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2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3月,國務院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在12年內使中國的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自主發展的道路。
195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成立,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工業。聶為導演,黃克誠、趙爾祿為副導演。
1956年5月10日,聶副總理向中央提出《關於建立我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5月26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指示航空委員會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1956年10月15日,聶副總理向中央報告了中國導彈工業的發展情況,提出了導彈研究“自力更生,爭取外援,利用外國科學成果”的方針。17日,中央委員會批準了這個報告。
1958年1月,國防部制定了噴氣和火箭技術十年發展計劃綱要(1958-1967年)。
蘇聯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後,我國壹些著名科學家提出在我國開展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壹些高校也開始開展相關學術活動。中科院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定人造衛星研制計劃草案,代號為“五壹任務”。成立了“五壹小組”,商定了三個設計大院。8月,第壹個設計院成立。11月遷至上海,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1958年4月,中國第壹個運載火箭發射場開始建設。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造衛星。”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9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制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成功。
1962年3月21日,中國自主研制的第壹枚近程火箭發射試驗失敗。1963年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定星際航行的長遠規劃。
1964年4月29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1970年或1971年發射中國第壹顆人造衛星。
1964年6月29日,中國研制的中短程火箭再次發射成功。
1964年7月19日,第壹枚生物火箭發射成功。
1965年,中央特委批準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定的1965-1972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中央特委指示中國科學院制定衛星系列發展規劃。
1965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委委托,召開了第壹次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1966年6月30日,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短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準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
1966年11月,長征壹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壹號衛星的研制工作開始。
1966年12月26日,我國自行研制的壹枚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67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驗成功。
1968年2月20日,空間技術研究所成立。
1970年1月30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壹號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壹顆人造衛星。5月1日,毛澤東主席和其他領導人在天安門門會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開發商的代表。
1971年3月3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壹號”。這顆衛星已經在預定軌道上運行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發射了壹顆返回式衛星。衛星於29日如期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壹種新的發射方式由壹枚遠程火箭試驗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中國成功發射遠程運載火箭進入太平洋預定海域。來自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祝賀。6月10日,慶祝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鄧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陳雲、彭真、許等領導出席,胡耀邦作了重要講話。
1981年9月20日,中國用壹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1982年10月12日,潛艇在水下成功發射運載火箭,回收艙準確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央軍委發來賀電。
1984年4月8日,中國第壹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16日,衛星成功固定在東經125度赤道上空。來自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祝賀。30日,慶祝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1984年4月8日,中國第壹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16日,衛星成功固定在東經125度赤道上空。來自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祝賀。30日,慶祝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1986年2月1日,中國發射了壹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20日,衛星成功固定。這標誌著我國已經完全掌握了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從實驗階段進入了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了壹顆實驗氣象衛星“風雲壹號”。這是中國研制並發射的第壹顆極軌氣象衛星。
1988年12月25日,中國科學院從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發射了壹枚“織女壹號”火箭。至此,我國低緯度地區首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測試* * *發射了四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中國研制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美國制造的亞洲通信衛星1送入預定軌道,首次為外國用戶發射衛星取得圓滿成功。
1990年7月16日9時40分,我國研制的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模擬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從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的,還為巴基斯坦發射了壹顆小型科學實驗衛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時23分,中國第壹枚高度120公裏、低緯度的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科院海南探空發射場成功發射。1994年2月22日,我國第壹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技術的壹項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國研制生產的改進型長二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標誌著中國具備了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的競爭力。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九個第壹。
這九項中的第壹項包括:
1960年9月,中國成功發射了第壹枚短程導彈。
1960年11月,中國成功發射了第壹枚中程導彈。
1966年10月,中國成功發射了第壹枚帶核彈頭的導彈。
1970年4月,中國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壹號”發射成功。
1975年11月,中國第壹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
