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轉型催生了
從二戰到冷戰結束,美國海軍壹直是遠洋攻擊海軍,在遠離本土的大洋彼岸作戰,旨在全球大洋部署大型戰艦,以擁有對海洋的控制權。但隨著冷戰結束,蘇聯迅速瓦解,美國海軍面臨的威脅大多來自近海,作戰區域主要集中在多國近海。自20世紀90年代海灣戰爭以來,美國艦隊開始在敵方沿海水域進行軍事行動。所有的行動都是在近海和沿海進行的,威脅正在增加。除了水環境惡劣,主要是敵對勢力和大量武器。近30年來,美國海軍有5艘艦艇受損,均發生在近海海域。因此,在未來的行動中,美軍需要在沿海地區進行安全幹預。瀕海戰鬥艦的入列,既能保證美國海軍在瀕海地區的安全介入,又能保證其他戰鬥艦從事其主要作戰任務。在美國海軍的概念中,瀕海戰鬥艦必須具備遠洋航行能力,能夠遠距離到達世界上需要部署的地方。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離岸不超過幾百海裏的區域,聯合特遣部隊提供快速機動、高精度和強大火力來支持軍事行動。瀕海戰鬥艦將在美國海軍“未來30年發展計劃”中發揮主要作用。為了滿足未來全球海上戰略的需要,美國海軍計劃在2035年前采購至少5-60艘瀕海戰鬥艦,總價值超過6543.8+02億美元。
卓越的技術性能
快速機動“自由”號瀕海戰鬥艦具有高度自動化設計,艦員編制控制在50人以內,艦體噸位2840噸,動力系統由兩臺勞斯萊斯MT-30蒸汽輪機提供動力,最大航速60節,可在兩分鐘內從0節加速到45節,巡航速度可達30節。它可以在兩船之間的距離以30節的速度立即停止,在三船之間的距離以30節的速度突然轉向,在全速航行時可以在七個船長的距離內進行360度轉彎。水深只有3.65米。此外,該艦的運載能力比美國海軍要求的高50%,其尾部著陸平臺還可以為直升機和無人機提供作業,被稱為高速“海上卡車”。該船船體采用模塊化結構和先進的船體材料,航程超過6900公裏。全新概念技術在船型上,船體和上層建築采用高級鋁合金,但主體結構采用鋼材,部分部件采用復合材料。艦形向內傾斜以減少雷達反射信號,采用全封閉式上層建築和通信/傳感器桅桿以提高生存能力。在惡劣海況下具有更好的低速導航性能,有利於直升機/無人機的安全起降。該艦還為高速攔截艇配備了發射和回收設施,以支持特種作戰。直升機甲板下部還裝有折疊跳板,可用於輕型裝甲車、火炮等裝備的滾裝運輸。強大的作戰系統為了滿足瀕海戰鬥艦的火力需求,美國海軍將把即將投入實戰的軌道炮作為整體作戰系統的核心。此外,美國海軍還選擇了西班牙希薩爾造船廠生產的唐娜艦炮火控系統和美國聯合防務公司生產的MK110型57mm隱身艦炮系統,可發射精確智能彈藥。美國海軍還計劃組裝壹種具有非直射系統的“未來作戰系統”。發射系統可攜帶15垂直發射的精確攻擊導彈,可攻擊40公裏內的靜止和移動目標。海軍正在加緊研制翠鳥II型武裝無人機,它將配備用於監測和偵察的傳感器、主動聲納、兩枚Mk54魚雷或四枚Helfa導彈,並可配備壹挺7.62毫米機槍,以保護瀕海戰鬥艦免受小型快艇和潛艇的攻擊。
承載著四大使命
根據美國海軍提出的設計要求,瀕海戰鬥艦是壹種快速、機動、吃水淺的水面艦艇,主要用於全球沿海水域。其艦體結構采用可重新組裝的開放式結構,可根據任務需要與不同的武器模塊系統進行組裝匹配,實現“即插即用”。這種“可配置任務模塊”提高了其在反潛、反水雷和反水面作戰中的技戰術性能,應對了各種威脅。主要承擔反潛戰、反水面戰、水雷戰和協助特種作戰四大任務。反潛作戰模塊主要是切斷潛艇的接近。其配置包括壹架配備聲納、聲納浮標和魚雷的MH-60R反潛直升機,壹架配備改進型魚雷系統、回聲測距系統的反潛無人機,壹架配備傳感器和發射武器的RQ-8“火力偵察兵”無人機,壹架配備用於探測潛艇潛望鏡的雷達潛望鏡探測系統的垂直起降無人機。反水面作戰模塊可以攻擊和躲避水面艦艇,尤其是高速密集艇。其配置包括壹架MH-60R直升機,配備光電/紅外傳感器、地獄火導彈、機槍和火箭彈。艦上搭載的垂直起降無人機和無人水面車輛也將配備光電/紅外傳感器和武器。