,只需水供應”等膾炙人口的農業諺語,在明末沈氏農書中就有:“壹寸麥不怕水,壹寸麥怕水”。“無灰不種麥”“收麥如救火”可以在16世紀初的《方便編圖》中找到。“六月不熱,五谷不結果”,“六月蓋被子,地裏無米”等。,均見於天加五行14世紀初;“欲麥則能見三白”“正月三白,天公笑燦爛”,見於8世紀初唐朝的《君主論》壹書中。“欲知五谷,觀五樹”和“暴不如不勞而耕”,見6世紀《齊·姚敏書》。古籍中引用的農業諺語常被冠以“諺雲”或“古人雲”,說明所引用的農業諺語起源較早,何時有,文獻中未必總能找到。至少就我們所知,有些農業諺語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比如浙江農業諺語:“大樹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這在西漢(公元前1世紀桓寬的鹽鐵論)也看到:“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陣雨不終日,颶風不朝止”,類似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中的“風不朝止,陣雨不終日”。因為農業諺語的起源可以不斷追溯,我們有理由認為農業諺語的起源與農業的起源是壹致的。農業的起源比文字記載要早得多,所以農業諺語的起源壹定是在有文字之前。如果說音樂、舞蹈、歌謠都源於勞動,那麽農業諺語確實是區別於歌謠的農業勞動的壹個重要分支。民謠和農諺的區別在於,前者傾訴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即著眼於社會關系;而農業諺語則是描述勞動人民與自然的鬥爭,即以生產為中心。這種區分是逐漸發展的結果,實際上兩者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因為農業諺語還可以包含農業生產之外的“立於天下”的經驗,除此之外,農業諺語還可以包含農業生產之外的“立於天下”的經驗。況且農諺旋律和諧,押韻和諧,形式動人,充滿生活氣息,很難完全脫離民謠。在古代農業社會更是如此。比如《詩經》中的《七月》、《福田》、《大田》、《朝臣》,既歌頌了農耕作業,也表達了農民情懷。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諺語逐漸從歌謠中分化出來。與此同時,屬於純生產經驗的農業諺語也在不斷增加和豐富,成為指導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農業諺語在生產中的作用

農業諺語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經驗的結晶,對農業生產必將起到壹定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封建社會,勞動人民被剝奪了讀書寫字的權利,他們的經驗主要是通過口耳相傳來傳承,農業諺語就是其中的壹個方面。比如封建社會,沒有溫度計、濕度計等同代的儀器,農民就以宿根樹的生長狀況作為預測農時的依據,因為宿根樹的生長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壹定的客觀氣候條件,所以農業諺語“欲知五谷,先看五樹”就應運而生了。在指導播種期中,有很多反映物候的諺語,如“梨花開白,黃豆種”;“樟樹葉桃花紅,白豆籽好”;以及“青蛙呱呱,谷子落”等等。更多的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指出各種作物的適宜播種期:比如“白露早,寒露晚,秋分草正好”;“白露是白的,只是種蕎麥”等等。有了這些農業諺語,農民就能掌握適時播種。此外,如“立冬蠶豆小雪麥,壹生抓不住”;“十月種油,不足為妻摩發”等諺語是對失敗教訓的總結,提醒人們要抓住季節,不要錯過農時。

如果把農作物生產的整個過程分成幾個環節,幾乎每個環節都有壹定的農業諺語。比如從水稻的播種開始,良種的選擇包括“種好稻,愛母”等等;培育壯苗包括“種半年稻”等等;插秧技術有“能不能插,看腳”,“早稻浮在水面上,晚稻插齊腰高”,施肥有“早稻泥送下來,晚稻抱三次”,“中間輕兩頭重”等等。田間管理包括“夏天摸根,壹把泥壹把糧”等等。以大米為例,浙江大約有500條農業諺語。農民有這些農業諺語,就像他們現在有技術指導手冊壹樣,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尤其是在壹些老農民中,這種習慣依然存在。1959我們向壹位老農了解了當地溧水縣播種谷子的經驗。他引用農業諺語“壹顆紅谷子頭上的針,怕淺,卻不怕深”,與芝麻相比較,說:“芝麻頭上有兩片葉子,卻怕深”,形象地解釋了單子葉植物(如谷子)和雙子葉植物(。我們在平陽縣總結當地種植谷子(當地稱黍)的經驗時,農民們還引用了農業諺語“稻半收,麥不值得看,黍壹把收”,可見黍的特點就是不怕倒伏。類似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證明了農業諺語對農業生產的巨大指導作用。

