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壯傣語支。有三種方言:德宏、西雙版納和金平。傣語來源於梵文字母的拼音。經過20世紀50年代的改進,西雙版納和德宏傣語現在很流行。
傣族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壹年12個月,每個月都有節日,可謂是傣族文化的壹大景觀。在傳統的民族節日中,潑水節、瓦迪節、瓦迪節是盛大而隆重的。德宏傣族傳統節日按傣族歷法計時,節日形式大多相同,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節日細節略有差異。在德宏傣族地區,凡是與節日有關的活動,都可以稱之為“擺”。傣族人的“擺”在時間和內容、規模和人數上都不壹樣。過去許多“擺”活動都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分為僧侶或酋長組織、群眾參加的“大擺”和民間組織的“小擺”。新中國成立後,傣族人民移風易俗,把“鐘擺”變成了物質交流和文化交流的節日活動。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傣族"鐘擺"成為擴大對外開放,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民族繁榮的壹件大事。大規模的“鐘擺”通常在深秋進行。總有成千上萬的大規模傣族人蜂擁而出。芒市和平庇護的“展示”持續了幾天幾夜。展示現場人山人海,各村之間還舉行了“嘎羊比賽”。晚上有電影和精彩的文藝節目,整個展示沈浸在節日的歡樂中。傣族的場地壹般設在城鎮或鄉村的廣場上,攤位多,商品多,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這裏有各種當地的手工藝品、民族食品、傣族銀飾、筒帕、筒裙和各種農副產品,還有泰國和緬甸制造的無數色彩斑斕的小吃和生活用品。節目中最吸引人的是各種具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尤其是傣劇。鑼鼓聲壹響,沖向舞臺的人們會立刻欣賞到自己的國劇。此外,會場內還舉行了傣族“十二馬”、“嘎陽舞”等當地民族文化藝術活動,場面盛大精彩。傣族青年男女也是通過搶婚來尋找配偶,使之成為他們找對象的場所,通過搶在壹起談情說愛來尋找心上人。傣族水晶展示(傣族歷新年節)傣族歷新年節是元月節,傣語稱為“水晶展示”,是傣族的傳統節日。佛語稱“百嘎亭”,傣歷正月初壹(與漢族農歷十月初壹相同)為傣歷的開始。在古代,這個月的第壹個馬日被視為元旦。在這個節日裏,傣族人有守歲的習俗,舊時主要是封建領主、酋長或寨主。壹般成年木頭人都是在正房的壁爐裏燒,最好是把樹樁頭燒三天三夜不熄。傣族人還做其他“擺”的活動來慶祝新年。如“白加亭”(長袍節)和“廣廣母族”(沙塔節)。這個節日主要流行於德宏傣族地區,龍川、瑞麗、芒市等地的傣族都保留了這個節日的傳統。過去,傣族地方統治者通常主持節日儀式。這個節日開始於傣族日歷中的12月30日晚上。這天晚上,傣族的青年男女聚集在壹起,敲鑼打鼓迎接新年,並用幹柴點燃篝火。大家有說有笑。敲鑼打鼓了壹會兒,就不敲鑼打鼓笑了。觀眾鴉雀無聲。四五分鐘後,壹位德高望重的傣族長者公開宣布:舊年已過,新年將至,百姓幸福吉祥;讓96種疾病像風壹樣遠離我們;讓我們只有好的,沒有壞的;讓我們的地方繁榮,富有和美麗。