軌道炮是美軍“重要超遠程火炮科技項目”的核心項目,將為美軍瀕海戰鬥艦提供主要火力。水雷戰模塊可以避開水雷,從容進行反水雷作戰。其配置包括壹架黑鷹直升機、無人水面艇(USV)、WLD-1遠程獵雷系統(RMS)、戰區儲備自動水下航行器(BPAUV)和REMUS無人水下航行器(UUV)。水雷戰瀕海戰鬥艦還將裝備垂直起降無人機(VTUAV),以支持反水雷的爆炸處理小組。具有不對稱作戰能力的瀕海戰鬥艦具有很強的隱身能力,裝備有先進的傳感器系統和電子設備,可以在近海淺灘航行,具有敏捷靈活的操縱性能,可以秘密駛近敵方海岸線,協助“海豹突擊隊”特種部隊登陸或其他陸海裝備突擊隊執行秘密任務。此外,瀕海戰鬥艦還可廣泛用於非軍事領域,打擊走私、禁毒等任務。
未來海戰的先驅
美國海軍大力發展高速“瀕海戰鬥艦”將是美國軍事力量網絡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海洋、陸地、天空、太空、計算機網絡空間空前融合。“瀕海戰鬥艦”是美國海軍軍事戰略從海洋走向近海的重要標誌,是旨在稱霸世界近海的重要海上力量,是革命性的新壹代海軍艦艇。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發展下壹代海工船。壹些國家正在研制的瀕海戰鬥艦將利用新壹代船體線型,使瀕海戰鬥艦能夠在沿海地區進行有效防禦和作戰,包括應對水雷、快速集群艇和潛艇等諸多威脅。有關專家認為,隨著近海戰艦技術的不斷進步,瀕海戰鬥艦將在軍事領域大有作為。
新聞來源
據美國《防務新聞》2006年1月9日報道,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美國海軍建造的第壹艘沿海戰艦(LCS)自由號(Liberty)將按計劃於2006年夏季下水,2007年2月交付。其建設成本將控制在原計劃的最高成本2.2億美元以內。
[編輯本段]美國自由級“獨立”號瀕海戰鬥艦
獨立號瀕海戰鬥艦?美國海軍最新型“獨立”號瀕海戰鬥艦於7月3日開始海試。雖然“獨立”號和“自由”號同宗同源,都是“自由”級瀕海戰鬥艦,但兩艘“兄弟艦”的外形卻大相徑庭。“獨立”號最大的特點是三體結構,船體前尖後寬。它看起來很像科幻電影中的“星際戰艦”,有人稱之為“別針”。
三體結構帶來獨特性能
自世界上第壹艘排水量超過1000噸的三體船服役以來,其優異的航行性能逐漸受到美國海軍的青睞,其關鍵技術正在加速應用到獨立號上。現在三體結構的“獨立”號具有其他船體不具備的特點:壹是主船體與兩側副船體相結合的細長結構,與同體積的單個船體相比,可降低阻力20%以上;二是阻力大幅下降使其速度更高(“獨立”號達到45節,瞬間達到47節),機械維護強度明顯降低,全壽命費用大幅降低;第三,細長的主船體可以提高耐波性能;艦上的飛行甲板可以布置在中間附近,從而顯著增加直升機操作平臺的空間;第四,輔助船體增加了防護效果,有效提高了整體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細長的三體降低了上層建築的高度,減小了水線以上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大大增強了“獨立”號的整體隱身效果;而且由於三個船體帶來的主甲板面積的擴大,可以攜帶更多的武器裝備和指揮通信設施,從而使全艦的綜合作戰能力陡然增強。
美國海軍裝備調整的新思路
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海軍根據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和戰略對手的重大調整,對海軍戰略進行了多次修訂,得出了壹個全新的結論:在海上方向,不再有前蘇聯海軍那樣的強大對手,幾乎不可能出現過去那樣的大規模海上對抗;更現實的對手將是那些“不聽招呼”的沿海國家,以及對其海洋權益和戰略通道的各種威脅,還有日益猖獗的海上恐怖分子和海盜。為了盡快改變這種被動局面,有效應對各種威脅,美國海軍將各國近海視為自己的“利益區”,即活動空間和作戰海域。