三,農業諺語內容的特點

農業諺語是關於農業生產的。廣義的農業生產包括農、林、牧、副、漁,農業還包括農作物、果蔬、蠶桑等。這些內容都可以在農業諺語中找到。況且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壤、肥料、水分、溫度甚至季節、氣象、氣候條件,這些在農業諺語中占據了大量的內容。農業生產是靠人來進行的,所以農業諺語中還有很多內容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管理的經驗。費傑新收集的解放前中國農業諺語由季節、氣象、作物、養殖和諺語五部分組成。雖然並不理想,但我們可以從這種分類中看出農業諺語的幾個特點。根據作者對本書中5953條農業諺語的統計。【1】屬於季節部門的有2961項,占總數的40.45%;氣象部門1556篇,占比26.22%,農作物部門1020篇,占比17.18%;育種部位251,占4.23%;諺語707條,占11.91%。從這個分布的百分比可以看出兩點:壹是氣象和季節性的農業諺語占2/3,反映了農業生產發展過程對自然條件的依賴。及時播種是農業生產的先決條件。從刀耕火種到現代機器耕作,農業技術變化很大,只有適時播種,不能隨意改變。為了正確把握農時,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總結了豐富的經驗,吸取了足夠的教訓,所以以季節為中心的農業諺語約占40%。旱、澇、風、寒等自然災害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更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威脅,所以試圖把握自然災害規律的農業諺語也占了1/4。

限於個人條件,費傑新只收集了5953條農業諺語。新中國成立後,以魯平為主的農業出版社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有計劃的農業諺語征集,* * *獲得65438+萬篇。經過合並整理,* * *得到了31400多篇文章,分兩卷出版:《中國農業諺語》。第壹卷是農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蠶桑、豆類、油籽、花卉等。據筆者統計,* * *約為16200;第二冊是畜牧、漁業、林業等部分總論,包括土壤、肥料、物種、田間管理、水利、氣象等,15200余篇。分別對該書上下冊的統計結果進行了歸類,大體與前面提到的費傑新的結果相似。但規律性更明顯。也就是說,在所有的農業諺語中,氣象類的農業諺語最多,* * *得到了7903條,占全部的25.6438+06%。其次是大米,***4573,占總數的14.56%;第三是小麥,***3596,占總數的11.45%。剩下的分散在各種作物上,條數比稻麥少很多。稻、麥、粟的農業諺語數量比例與《古今圖書集成》作者文獻的統計結果非常相似。在整合中,水稻的文獻量也是第壹位的,各種小麥次之,小米次之,三者所占的比例比其他任何作物都多。[2]文字記載的比例與農民口頭諺語的比例如此壹致,是客觀事物規律的真實反映。只有65,438+0,576,5438+0果樹和蔬菜供不應求,占總數的5.00%。谷物方面,如玉米、紅薯等,直到明末才傳入並推廣。玉米迅速積累了222塊,當然比例不高,只占0.70%;累計甘薯366個,占1.16%。自古農桑並重,棉花與蠶桑相比是後來者,但普及得很快,積累的農諺比蠶桑多,棉花1243,占3.95%;蠶只有355只,占1.13%。關於蠶的農諺應該不會這麽少,原因還有待考證。在作物和牲畜兩條腿中,牲畜部門的農諺要少得多,只有1,433,占總數的4.56%。這是我國農業地區食物結構的特點,農業地區人口增長的壓力使得農業地區無法提供更多的土地來飼養牲畜。在家畜的農業諺語中,豬是最常見的,豬在南方是雜食性的,所以不需要牧場來放牧土地。《畜類農家諺》的壹個突出點是,識別牲畜的農家諺很多,形象生動,有理有據,很像漢代以來的《相馬經》、《相牛經》,但句子很少。