然後敲鑼打鼓,很熱鬧。第二天是新年的第壹天。各地舉行武術、射擊、賽馬、跑步、鼓樂、玩石頭等比賽和舞蹈活動。獲勝者將獲得獎勵,並獲得新的榮譽稱號。同時,傣族村寨相互串聯走訪,人們走親訪友,宴請賓客。據說這些慶祝活動在清末被迫停止,但在近代得到了恢復和改善。隨著民間佛教信仰的盛行,至今在很多傣族地區都加強了壹種佛教祭祀活動,就是上面提到的“百嘎亭”。隨著佛教由南向北在德宏傣族地區的廣泛傳播,傣族歷1月的新年節日,除了新年慶祝活動外,還加強了"白嘎亭"等活動,即袈裟節和沙塔節。相傳釋迦牟尼成佛後,他的姑姑郭娜美在傣歷1月15日壹天壹夜,為釋迦牟尼縫制了壹件紅黃相間的袈裟。她受到佛教的影響,成為第壹個女和尚。後來,她得到了阿羅漢格羅夫納的職位。此後,人們在傣族歷的壹月舉行“百嘎亭”,即長袍節。這壹天,團體或個人把準備好的袈裟披在佛寺的佛像上,同時送給和尚,以求早日修成正果。在“嘎亭”活動中,我們需要建造65438個沙塔和65438個蠟燭,這樣我們壹生都會有好運,照亮我們的心,實現正道。這個佛教儀式被稱為堆沙寶塔節。
傣族人在二月品嘗新米節(傣語為“寒甜”),傣家把洗幹凈的米收進倉房。傣族家家戶戶選個黃道吉日,祭祀布衣和牙齒(姑神爺爺和姑神奶奶),品嘗打好的新米。這是傣族的新米節,是傣族的傳統節日。關於傣族品嘗新米節的由來,有壹個民間傳說,在很久很久的時間裏,傣族地方的米是從根到尖的。所以傣族人糧食很多,壹年吃不了十年。食物多了,傣族人就不珍惜,隨意糟蹋,亂扔。還有就是把五谷搗成粑粑,做成鼓墩,當板凳讓人坐。看到人們這樣浪費食物,眾神很生氣。秋收的時候,眾神把所有的種子都拿走了。這壹年,人們沒有食物可吃,只好上山摘野果,挖野菜充饑。狗吃不到野果野菜,就望天痛哭。哭聲震動了天神,天神可憐狗,就悄悄掉了幾穗谷子給狗吃,掉下的穗子被人搶走了。人們不願意吃它,所以他們把它作為壹種谷物種子,年復壹年地種植。人們直到量大了才開始吃。今年新谷壹上臺,人們就做飯團祭拜世人,餵狗。然後壹村壹村,男女老少圍坐在桌前品嘗新米。老人告誡年輕人要珍惜食物,每餐都要餵狗。因為沒有狗哭著去摸神靈,地球上就不會有種子。從那以後,每年第壹次吃新米的時候,都會舉行壹個簡單的儀式。就這樣,壹年壹度的大米品嘗節壹直傳承至今。新米節的時候,戴家的長輩們背著供品到田裏去,祭奠谷神,請他回家,求他保佑來年種下的糧食不發黴,不被蟲鼠吃掉,來年有個大豐收。家家戶戶都準備美味佳肴,邀請親朋好友到家中品嘗豐富的傣族菜肴,慶祝豐收。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農民科學素質的提高,以及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這個節日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許多傣族地區不再有這個節日。
傣族巡壩節是雲南綠春傣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三舉行。
巡壩迎春。節日期間,傣族人民都穿著節日的服裝,聚集在茂盛的大慶樹下,形成壹個花環。在壹陣鑼鼓聲中,傣族人民的慶祝活動開始了。唱歌的時候,歌手們跳著傳統的舞蹈。中午時分,到了* * *,大家盡興之後,壹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宣布“巡天霸”開始,於是慶典隊伍組成了壹個秩序井然的隊伍,由八名旗手帶領,後面跟著壹大群吹嗩吶、敲鑼鼓、放鞭炮、放鞭炮的人。人們離開村莊,向田壩走去。
