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作家應該寫他所看到的,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叢出版了60多本書和大量的散文、隨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拜訪了這位在文學界很有名的多產作家。普通的居民樓,書房裏壹圈深棕色的書櫃,連玻璃都是棕色的,讓房間顯得很肅穆。東墻的書櫃裏擺滿了文史、文集、工具書等書籍;西墻的書櫃裏我自己的作品占了大部分;北面的書櫃是木門。叢先生笑著說:“裏面不僅有書,還有很多酒,玻璃門不好看。”事實上,酒與閱讀和寫作密切相關。“記者想起了叢先生關於酒的宏大理論:酒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酒是有情之物。
南陽臺上,窗戶半掩著蘆葦簾,上面掛著壹只大風箏。窗臺上的幾盆名貴花卉枝繁葉茂。桌子上的電腦已經打開了。在屏幕上,王先生與幾年前他去美國時在那裏生活和學習的兒子和兩個孫子合影。在他旁邊,放著他兒子的著名雕塑《讀書的女孩》的樣品。看得出來壹個長輩對兒孫的關心和愛護。
壹如既往,叢先生剛從陜西回來,發表了壹篇文章《秦坑儒谷反思》。前幾年去臺灣省,沒看到日出,就寫了《阿裏山看雲》
2.從的《白帆遠航》到獲獎。
但也正是因為處在變革時期,壹些有經驗的刊物負責人,雖然做了很多好事,卻做出了推出大量優秀作品的決定;有時候難免判斷失誤,幾乎讓好作品難以發表,成為“遺留”的遺憾。這樣的例子不難舉出。叢的中篇小說《遙遠的白帆》的命運就是壹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大概是1981的9月份,當時我在壹家全國性的文學刊物工作,正在準備即將出版的11的小說稿件,壹時找不到“重磅炸彈”的作品。我擔心我自己。我的朋友、畫家李北革送給我叢的新作中篇小說《白帆遠航》。這是16的排版和插圖證明。原來,李俊是從北京壹家大型刊物上摘下來的,那家刊物已經安排好要出版,臨時摘下來了。讀完之後,我認為這是叢的傑作。雖然它是關於勞改營的生活,但它充滿了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情緒。他筆下的人物,比如被誤認為慣偷的17歲的“鐵貓”,都有壹顆金子般的心。他對6歲的“小黃毛”和被錯劃為“右派”的葉濤、丁煌等知識分子的同情,閃爍著遠未抹去的人性光輝。此外,誠實而不無知的“羅國”上尉、紅軍戰士、老上尉寇安、狼性未改的前軍區司令員“少尉”,都是鮮活的印象。我想不通為什麽這樣的作品不能發表。我寫下了自己對它的分析和評價,鄭重推薦給出版負責人。沒想到這位在改革開放初期支持過很多創新作品的刊物主任卻拒絕了這部作品,並給作家叢寫了壹封長信。信中幾乎沒有具體談及《遙遠的白帆》這部作品,但對題材的論述卻很多,並勸作者最好不要“泥沙俱下”。這是我記得的信的主旨。)看了這麽長的信,我都驚呆了。我尊敬的負責人給了我這個棘手的拒絕。我別無選擇,只能硬著頭皮去了叢未夕的家。會後,叢讀了信,顯然和我壹樣,難以接受這位德高望重的長者的高評價。(雖然出自編者的“規矩”,但我並沒有在未夕面前表達對長輩高看的不滿。)
幾個月後,上海的《收獲》雜誌在1982的1期上發表了叢的《白帆遠航》。
1982中篇小說獎結束時,中國作家協會主要負責人寫信給評委會主席穆峰,推薦兩位作家的中篇小說。其中之壹是叢的《遠航白帆》。
不久,《告別白帆》獲得了1982的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評論家穆峰對這部小說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類似於《遠去的白帆》的經歷,我也想起了劉的短篇小說《我愛每壹片綠葉》。這部小說後來也獲得了壹個獎項,但基本都被某全國性文學期刊的負責人拒絕了,編輯們努力爭取得到了“請作者修改”的待遇,最終說服了負責人同意作為最後壹篇文章發表在期刊上。
我不認為《我愛每壹片綠葉》是劉最好的小說,但它可以發表,至少它不應該被拒絕。是因為它較早提出了尊重人的個性和隱私的問題嗎?作品的中心情節是寫壹個很久沒有結婚的中學老師,卻把壹張年輕女子的照片鎖在抽屜裏,導致在“文革”中受到懲罰。其實尊重人的人格和隱私,在壹個正常的社會裏沒什麽,也是新時期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我們在撥亂反正方面做了些什麽?有哪些禁忌?
3.叢未夕:他已經回到了他的星座。
作家叢曾寫過壹篇文章紀念巴金先生。昨天記者給他打電話時,他說記者是第壹個告訴他這個消息的人。他讓記者半小時後給他回電話,他想安靜壹會兒。半小時後記者再打電話時,作家聲音沙啞。他說這麽快就有三名記者打電話來采訪他。
“我最大的感受是,巴老回家了,回到了天上的家。要知道,太空中有壹顆以巴金命名的星星,他終於回到了自己的星座。”從這平靜的聲音中,不難聽出叢的痛苦。
“其實早在1982的秋天,我就已經聽巴老講真話的教誨了。那時,他剛從法國舉行的國際筆會回來。他在北京短暫停留期間,我去他和小林下榻的燕京飯店看望了巴金老人。我記得那天巴老的精神因為長途飛行很疲憊,但他還是靠在沙發上,對我表達了下面的話:‘我們這壹代人老了,看了妳們這壹代人傾吐真情的文字,我常常為之惋惜。自從妳康復回來,妳已經邁出了很好的步伐。妳必須堅持下去。“因為時間久遠,我已經記不清自己說了些什麽,但我壹直在咀嚼著巴老這些很普通又很深刻的話的含義,所以直到今天,那個溫柔安詳的聲音依然明亮地活在我的心裏。”
叢說:“也是機緣巧合,當時我描寫勞改營生活的傷感中篇小說《遠方的白帆》很難發表。當時壹家大型期刊找我要稿子,把我的小說《白帆遠航》拿走了,可是很久沒有回音;當我問及雜誌的原因時,主編以‘細節過於苛刻,我不確定上面的精神’為由,要求我刪除小說中壹些所謂的‘敏感’情節。我當即拒絕,因為這是我勞改生活的真實,是我多年的精神感受。把這些東西拿出來,就相當於把他的小說的筋骨打斷,使之成為壹具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完全背離了文學反映社會現實的根本理念。那天,我把這篇中篇小說的故事講給巴老和小林聽,把稿子給了巴老和小林。據小林事後告訴我的,巴老不顧長途飛行的疲勞,通宵讀了我的小說,對小林說:‘小說表現了歷史的嚴酷,在嚴酷的主題中,表現了生活底層的人性之美。‘不管其他刊物什麽態度,我們需要這樣的作品,回去就出版。’因此,這部中篇小說很快就在《收獲》中顯露出來——事實證明了巴老預言的準確性。在1984第二屆全國小說獎中,《遠方的白帆》以幾乎全部的票數獲得了優秀中篇小說文學獎。"
叢未夕說:“巴老患病已久,無論是家屬還是讀者,都可能在心理上有所適應。巴金曾說過他要見蕭珊。這是他的壹個願望,這次實現了。但他的離去仍然是文藝界和文化界的損失。他代表了壹代人的良知。他走了,我們還是覺得丟了壹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