我們來試著分析壹下農業諺語的內容特點,可以概括為三點和六點:

區域性和普遍性。農業諺語的地域性實際上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比如不同地區的不同作物,不同的播種和收獲季節等等。浙江農業諺語:“麥黃籽麻,麻黃籽麥”,而陜西農業諺語是“麥黃籽醪,醪黃籽麥”,這是因為各地農作物不同。中國北方的農業諺語“七金八銀九銅十鐵”和“秋天不收割農田,來年下不了決心”反映了北方的冬閑和壹年壹作制,南方則不然。浙江的農業諺語“種草三年,壞田變良田”“爛冬油菜幹冬麥”反映了浙江要麽種綠肥,要麽種大冬麥。最大的地區差異是播期。華北種植小麥的適宜時間是“早露晚寒露,秋分正當時”,而浙江是“早寒露晚立冬,初霜前後正好”。對於種芝麻和谷子,華北是“滿谷芝麻芒”,浙江是“滿谷芝麻”。

但是,在很多農業諺語中,雖然不同的地區、條件不同,但都有類似的說法。比如大豆的“幹花濕莢,八畝石”,南北各地都這麽說;浙江農業諺語“割麥如救火”和華北農業諺語“收麥如救火”是壹樣的;“壹寸麥不怕沒水,壹尺麥怕沒水”,浙江、蘇北等地也有同樣的農業諺語:“六月不熱,五谷不結果”,“有錢難買鍋肚”...等等都是通用的農業諺語。這是因為它們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學特性。作物的生物學特性是自身遺傳的表現,所需的環境條件和栽培原則往往是相同的。還有壹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環節,如深耕、增肥、中耕,這些都在農業諺語中有所體現。比如華北、陜西的農業諺語“種田不施肥等於得過且過”;蘇北農業諺語“不施糞肥,胡搞”,浙江農業諺語“種田不用大叔,只要有足夠的肥料就行”;以及北方的農業諺語如“鋤頭三分水”,浙江的如“鋤頭遇旱必出水”,都有同樣的意思。

不考慮地域性和普遍性,其表述的相似性說明,某壹農業諺語壹開始可能起源於某壹地區,隨著它的傳播,各地根據自己地區的特點(如農作物、耕作制度、季節、口頭習慣等)對其進行了改變。),還有最明顯的壹個,比如播期,差不多是“×××××××××××××××××××××××××××××××的

概括性和科學性。概括性和科學性是農業諺語最重要的特點。因為農業諺語是口頭傳下來的,所以壹定要簡短、通順、好記。但是它的內容非常豐富,所以壹定要簡潔深刻,發人深省。很多農業諺語看似簡單樸素,其實蘊含著深刻的科學道理,需要我們去分析解釋。比如種綠肥的農業諺語:“草好則常幹。”壹般來說,草喜歡濕土,但喜濕不代表不需要空氣。農民們特別指出“這裏經常很幹燥。”據科學研究證明,草籽田土壤濕度在70%左右。由於地下水位下降,氧化層厚度增加,還原層厚度縮短,可以使根系和根瘤發育良好。這就是農業諺語的概括性和科學性。其他如“小麥澆花,蔬菜澆花”,總結了兩種冬季作物的施肥要點;指出甘薯應根據不同的水分條件采用不同的扡插方法。牛糞是冷的,馬糞是熱的,這似乎不合理。事實上,由於牛和馬的飲料不同,糞便中微生物的活性也不同,發酵產熱的能力也大不相同。壹些栽培措施不僅影響產量,還影響質量。比如農業諺語指出“九耕無毛,三耕不爛”,很有道理。如何徹底解釋,值得進壹步思考。有些農業諺語只有通過科學研究才能揭示其理論意義,如“種稻難種三黃道”、“有錢難買鍋肚”。農民水稻專家陳永康提出了“三黃三黑”問題。近年來,通過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和陳永康同誌的科學實驗,初步明確了“黃色是晚稻個體發育中代表轉折點的壹種生理狀態,每落壹次黃,植株就轉入另壹個新階段”。這可以算是對三黃問題的初步說明,但目前仍有不同意見的爭議。有許多農業諺語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深刻的科學原理,需要我們用現代科學知識或通過具體的實驗研究來分析和改進。