傣族彩蛋節是傣族兒童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十舉行。
節日那天,傣族的每個孩子都在胸前掛壹個小口袋,裏面裝著幾個煮熟的雞蛋,分別染成黃色、紅色、綠色和紫色。他們成群結隊地去村子附近的樹蔭下或河邊玩耍,然後壹起吃晚飯,吃自己帶來的雞蛋的蛋白質,把蛋黃留下帶回家給父母或兄弟吃,以示對父母或兄弟的尊敬。
傣族堆沙節是雲南省紅河州傣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中旬舉行。這個節日持續三天。
節日前,每個傣族家庭都要挖壹筐沒有被人或牛馬踐踏過的幹凈沙子,然後才能下河。節日期間,人們聚集在壹起,依次倒出準備好的沙子。村裏最有威望的長輩把沙子分成兩大堆和幾個小堆,然後拍成圓錐形。小沙堆圍著大沙堆。然後把摘下來的松枝插進沙堆裏,象征著全村的人永遠不會老;我們還采集了莫南巖花,纏繞在松竹環繞的圍欄上,種下了壹棵喜人的芭蕉樹,為的是像芭蕉的根壹樣祝願大家有個安穩的命運,希望明年的豐收像沙堆壹樣堆積起來。畢竟老人往沙堆裏倒清水是為了表示幹旱被趕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晚上,彜族、哈尼族等各族兄弟前來祝賀。傣族長者歡迎貴賓進村,敬酒敬茶。之後,整個村子的傣族人和他們的客人都在像腳鼓壹樣的節拍中載歌載舞。
傣族廣播帕岱語宣傳僧侶,傣族宗教節日在每年傣族歷的四月或八月舉行。
當時在佛寺出家的“柯勇”請來了教父“伯沃”,教父準備了黃袈裟、小圓帽以及出家所需的壹切。在教父家舉行了祝賀儀式後,他被送到佛寺念經,並被勒令出家。送柯勇進寺,騎馬和背上都很講究。
傣族的潑水節也叫“冷河傷寒節”。傣語是六月新年或傣歷新年,是雲南省傣族的傳統節日。它通常在傣族日歷的六月中旬舉行。
關於潑水節有壹個傳說:古時候有壹個妖王,作惡多端,人們對他恨之入骨,想盡各種辦法要殺死他。後來,魔鬼搶走了七個女孩做他的妻子。聰明的七姑娘從魔鬼口中得知了他致命的弱點,那就是用魔鬼的頭發綁在他的脖子上可以殺死他。七個女孩在魔鬼睡覺的時候拔掉了他的頭發。勒著脖子,魔鬼的頭滾了下來。但是頭壹落地,地就著了火,姑娘壹把頭撿起來,火就滅了。為了避免潑水節被燒死,她和六個姐姐輪流抱魔鬼的頭,壹年換壹次。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往捧著頭的姑娘身上潑水,洗去她的血漬,洗去她壹年的疲憊,以此來消除新壹年的災難。自此,潑水節就形成了。
傣族的潑水節持續三到四天。第壹天,傣語叫“腕桑刊”,意思是寄到日本。這壹天,傣族人到廟裏拜佛,用沙子在廟裏堆起三五個寶塔形的沙堆,大約有三四尺高。八根用彩紙包著的竹枝插在塔尖上,人們圍坐在壹起,聽著誦經和歷史傳說。壹些年輕的傣族男女上山為溫室采摘鮮花。中午,婦女們用幹凈的水清洗佛像。儀式結束後,開始潑水,傣族人追逐嬉戲。傣族人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可以驅除災難和疾病。所以,即使渾身濕透,我也很開心。節日的最後壹天,傣語叫“腕叭腕馬”,即元旦。中間壹兩天是兩年之間的空天。除了堆沙和潑水,節日期間還會舉行傳統的娛樂項目,如丟包、龍舟比賽、高飛和放飛燈籠。
