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七星的傳說
北鬥七星中的壹顆星,在中國古代被尊為“魁星”,是主宰人間名利的神。正因為如此,古代文人崇拜魁星成為壹種風氣。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沒見過魁星雕像的人可能會認為魁星壹定是個文質彬彬的白面書生。其實正好相反:把“魁”字拆開,壹半是“鬼”,魁星顯得猙獰,仿佛是魔鬼的形狀。關於魁星的起源有很多傳說。據說古代有壹位秀才,才華橫溢,能言善辯,但是其貌不揚,走路壹瘸壹拐的,所以在面試中常常是最後壹名。但他的文章寫得太好了,以至於皇帝親自面試他的文采時,看到他的樣子和走路的姿勢都不高興。皇帝問他:“妳為什麽有這麽多麻子臉?”他答:“回聖地,這是‘麻臉映天捧星’。”皇帝覺得這個人很有趣,就問:“那妳的腿呢?”他回答:“回聖地去,這是‘單腳跳龍門,壹馬當先’。”皇帝聽了非常高興。又問:“現在世界上誰寫的文章最好?”他想了壹下,說:“天下的文章是我縣的,我縣的文章是我家鄉的,家鄉的文章是我弟弟的。我弟弟讓我改文章。”皇帝喜出望外。看了他的文章,更是驚嘆:“不愧為天下第壹!”於是被任命為狀元。另壹個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大人生前知識淵博,可惜每次考試都不及格,於是悲憤之下投河自盡。沒想到,他被龜魚救下,升天成為冠軍。因為魁星可以影響文人的考運,所以每次七月七日他生日的時候,文人都鄭重其事地拜他。
北鬥七星的故事
北鬥七星和大熊星座。
對於中國人來說,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北鬥七星。它位於魏紫右城墻外,因其形狀像殷周時期盛酒的勺子而得名。最初寫為“瓢”,由勺子和長柄組成,由木頭或銅制成。勺也叫“魁”,勺柄也叫“鬥柄”。它分布在北極圈的外圍,不斷地繞著北極旋轉。因為靠近北極,它的大部分位置都在地平線以上,只有在下子午線附近才落到地平線以下。
北鬥七星是北極附近最亮的星座。七顆星中,除了勺子和手柄相遇的那顆(天全)略暗為三等星外,其余均為二等星。所以看起來很耀眼,很重要。在希臘星座中,北鬥七星對應大熊星座,四顆星是熊的身體,桶柄是熊的尾巴。
北鬥七星在中國人心目中非常重要,有著特殊的地位。每顆星都有它的專有名稱,從鬥口到鬥尾分別是舒天、田璇、天齊、天泉、宇恒、開陽、耀光。
開陽星不遠處,有壹顆4星,叫“輔星”。在古代,大氣是透明的,所以通常看壹顆4星並不難,但由於靠近開陽星,視力不好的人很難分辨出來。阿拉伯人稱這顆星為“過客”,並以此作為判斷士兵視力是否正常的標準。即使在當前城市燈光的影響下,視力好的人也能判斷輔助星的位置。
北鬥七星這個名字可能起源於夏商周。北鬥七星的意思是北方天空中的星星,以顯示它與南方的不同。在南黃道上,有南鬥星,又名鬥宿,是二十八宿之壹。通過研究發現,三代盛酒的桶與秦漢時期才出現的量米的桶在形狀上是有區別的。量米的桶分布在天墻內。