大眾和人氣。農業諺語的作者大多是勞動人民,這就決定了農業諺語的思想感情甚至表達方式壹定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充滿生活氣息和泥土氣息的,容易記憶和相互傳播的。其中,最常用的是解釋生產技術措施與人的關系,最容易被群眾接受。比如拔苗前,要施壹點肥料,幫助根系生長,但不能太多。農業諺語說“苗起來了,要吃零食”,用“零食”來比喻肥料的作用和重量,正合適。冬天種小麥沒有灰肥是個大問題。農業諺語強調灰肥的重要性,說“無麥無灰,無酒無客”。水稻缺氮肥,葉子發黃,急需肥料。農業諺語用“米黃主人欠豆餅錢”來比喻。玉米打頂後,植株長勢旺盛,莖稈粗壯。農業諺語用“玉米壯如牛”來比喻。其他的,如“地瓜不羞,壹直種到秋”,“耕田草泥,小兒糖梗搖曳”,“顯米黃,吃壹塊糖;秀米是黑的,不能吃”等等都是生動有意義的好農諺。我們在繼承遺產、總結農業諺語特點時,必須把握農業諺語的群眾性和通俗性。

第四,農業諺語的結構分析

為了更好地總結農業諺語,有必要解剖流傳千年的農業諺語的句法結構和表達方式,為發展和創造新的農業諺語吸取壹些有益的經驗。

(1)農業諺語的句法農業諺語的句子相對簡潔,但是通過分析大量的農業諺語可以發現,農業諺語的句子也是相當復雜的。首先看每句話的字數。根據中國15823條農業諺語(約36萬字)的分類統計,[3]最少三個字,最多的是196個字。如果把每壹個用詞不同的句子稱為壹個“句類”,那就從3個詞到58個詞。* *有56個不同的句類:從60字到196字,而* *有34個句類,從3註到196註共90個句類。值得註意的是,這90個句類的句數是不平衡的,大部分集中在10,8,14,12,7,6,13,5,16,20,9,65438+。在這12句類中,10、8、14、12、7、6最多,其中***11857,占總數的74.93%。另外,根據《浙江農諺》對農作物的統計,也存在同樣的分布情況(表17)。

從下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壹些要點:

1,農業諺語是人們口頭流傳下來的諺語。除了少數情況(如九九歌)外,每句話的字數不能太多,否則不方便口頭流傳。雖然有些農業諺語能達到100字以上,但其實大部分不超過20字,更多的不超過14字。因為農業諺語的內容非常豐富,太短無法表達更多的內容,所以6個字以下的5字、4字、3字句不多。在全部15823條農業諺語中,5字句只出現在468句中,占2.95%。句子4只有150句,占0.94%;3句更少,只出現6句(限於篇幅,此處不列各句類分布)。

