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上冊地理必修三個知識點。
1.地域概念:人們在地域差異的基礎上,按照壹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的地球空間單位。2.區域屬性:壹定的面積、形狀、範圍、邊界和明確的區位特征。
3.地域特征:差異性(明確的行政界線,幹濕區的過渡界線)、整體性(區域內相對壹致的特定屬性)、層級性(東北平原是東北地區的壹部分,可分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4.長江中下遊平原由多個平原組成,水系密集,土壤厚重,影響了早期農業生產。由於船只的使用,密集的水系促進了發展。
5.地理環境在區域發展不同階段的影響:初始階段,人地關系基本協調;成長階段——人地關系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轉型期——人地矛盾尖銳;再生階段——人地關系從緊張走向協調。
6.地理信息技術: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
7.遙感:
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質,不同狀態的地面物質輻射和反射不同的電磁波。
B.應用:廣泛應用於資源調查、環境和災害監測,除森林火災和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於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諸多方面。
8.全球定位系統(GPS):
(1)概念:在全球範圍內利用衛星進行及時導航定位的系統稱為全球定位系統。
(2)特點:全能(陸地、海洋、航空、航天)、全球、全天候、連續、實時。
(3)現狀:GPS衛星星座由265,438+0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時候至少有4顆GPS衛星在地面以上。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妳有GPS信號接收器,就能提供準確的三維信息(經度、緯度、海拔)和時間。四顆衛星可以測定移動物體的速度。
(4)組成:空間部分——CPS衛星星座,用戶部分——GPS信號接收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
9.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簡稱“地理信息系統”或“GIS”。
功能:借助GIS提供的查詢和空間分析功能,可以更準確地分析和評價該地區的自然資源和條件、區位和交通條件、人口和勞動力條件、經濟和社會條件。環境和自然災害的動態監測、評估和預測。
10、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GIS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已經普及,如110指揮系統、119消防指揮系統、120應急指揮系統等。
11,數字地球:指數字化地球,即地球整體信息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絡管理的技術系統。數字地球將大量從區域到全球的不同時空的自然和人文信息按照地理坐標進行整合,並以三維、動態的方式展示出來,可以為復雜的生產和科研活動提供實驗條件和依據。
2.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壹、能源分類(1)可再生能源(如水電、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2)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第二,資源開發的條件
1,資源狀況——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良好。
(1)儲量豐富。
(2)分布範圍廣,40%的土地下有煤田。
(3)煤種齊全,前十大煤種分布。
(4)煤質優良,低灰、低硫、低磷、高熱值。
(5)開采條件較好,多為淺埋中厚煤層。
2.市場廣闊
(1)人口增加和社會經濟發展進壹步增加中國對能源的需求;
(2)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長期不會改變。
3.交通條件——位置適中,交通便利。
華北、華南、華中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大秦線、黃慎線和焦天線。
第三,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采煤。
2、提高山西煤炭運輸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
3.加強煤炭加工轉換:壹是建設坑口電站,變運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焦化產業。
第四,能源的綜合利用
1.存在的問題——產業結構單壹,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2.采取的措施——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以能源建設為重點,構建煤、電、鋁、煤、鋼鐵、煤焦化三大產業鏈:
3、能源綜合利用的成果:
(1)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為主的單壹結構向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化結構轉變。
(2)原材料工業逐漸超過采礦業並占據主導地位,
(3)產業結構升級。
動詞 (verb的縮寫)環境保護和治理
1.提高煤炭利用技術:推動以潔凈煤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要來源的生態環境問題的產業結構。
(1)調整原有重化工業,使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2)大力發展農業、紡織業、高科技產業和旅遊業。
3.“三廢”處理:
(1)廢渣:回收利用。
(2)廢氣:消除煙塵,營造防風帶。
(3)廢水:沈澱和凈化
3.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壹,資源跨區域配置的必要性
1.自然原因: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衡,壹般不流動。
2.經濟原因: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區資源供需不匹配。
3.中國大型跨區域資源配置項目: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
二,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西氣東輸:
(1)概述: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三角為天然氣目標市場,建設塔裏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2)線路布置:
第壹線:新疆輪南油氣田——上海;
二線: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廣州
2.實施西氣東輸工程的原因
(1)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存在很大的地區差異:
(1)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需求很大,但能源相對短缺,經濟優勢無法充分發揮;
(2)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後,能源資源豐富,需求量小,難以發揮其能源優勢。
(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容易造成酸雨等環境問題;
②北煤南運給我國南北鐵路運輸帶來巨大壓力。
(3)中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①天然氣分布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大氣區為新疆(塔裏木和準噶爾)、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鄂爾多斯);
③東部油氣開發已到了中後期,西部是戰略接替區。發展戰略是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第三,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對中西部地區(出口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1)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2)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3)有利於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
2、對東部(輸入地)經濟發展的影響:
(1)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短缺,促進經濟發展;
(2)有利於改善東部地區的能源結構;
(3)推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3.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協調發展。
4、對環境的影響:
(1)有利於凈化大氣環境。
(2)有利於沿線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
4.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長三角和松嫩平原的異同是壹樣的:都是平原地區,都位於我國東部季風區。
不同:
地理差異:長江三角洲處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入海口;松嫩平原位於中國東北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三角地處XX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處於溫帶季風氣候區,略具大陸性,降水少,暖季短,生長期短,水熱條件組合沒有那麽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三角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比較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三角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石油等礦產豐富。
5.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兩種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電、風能、生物質能、潮汐能、太陽能。
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條件
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範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廣闊的市場。
③位置適中,交通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采。
(2)提高山西煤炭運輸能力。
(3)加強煤炭加工轉化: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焦化工業
煤-電-鋁-煤-焦-煤-鐵-鋼三大產業鏈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的產業結構已經從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壹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材料工業逐漸超過采礦業,占據主要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保護和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②調整產業結構;
③“三廢”處理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黃河-長江文明、印度河文明-恒河文明
田納西河
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分支,流量最長,水量最大。
它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坡,流入肯塔基州附近的俄亥俄河。
不同部分的保護
山區:河流的發源地,保護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內開發利用的主體部分,註重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水質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起伏,水力資源豐富;陸路交通不便,河運作用非常突出。
氣候:在XX帶地區,冬末春初有大量降水。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可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發展及其後果
①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②19世紀後期: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帶來了壹系列生態和社會問題;
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汙染。
③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流域成為美國最貧窮的地區之壹。
流域綜合開發
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
防洪、航運、發電、水質改善、旅遊、土地利用
田納西河兩岸“工業走廊”形成的原因
大規模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流域成為全國供電基地;發展能源密集型產業,如鋁冶煉和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