雲南傣族請客是傣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壹個宗教節日。它通常在傣族歷的九月舉行。
當時傣族家家戶戶都要編“大料”(壹種用竹子編的細眼筐),貼在田角,或用草繩掛在谷倉或主樓周圍,念經。民間傳說,“療”可以使人和動物免於溫飽。
傣族人說戴莫語,意思是“龍舟節”。雲南省傣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壹個民間宗教節日,在每年農歷六月舉行。
這個節日是為了趕走害蟲,歡迎種植幼苗,祈求豐收。節日期間,整個傣族村寨都會集資殺壹頭牛、壹頭豬和若幹只雞。安排好祭品後,將舉行祭祀儀式。來參加祭祀的傣族人要自帶大米。在節日期間,人們停止工作壹到三天。在此期間,必須封鎖所有路口,不準人員進出,以免得罪神靈,帶來災難。
傣族搖露會,又稱“搖露會”,是雲南傣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傣族日歷將在9月15日之後的壹天舉行,節日將持續四到五天。
節日前,按照規定,要先安排好每個“鐘擺”的順序,每天換壹個地方,哪個村是節日的東道主,負責招待全區各村的客人。節日期間,傣族人民會舉行盛大的舞象遊行。屆時,鑼鼓儀仗隊將以象形字排列,作為遊行隊伍的領頭人,以竹簽編織、彩繪大象為遊行隊伍的中心。大象舞者仰面躺在大象肚子下的幕布裏,操縱著它像大象壹樣表演。大象的底座由四到八個人裝載,周圍有銅鑼,它在展廳裏表演。
豪瓦薩的傣語是閉關日。雲南傣族的傳統節日屬於宗教節日。每年9月15日開始,持續三個月,12月結束。
節日期間,所有的傣族村寨都會舉行拜佛儀式。節日期間,人們每七天舉行壹次小型祈禱會,中間還有壹次大型祈禱會。佛祖和和尚專心念經三天三夜,村裏的信眾都去佛寺聽經懺悔。按照傣族家庭的習俗,進入這壹時期是農業的忙季,所以傣族人男女老少都集中精力生產。年輕人可以相愛,但不準結婚,不準外出,以免影響生產。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傣族歷十二月十五日,稻谷收割入庫,收獲節宣告結束。這壹天也是開學日的開始。
從開業那天起,所有的禁忌都告壹段落。傣族人紛紛離家走親訪友。最有意思的是“串姑娘”,傣族人稱之為“少串布”。姑娘們聚在主樓前的院子裏,轉著紡車,每人面前放著壹個小凳子。不壹會兒,年輕人就會來這裏尋找自己的如意郎君。
傣族敬老節,傣語稱為“百諾謝不套”,是傣族人民在傣歷三月的傳統節日。傣歷三月在傣語中稱為“冷散”,在德宏傣族地區是幹燥寒冷的季節。戴家人認為三月耕是為下壹年的耕種做準備,三月耕可以松土,殺死土中的害蟲過冬,讓來年的莊稼長得好。傣族人晚上餵牛,清晨踩著地上未凍的霜去犁板田。傣族婦女在家準備和腌制年貨和鹹菜。從前,這個月是戴家的敬老月。村裏的年輕人和新婚夫婦帶來了蛋糕、水果等禮物問候老人,婦女們也幫老人做壹些家務。臨別時要祝老人幸福安康,受人尊敬的老人也用吉祥美好的話語向年輕人祈福,如孝順父母、子女好、夫妻白頭偕老、闔家幸福等等,讓年輕人感到幸福和鼓舞。這壹傳統代代相傳,壹代代相互影響,在社會上形成了尊老愛老的良好氛圍。它是傣族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壹種良好習俗和社會倫理,對鞏固家庭和諧、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起著積極的作用。如今,這個傣族傳統節日已難覓蹤跡,它所包含的社會習俗也逐漸消失。
