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縣在某些時期也被稱為恒山縣和常山縣。它是中國古代的壹個行政區劃,歷代範圍都有變化,但壹般都是以今天河北省石家莊市為中心。具體來說,大致是在石家莊市北郊的東古城和西古城的邊界,戰後是這樣,也就是今天石家莊的元氏縣縣城。常山之名最早見於《戰國策》,屬趙國。
秦始皇攻下趙後,建立衡山郡,但範圍較小,不包括北方的衡山,設在東源郡(今石家莊市東)。西漢時,漢高祖沿郡而居,後為避諱劉恒,改稱常山郡,範圍由北起恒山,南至鳳山長谷。但漢武帝丁原四年(113),將鎮定縣附近的四郡劃歸鎮定縣,常山縣縣治向西南移至元氏縣,屬冀州刺史部。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將真定並入常山郡,郡名改稱常山郡。中山國、趙國與巨鹿縣之間的管轄有所變化,但郡降為13,郡仍在元氏縣。西晉時,樂平縣被分在常山縣西南,元氏縣屬趙國,範圍進壹步縮小,漢初縣治遷回鎮定縣(今石家莊市長安區東古城)。沿西晉,郡數減為8,但恒山仍在上曲陽縣西北。
十六國和北朝各代基本沿襲郡縣制,隸屬定州,北周改稱衡州。隋朝統壹後,又叫衡山郡,郡內8郡,統治依舊。唐初稱衡州。天寶元年(742),改為常山縣。十五年(756),常山縣改稱平山縣。甘源元年(758),廢平山郡,復衡州。後為避唐穆宗,改為周振,北宋時升為鎮定府,常山不再是郡名。
石家莊的地理環境:
石家莊位於河北省中南部,東鄰衡水市,南接邢臺市,西接山西省,北接保定市。它位於北京的西南部,距北京主城區283公裏。南北最長點148.02km,東西最寬點175.38km..石家莊市橫跨太行山和華北平原。西部位於太行山中段,約占石家莊總面積的50%。
東部滹沱河沖積平原,轄區內有構造,屬山西地臺與渤海坳陷的邊緣地帶,地勢東南低西北高,落差大,地貌復雜。西部太行山海拔約1000米,地勢較高,京廣鐵路以東是華北平原的壹部分。東部平原按成因屬太行山山前沖積平原,海拔30-100米,其中辛集市龐貝村海拔28米,為轄區最低點。
石家莊市位於中低緯度的亞歐大陸東部邊緣,靠近屬於太平洋的渤海海域,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太陽輻射的季節變化顯著,地面高低壓活動頻繁,四季分明,寒夏分明,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幹濕周期明顯,夏冬長,春秋短。春季約55天,夏季105天,秋季60天,冬季145天。
空氣年平均濕度為65%。春季降水較少,常有4級偏北風或偏南風,3、4月氣溫回升較快。夏季受海洋溫濕度氣流影響,天氣潮濕,7、8月三伏天空氣濕度高達100%。秋季受蒙古高壓影響,晴多雨少,氣溫適中,氣候宜人,空氣平均濕度78%。深秋多東北風和寒潮天氣;冬季受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氣候較冷,天氣晴朗,局部多雲。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石家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