美國海軍也針對近海海域復雜的地理和電磁環境加強了勘探和測量,決定減少原本非常適合深海遠洋作戰的大型且不靈活的艦艇數量。美國海軍在武器裝備上思路的調整和變化主要體現在:不再建造性能突出、價格昂貴的“海狼”級核動力攻擊潛艇,而是發展價格相對低廉、性價比更好的“弗吉尼亞”級核動力攻擊潛艇。另壹方面,水面艦艇引進了機動性能好、速度快、戰鬥力強的“自由”級瀕海戰鬥艦,特別適合近海作戰,只建造了兩艘技術先進、價格太貴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以後也不會再建了。同時,增加非對稱武器的數量和訓練,包括導彈艇、岸對艦導彈、水雷甚至自殺式快艇。
戰艦部署聚焦亞太地區
事實上,雖然瀕海戰鬥艦獨立號被歸類為小型戰艦,但其噸位和尺寸都不小。該船長127.4米,寬31.6米,吃水4.5米:標準排水量2176噸,滿載排水量2784噸;最大速度45節,短距離疾馳可達47節;續航能力:4500節。該艦裝備多種武器裝備,包括1 Mk110隱身艦炮、壹套“海勒姆”近程防空導彈系統、4門50毫米機關炮、2架MH-60R反潛/反艦目標直升機和數架MQ-8“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雖然重視近海作戰的平臺和武器,但美國仍深感大型航母在近海和遠海作戰和行動方面具有綜合優勢,應繼續保留和發展,數量不能減少(到2050年仍將保持11艦)。美國海軍計劃到2065年擁有14艘瀕海戰鬥艦,到2020年擁有438+05艘,42艘。五角大樓長期以來壹直在考慮部署瀕海戰鬥艦。不久前,美國海軍宣布將把“獨立”號部署在西海岸的聖地亞哥,重點關註太平洋。隨著“自由”級建造數量的逐漸增加及其軍事戰略重心向亞太地區的轉移,瀕海戰鬥艦在這壹地區的部署將呈現顯著增加的趨勢。
模塊結構
瀕海戰鬥艦的艦體結構采用組合式體系結構,簡單來說就是可以根據任務的變化更換不同的模塊。瀕海戰鬥艦將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核心系統和任務包。任務模塊包括艦炮、無人水下航行器、聲納和其他設備。這種結構可以保證瀕海戰鬥艦具備水面艦艇的基本防禦能力和執行某項關鍵任務的能力。核心系統實際上存在於瀕海戰鬥艦的每壹個子結構中,其目的是保證戰艦的基本作戰能力,如攻防、導航等。考慮到技術的螺旋式發展,核心部件也是模塊化的,以便於以後輕松完成技術更新。任務包實際上是壹個功能系統組,可以賦予戰艦執行特定任務的能力。壹個任務包包括幾個任務模塊,有人駕駛或無人駕駛的船只,可釋放/可部署的傳感器或特種任務部隊的士兵。瀕海戰鬥艦的任務可以概括為:進行反潛戰,特別是以柴電潛艇為主要目標;水雷戰和防禦集群船的攻擊。
作戰任務
在中高強度作戰環境下,瀕海戰鬥艦主要配合航母編隊等主要作戰力量使用。航母編隊首先利用艦載機、巡航導彈等力量實施遠程攻擊。接著,作為航母編隊的瀕海戰鬥艦“深度沖鋒”,在艦載機的配合下率先進入戰區,驅逐和清理敵近岸的導彈艇、魚雷艇和攻擊艇;建立反潛防禦圈,驅逐沈沒的柴電潛艇和小型潛艇;清除水雷,建立安全海域和航道;在較淺的深度偵察和打擊敵人的海岸。在航母編隊等主要作戰力量的前方和側翼形成新的反潛和反不對稱水面攻擊防禦圈。在航母編隊等主戰力量在安全海域遠距離投送兵力、攻擊沈璐的過程中,瀕海戰鬥艦可以在航母編隊外形成隔離帶,防止敵方潛艇滲透、不明艦船靠近,避免不對稱攻擊。如果配備通信指揮模塊,瀕海戰鬥艦還可以部署在航母和海岸之間,對艦載機進行識別和引導。在低強度作戰環境下,瀕海戰鬥艦可能運送和掩護特種兵,通過內河深入海岸、島嶼甚至內陸執行滲透任務,也可能搭載特種兵執行封鎖和登船檢查任務。如果去掉任務艙,裝上中小口徑速射炮,瀕海戰鬥艦就可以變成巡邏艦,在打擊海盜、緝私、禁毒等方面比使用航母編隊更有成本優勢。
視頻:/v/b/34792658-1302046767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