傣族端午節,又稱粽子節,受中國文化影響,與漢族時間相同,屬於傣族節日。在節日那天,每個傣族家庭都會包粽子。粽子分為白色和黑色。白色粽子的制作方法是:將糯米洗凈,加入適量的豬油、八角、草果等香料,有的甚至加入紅豆,在粽子中心放壹塊豬肉,用粽子葉包裹,用水浸泡,然後煮熟;黑粽子的制作方法是:將新鮮茅草燒成灰,將燒過的草灰和糯米放入炒鍋中,讓草灰將糯米染黑,用簸箕將灰撣掉,然後加入與制作白粽子相同的配料。浸泡和烹飪方法與白粽子相同。餃子做好之後,傣族人首先把它們帶到大廳裏祭祖,祈求保佑。
白崗窪傣族歷11月(公歷9月),傣語稱為“冷溪夜”,是傣族的傳統節日。這個季節是在窪地的入口和出口之間,壹些傣族人的新山谷出現了。舉行“白崗坳”時,除了善男信女準備的供品或經書外,還要用新米佛。大家穿上盛裝,帶上鮮花、蠟燭、香燭,在鑼鼓聲中歡天喜地進入佛寺,供奉供品,主要是祈禱人們不要挨餓。這也叫“紮嘎”同時,傣族人向大青樹供奉飯菜,在大青樹周圍紮幾圈棉繩,然後用蘆葦和竹子支撐在樹幹上,祈禱傣族村寨和村民能夠興旺發達,延年益壽,像大青樹壹樣四季常青。然後人們壹起在佛寺吃晚飯。
傣族服飾傣族婦女會紡織,衣服都是自己做的。西雙版納的傣族男子,天冷時穿無領雙排扣白夾克,白色或黑色長袖長褲,蓋毛毯。深紅色、白色或青色的布常被用來裹頭,有的戴毛線帽;當妳出去蕩秋千的時候,妳玩壹把傘,帶著它。傣族女裝以美麗大方著稱,民族特色突出,各地不同;西雙版納的婦女常穿白色、深紅色或淺綠色的緊身背心,白色或深紅色的上衣,袖腰窄,下擺寬,無鈕扣,用布帶系在壹起;我穿的筒裙長到能遮住腳,大部分是棕色的,喜歡用銀色的腰帶。其他地區的女性也有自己的特點。
傣族建築傣族人居住的竹制建築是壹種幹柱式建築。竹樓近似正方形,由幾十根大竹子支撐,樓板懸空;屋頂用茅草排覆蓋,竹墻縫隙大,既通風又透光。屋頂兩側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打稻織布的地方。
傣族的飲食習俗以水稻種植為主,農耕體系較為完備,農耕技術精細。傣族地區以產米聞名,所以各地都以吃米為主,壹日三餐都吃米。德宏地區的傣族以粳米為主食,西雙版納、孟連、元江、新平、耿馬等地的傣族以糯米為主食。傣族生產的粳米、糯米不僅個頭大,而且油,糯米的粘度也高。
傣族人的副食主要有豬肉、牛肉、雞肉、鴨肉等肉類,其獨特的吃法是喜歡酸肉和“剁生”。酸肉的制作方法很簡單。將新鮮生肉切片,加入鹽、胡椒粉等調料,放入陶罐中密封。過幾天就可以吃了。吃起來又酸又嫩,傣菜裏還有酸菜。此外,魚、蝦、蟹、螺、黃鱔等水產品,瓜、豆、白菜、蘿蔔B、青菜、茄子等蔬菜也是傣族人民不可或缺的副食。
嚼檳榔是各地傣族人最常見的嗜好,也是用來招待客人的。
傣族的“普洱茶”馳名中外,擁有先進的制茶設備。近年來,它還成功開發了橡膠等亞熱帶經濟作物。
傣族日歷傣族人有自己獨特的日歷。傣歷與公歷相差638年,即公歷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但月是陰歷月。傣族日歷分為三個季節,從1月到4月為冷季,從5月到8月為熱季,從9月到12月為雨季。
傣族舞蹈傣族舞蹈優美恬靜,感情含蓄,手部動作豐富,舞蹈富有雕塑感,要求四肢和軀幹各關節彎曲,形成獨特的“三彎”造型。
孔雀舞傣語稱為“羅嘉勇”、“賈”、“凡諾”,譯為“跳跳的孔雀”或“跳跳的麻雀公主”,統稱為孔雀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