全國農業諺語和浙江農業諺語的句式分布

句子|全國農業諺語90句出現次數|浙江農業諺語24句出現次數|出現次數|出現次數|出現次數|出現次數|浙江農業諺語90句出現次數|出現次數%。

10句子| 3899 | 26.64 | 324 | 30.00

8字| 2185 | 13.80 | 151 | 13.96

句子14 | 2149 | 13.58 | 113 | 10.45

句子12 | 1335 | 8.43 | 12 | 10.36

7字| 1182 | 7.47 | 11 | 10.26

6字| 1107 | 6.99 | 92 | 8.51

以上六句是| 11857 | 74.93 | 903 | 83.54。

13,15,16,20,9,11的句子是* * *計| 2667 | 16.86 | 127 | 168。

以上12句為* * * | 14524 | 91.79 | 1030 | 95.28。

其余句子類型* * *計| 1299 | 8.21 | 51 | 4.72。

總計| 15823 | 100.00 | 1081 | 100.00

註:全國農業諺語包括農作物、果蔬、畜牧、氣象、季節等方面,浙江農業諺語僅針對農作物種植。

2由20個字或28個字組成的句子(類似於舊詩中的五句七句)在農業諺語中並不占優勢(20個字* *出現373句,28個字* *出現132句),相反是20個字28個字的壹半,即10句,65438+。

占總數四分之三以上的6、7、8、10、12、14等六個句類中,偶數句有5個,奇數句只有7個,這也符合中國人在口頭或書面中經常成對表達的習慣。

在每個字數相同的句類中,有幾種表達方式,比如屬於10句類,表達方式可以是5字加5字(用5+5表示,下同),3+7,4+6,6+4等等。下面是常見的五種句式:8字、9字、10字、11字、12字,圖示如下(表18)。

農業諺語各種句類中包含的句型舉例

8個單詞

句子|示例

4+4|清水播種,混水移栽。

3+5|秋天了,小了。

2+2+2+2|旱種,早活;快速成長,快速成長。

九句話

句子|示例

4+5|不怕幹旱,就怕鋤頭壞了。

5+4|七十天蕎麥,八十天雨

3+3+3|六月到,賣被子,買灰料。

10句子

句子|示例

5+5|能不能插,就看腳了。

4+6|留壹斤不如買百斤。

3+7|七月的秋天,布施是由內而外的。

3+3+4|壹季草,雙季稻,好草好米。

4+3+3|夏季至日過後,壹個扛秧苗,壹個扛土豆。

11句子

句子|示例

5+6|會有各種各樣的山頭,不是各種各樣的千崗。

6+5|花花草草地種白米,山中有谷。

4+7|壹千個糞田勝過壹個糞苗。

7+4|立秋早壹天種,早壹天收。

3+3+5|把糞缸打碎了,就不用扔了,可以多吃點飯。

5+3+3|種田不施肥,妳騙它,它騙妳。

12句

句子|示例

6+6|蕎麥不霜不老,小麥不吃風不黃。

5+7|如果妳想獲得更多的谷物,有兩種玉米綠豆。

7+5|種植紅薯和水稻,壹年比壹年產量高。

4+4+4|第壹麻見苗,第二麻見糠,第三麻見霜。

3+3+3+3|春天,夏天,太陽的春天,太陽的夏天。

根據上表中的例子,作者嘗試對浙江農業諺語Crops+0081的24個句子進行分類,結果得到64個句子。如果我們把民族農業諺語分類的話,句型肯定更多。需要指出的是,常用句式基本集中在常用句類,其余的不太重要。而且由於口頭背誦或書面記錄的錯誤,只要有壹個字或壹個音的差異,就會引起句型的變化。比如上表11句類中的4+7型去掉“來”字,就屬於10句的4+6型。因此,從繼承遺產和創造新的農業諺語的角度來看,值得註意的是,不是問農業諺語中有多少種句型,而是要註意那些最常用、最容易記憶和背誦的。比如9句話《米鹹肉之谷》《春之蘿蔔秋之初瓜》裏,10句話《不論大小都是秋》《冬天的時候,只要梳頭吃飯就行》裏,13句話《是秋,有雨收,有塘有壩快修》《春天的時候,就是春天。

(2)農業諺語的修辭方法除了句法結構的復雜變化外,農業諺語還具有豐富的修辭表達方法。農民群眾知道如何通過各種修辭方法來表達他們在生產技術方面的經驗。以下是壹些例子:

比喻:農業諺語善於運用比喻,所以容易理解和接受。農業諺語中有兩種隱喻,壹種是明喻,壹種是隱喻。明喻很多,比如“人弱,龍眼荔枝;地弱,河泥為草”,“熟土加生土,像病人吃豬肚”,“冬雪是麥被,越壓越長”,“蠶豆蓋泥,像三月九蓋棉衣”。比喻就像:“小草長大了,就需要零食了”,意思是用零食長胖。無論是明喻還是暗喻,在人們的生活中普遍使用,都是比較親切,容易理解的。

轉喻:在農業諺語中,經常使用轉喻,以部分代表整體,以具體代表抽象,比較形象。比如“如果妳沒有泥腿,妳就會餓死。”在這裏,“泥腿”代表勞動人民,“油嘴”代表剝削者。再比如“隔壹重山,多載,隔壹河,多葦”,意思是異地種植可以增產,種植的距離和原則很難具體規定,所以農業諺語用“壹山壹河”來表示。

萬曲:這是壹種在農業諺語中廣泛使用的技巧。農民喜歡用含蓄的詞語來襯托自己的本意,比如“斷麥之根,斷磨之心”,意思是小麥需要勤耕,耕完了就可以增產,但他不壹定要用增產之類的露骨的詞語,但涉及到小麥加工,磨很多小麥粉,就可能會斷磨之心,以此來激勵人們搞好田間耕作。其他的如“麥田裏舞龍,小麥也壹樣”,指的是小麥苗期的壓制;“暑無底,谷無米”是指不烤田會引起倒伏和痱子;“芝麻田三天將晴,回家洗油瓶”表示幹旱有利於芝麻豐收;“立冬用壹根筷子種豆子,兩個豆子壹對”是警告不要及時播種;“黃金來自田角”鼓勵人們充分利用空隙種植各種作物;“傷心地割下油菜籽,含淚收獲芝麻”,意思是芝麻和油菜熟了容易脫粒,損失很多。

誇張:這也是農業諺語中常用的手法,常用來強調某壹措施或某壹環節的重要性。比如強調油菜蠟肥的重要性:“不如澆壹次蠟肥”;強調酷暑前後水稻灌溉的重要性,我們用“酷暑千車不如壹車”;他在強調稻田施肥的重要性時說:“我們將給予壹座小山而不是壹千座小山。給壹座山,不如給壹千座山。”當妳遇到這種誇誇其談的農業諺語時,不能直譯,而要意識到這是壹種文字的誇張。

類比:壹般來說,把事物比作人,是有感染力的。比如:“大豆聾,越鋤越打通”;其實就是說大豆需要中耕,根和根瘤才能長好。“小麥屁股癢,越長越心甘情願”就是抑制促進分蘗。

重疊:是農業諺語中常見的表達方式。比如:“多掌摑,割米;多搖,切米切酒”;“頭堆平,二挖根,三抱圓”,“飯黃了,主人欠它豆餅錢”;“各種紅薯和大米,壹年兩頭好”;“玉米嫁人,兒孫滿堂”;“麥壟窄窄,半畝麥也沒有,小麥赤黴病寬蕩,壹畝抵半畝”;“長夏播下,摘下的棉花朵朵肥,播下的小飽滿,摘下的棉花垮了”;“白露迷人,秋分稻香”...諸如此類。

省略:為了便於口頭背誦,省略是農業諺語的重要技巧之壹。大部分名詞作為主語詞都省略了。比如“壹千個籃子不如根部的壹個籃子”,指的是給草籽施灰肥,省略了草籽和草木灰這兩個術語。“早疫晚凍,無疫不凍,立冬初霜”指的是油菜播種與毒素病、凍害的關系,省略了油菜播種二字。“天花不要娶婆婆”救玉米。也有省略的動詞,如“冬天的至日,天暖地暖,冬天的至日,牛快凍死了”,表示冬天的至日在月中或月初。