1980年5月,中國成功發射了第壹枚洲際導彈。
1981年9月,中國首次用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三顆衛星。
1987年8月,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為外國衛星提供衛星搭載服務。
1999年11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這裏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並成功發射了中國第壹艘實驗飛船神舟壹號。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啟動。短短四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被建成中國第壹個現代化載人航天發射場。中心位於弱水之畔,弱水發源於祁連山,平均海拔1100米,地勢平坦,多屬戈壁、沙漠。自然環境惡劣:冬冷夏熱,年最低氣溫零下34攝氏度,最高氣溫42.8攝氏度。
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與展望
張道恒(安徽省阜陽市城郊中學)
壹、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的快速發展
1956 10 10月8日,中國第壹個火箭和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這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的開始。1970年4月24日,中國長征1運載火箭在甘肅省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邁出了中國發展航天技術的第壹步,標誌著中國正式進入航天時代,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主研制和發射衛星的國家。1981年9月20日,我國用暴風1運載火箭將三顆衛星同時送入軌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壹箭多星技術的國家。1984年4月8日,中國首次用新研制的長征三號火箭將東方紅二號實驗通信衛星送入赤道上空靜止軌道,從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氫氧發動機技術的國家和第五個獨立發射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1988年9月7日,我國長征4A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我國第壹顆風雲1A氣象衛星,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發射太陽同步軌道技術的國家,第三個擁有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1990年4月7日,中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美國制造的亞洲通信衛星1,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的國家。1999 5月10日,長征四號乙火箭首次發射成功,將風雲1氣象衛星C和石堅5號科學實驗衛星送入軌道,這也是長征系列火箭的第65次飛行,共發射衛星80顆,其中國內51顆,國外29顆。
中國運載火箭捆綁技術、氫氧發動機技術、壹箭多星技術、發動機真空狀態下二次點火技術,將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從1.5噸提高到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從2.5噸提高到9.2噸。同時,成功研制了用於近地點變軌的EPKM固體發動機和用於發射銥星的衛星分配器。長征火箭的最大運載能力和發射精度與美國、俄羅斯、歐空局的火箭相當。目前,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第二,中國衛星技術的快速發展
自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以來,我國衛星技術也取得了飛速發展。成功研制了實驗衛星、返回式遙感衛星、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氣象衛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等。,已用於衛星返回、壹箭多星、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姿態控制、衛星熱控、微重力試驗和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試驗。
1984年4月8日,中國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開啟了中國衛星通信的新時代。目前,中國已成功發射5顆東方紅二號系列通信衛星,承擔了30個國家對外廣播、CCTV-1、CCTV-2節目和8000部衛星電話的傳輸任務,使全國電視觀眾覆蓋率由30%提高到83% ~ 84%。1997年5月12日,壹顆帶有24個C波段轉發器的中等容量通信衛星“東方紅3號”成功送入軌道。可同時傳輸6臺彩電和近8000部雙向電話,相當於6顆東方紅2A衛星,可滿足200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衛星通信要求。
1988、1990和1999年,中國發射了三顆極軌氣象衛星,1997年發射了第壹顆FY-2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這不僅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同時擁有兩種氣象衛星的國家,也大大加快了中國氣象衛星的發展。1991年7月至8月,長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是否分洪是壹個重大決策問題。氣象部門根據氣象衛星的雲圖數據,及時準確地判斷天氣變化趨勢,幫助政府做出不分流洪水的決定,使40萬人免於背井離鄉,4萬公頃良田免於被淹。僅此壹項就減少了600多萬元的損失。
1975 165438+10月26日至1996 65438+10月20日,中國* * *發射17顆返回式衛星,其中16顆安全回收。恢復成功率為94%。這些返回式衛星都是遙感技術衛星,其獲取的衛星影像具有尺度大、圖像清晰、灰度高、視野廣、速度快、地面分辨率高等特點。因此,它被廣泛應用於國土資源調查、地質勘探、水利建設、地圖測繪、環境監測、鐵路選線、文物考古、城市規劃等領域。比如大秦鐵路修建時,最初認為桑幹河是無法通行的路段,鐵路需要繞行40公裏,占用上千畝良田。後來研究了返回式遙感衛星的衛星照片,發現桑幹河的地質條件允許鐵路通過,為國家節省了4億多元的投資。
1988年8月22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CAST)與巴西空間研究所(INPE)在京簽署中巴地球資源衛星聯合研制協議,中巴聯合研制的首顆地球資源衛星於6月199+04日由長征四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進入預定軌道。地球資源衛星是壹種利用星載遙感器獲取地球表面影像數據,以調查地球自然資源和監測生態環境的遙感衛星。它具有視點高、視野廣、數據采集快、重復覆蓋、連續觀測等特點,在國土整治、農林水利、地礦、測繪、海洋、環境等領域都能大顯身手。它的研制成功,標誌著我國在透射式遙感衛星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填補了我國沒有獨立的國土資源遙感衛星的空白。
3.中國已具備載人航天的基本條件。
1961 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飛船進入太空,開創了載人航天的先河。載人航天是人類駕駛和乘坐載人飛船在太空中從事各種探索、研究、試驗、生產和軍事應用的往返飛行活動。其目的是突破地球的大氣屏障,克服地球引力,將人類的活動範圍從陸地、海洋、大氣擴大到太空,更廣泛、更深入地認識整個宇宙。並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飛船的特殊環境,開展各種研究和實驗活動,開發極其豐富的太空資源。
到1998年底,全球共進行了216次載人航天飛行,其中美國124次,蘇聯(俄羅斯)92次,將795人送上天空,開展了史無前例的空間實驗。
40年來,中國壹代又壹代航天人以“兩彈壹星”精神創造了奇跡,如今在運載火箭、測控、發射場、返回式飛船等方面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這些都為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中國現在有發射載人飛船的手段。前蘇聯和美國第壹代載人飛船東方和水星的重量分別為4.73噸和1.8噸。第二代飛船聯盟號和雙子座號的重量分別為6.9噸和3.8噸,中國現有的長征二號E運載火箭具備將9.2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的發射能力,可以將上述蘇聯(俄羅斯)和美國的載人飛船送入軌道。
其次,中國研究航天飛船的生命保障系統已經20多年了。早在1964,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就進行了空間生物學和醫學實驗研究。1990 5438+00年6月,中國第壹顆搭載高等動物的科學實驗衛星在太空飛行八天後安全返回地面,搭載了老鼠、果蠅、蠶卵和植物種子。試驗表明,中國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統的設計是成功的、可靠的。
第三,中國成功地進行了無人飛船的發射試驗。1999 165438+10月20日6時30分,我國首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號由新型長征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於10月20日3時41分在內蒙古中部成功著陸。神舟號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又壹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