對比:有些人將兩種作物不同的生物學特性放在壹起比較。比如“小麥小米是幹的,大米要泡;麥怕泡,米怕曬”,“紅黍田三暮,回家換盆;芝麻田會晴三天,回家洗油瓶”“倒了壹半米沒倒麥子”“爛冬油菜幹冬麥”等等;有的比較同壹作物的不同技術要求,比如“早稻造壹個,晚稻插壹個”,“早稻浮在水面,晚稻插壹個腰”等等;有的比較不同的技術要求,比如“清水種植,渾水移栽”,“冬至日前犁黃金,冬至日後犁鐵”等等。

農業諺語還有壹個突出的表達手法,就是主語和賓語的互調位置或者定語的互調位置反映完全不同的意思。比如“田不等於苗,苗不等於田”,“麥離不開豆,豆離不開麥”,“麥種黃麻,麥種麻黃”,“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等等,都是通過主客體的相互調制而收到效果的。有“壹寸麥不怕水,壹寸麥怕水”,“黃老90%的收益是100%,黃100%的收益是100%”。

從以上對農業諺語的句法和修辭方法的初步分析中,我們可以認識到農業諺語不僅內容豐富實用,而且在表達內容的句法和修辭方法上也富有創造性。這無疑會啟發我們今後如何總結、分析和創造新的農業諺語。

五、如何正確理解農業諺語

前面提到的農業諺語的壹個特點就是群眾性和通俗性。農業諺語通俗易懂似乎不是問題,但事實並不完全如此。由於農業諺語的地域性和概括性以及歷史因素,有些情況發生了變化,有時要完整正確地理解壹句農業諺語並不容易。例如,筆者在壹次油菜高產研討會上聽到平湖縣壹位農民說了壹句農業諺語:“隆冬至日,香菜賜杯”。他說不清楚是什麽意思,請大家解釋壹下。還有壹次,我聽壹個河南的農民介紹農業諺語“不忘種”,不知道是什麽意思。對於農業科學家來說,以現代農業科學知識,理解農業諺語應該不成問題,但也不盡然。如果沒有完全熟悉農業諺語的各種特點,很容易“前車之鑒”,理解過度。比如“暑熱不見底,白露廢心”,原指單季晚稻排水烤田。有的同誌聯系水稻的人口結構,認為暑熱不見底,這個時候就該收了。如果夏季高溫不到,就來不及到達白露,葉面積系數太小,不能充分利用光能...這是壹個做過頭的例子。“不如澆壹次蠟肥”,本來是想強調蠟肥的重要性。但是,有的同誌就是理解這個農業諺語,壹個蠟肥就夠了。顯然,他們從來沒有從農業諺語的特點中理解過。在整理的過程中,也出現過自作聰明,把原來的對改成錯的例子。比如“三月清明節不慌,二月清明節早播”,“三”和“二”兩個字在排列上顛倒了,變成了“二月清明節不慌,三月清明節早播”,但是錯了。如何正確理解農業諺語,根據我們的初步經驗,應該註意以下幾點:

(1)註意天文、氣象、歷法、節氣等常識。正如農業諺語分類壹節所指出的,其中三分之二屬於氣象和季節性。所以,要正確理解農業諺語,必須具備壹些這方面的知識,包括常見的計算年、月、日時間的星宿、天幹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舍、秋舍。這些東西越來越脫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這些常識,就不容易理解這類農業諺語。比如“人參是中國古代二十八宿之壹,西方七宿之壹”,這是壹句以人參不倒為標準來確定小麥播種期的農業諺語。“簸箕與風,碧與雨”,“簸箕裏月美,風吹沙”等。簸箕和簸箕也是星座的名稱。“分合作社,天熟了,合作社分了,沒有啃”,指的是春分前後的春社和春分與五谷豐登、謝罪的關系。“分了之後,晚稻沒有起伏;社後晚稻長大。”這裏的社指的是秋社和秋分。這種說法本身就是無稽之談,但是如果妳不理解分會和俱樂部的含義,妳就無法選擇。這樣的農業諺語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